一朵女子,風(fēng)輕云淡~
歡迎關(guān)注槐序,這里有最美的古詩詞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
…..
….
…
..
- 背景介紹 -
元人的散曲小令,實際上是一種復(fù)古,唐末五代時期,一些輕快的小令盛行,在柳永橫空出世以前,幾乎很少見到慢詞。
所以可以認(rèn)為,小令是“宋詞”的前輩。
并且元人復(fù)古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宋人幾乎把天下的詞都寫盡了,逼得元代文人去改革創(chuàng)新,于是就有的“元曲”,大概可分為雜劇和散曲。
而小令就是散曲的一種,同時也是詞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
如果分類歸屬的話,包括唐詩在內(nèi),都可統(tǒng)稱為詩歌。
相形之下,與唐宋相比,元代文化相對貧瘠、薄弱,這和政治因素有關(guān),因為執(zhí)政者并不是很喜歡讀書人,他們恨不得把中原改成牧場。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思維,他們已經(jīng)占據(jù)了天下,卻還是把自己當(dāng)成客人。
- 作者簡介 -
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tuán)圓夜。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出自張鳴善的《普天樂 · 詠世》
史料中,關(guān)于張鳴善的記載的確很少,我們只知道他名擇,號頑老子,故居平陽,家在湖南,飄蓬于揚(yáng)州。
公元1366年,他曾為夏伯和《青樓集》作過序,后來官至宣慰司令使、江浙提學(xué)。
元朝滅亡以后,他沒有隨元人北歸,而是隱居于吳江,不仕明朝。
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張鳴善是痛恨元朝統(tǒng)治的,在《水仙子·諷時》中,他把元朝的官員比作為:五眼雞、兩頭蛇、三腳貓。
所以由此分析,張鳴善很可能是漢人。
- 內(nèi)容解析 -
這首小令,有理有情,從創(chuàng)作方式上來講,更接近于宋詞。
唐人是比較愛抒情的,哪怕是一些豪放詩,也有情韻俱佳,心緒飽滿。
宋人比較重理,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所以宋代的詩詞更具有一些價值觀傾向,喜歡高談闊論,把人生梳理出存在的意義。
而張鳴善這首小令,則兼具了唐宋文人之風(fēng)雅和闊達(dá)。
“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tuán)圓夜”
這里的洛陽花,指的是牡丹。
梁園為西漢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請司馬相如、枚乘等辭賦家在園中看花賞月吟。
歌詞的大意是:
在洛陽賞花,與梁園望月,為了這些浪漫事,不需要去珍惜金錢,有花堪須折,有酒徑沽取,這才是快意的人生;
在高樓處,倚靠欄桿,醉酒當(dāng)歌,看山花爛漫,舉杯問明月,為何如此圓?
蘇東坡在《水調(diào)歌頭》中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在這里,詞人張鳴善表了一種通透的人生觀,告訴世人要學(xué)會珍惜當(dāng)下,不為世俗所擾。
如此,才能活得更加開心、快樂,這是做人的真諦。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后面這部分,詞人望月有感,表達(dá)了離愁別緒,這是人之常情。
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離別,花謝了要明年春天才開,而人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
這里的“三春”并非陽春三月,而是指孟春、仲春和季春。
用花、月喻離別是古人慣用的手法,其中“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為最美,更是千古經(jīng)典。
淡淡的愁緒流轉(zhuǎn)在字里行間中,不免也勾起了觀者的相思之意,映襯前一句“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更是幽思遐遠(yuǎn)。
而這樣的句子配上低沉的音樂曲調(diào),當(dāng)真是相思無盡處,杯酒釋流年。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