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漢字(3):鼎立九州
它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歷經華夏文明中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因為與一種金屬的結合,堪稱世界文字發(fā)展史上的獨一無二。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因其往往現身于禮器的鼎和樂器的鐘,所以又稱鐘鼎文。中國的青銅器自古以來就被蒙上了一層尊貴而神秘的面紗。上古時代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傳說。相傳,黃帝曾采集銅礦石鑄鼎于荊山之下,用巨鼎鎮(zhèn)住了中原的氣脈,從而鎮(zhèn)住了九州八方。鼎,成為王權的象征,成為上天給予凡人權力的神器。遠古的傳說漸行漸遠,那個造鼎的時代也成為上古之謎,消失于人們的視線。究竟是誰,又為什么在青銅器上鑄字,這些文字又講述著怎樣的故事呢?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發(fā)現的先秦青銅器銘文約有一萬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約萬余篇,春秋戰(zhàn)國金文三千余篇。據容庚《金文編》第四版記載,金文單字數共計3722個,其中已識的字2420個,仍有一千多字無人能解。在那些不能解讀的字中,很大一部分出現在商代的器物上,它們往往獨立出現或是同類字的羅列,有時還會附加一個“亞”字形邊框。其筆畫蒼勁古拙,書風雄偉渾厚,器物本身夸張的紋飾更為這些字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銘文多數都是一兩個字。這個叫“族徽”,后來有人叫“族氏”,這兩個名詞都是郭沫若先生發(fā)明的。他認為這些在青銅器上這些銘文,都是圖騰時代的孑遺。這些青銅器上的文字,曾與甲骨文一起見證了一段文明的歷程,當時的華夏大地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王朝,人們又是如何運用這兩種文字的呢?甲骨是用來占卜的東西,需要記錄,在這個骨頭上,或是在龜甲上進行占卜之后的一些情況記錄在上邊。那么金文呢,它要鑄在青銅器上,所以我們說它要美觀,有時候顯得更加敦厚、渾厚,這是因為它們的用途載體不一樣。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甲骨看作我們的手寫體,那么金文就可以說是我們的印刷體。自宋代以來,人們就注意對金文進行搜集、著錄和研究,與石刻一起被稱為金石學?,F代考古學進入中國以后,對金文的解讀進入了更為科學的階段。當歷史掀開周王朝嶄新的一頁,甲骨占卜漸漸成為記憶,當簡牘、絹帛腐朽不存的時候,青銅鑄造的金文注定成為研究周代歷史最重要的文獻。那曾是一個輝煌的王朝,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周朝共傳30代37王,歷時八百余年,其間又分為西周和東周。但長久以來,西周的歷史只留給后人一些模糊的記憶。西周文獻很少,現在流傳的西周的文獻,只有少數的,除了《詩經》之外,少數的王的那種誥命,像《尚書》里保存的比較多的。所以拿金文來補充,因為金文更加具體、真實。1976年3月,陜西臨潼出土了一件青銅器――利簋,它的出土,為我們確定了周朝立國的確切時間。這是一場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會戰(zhàn),千百年來,各種政治的、文學的、神話的版本組成了重重迷霧,模糊了它的時間。盡管在《尚書》及《逸周書》等文獻都曾記載,那場戰(zhàn)斗發(fā)生在甲子日,但這些記錄的可信性曾一度遭到質疑。作為歷史的見證,那個是很重要,因為它記得詳細。但是不能和金文、甲骨文這樣一些資料來對比,它是當時的人當時寫的。悠久的中華文明,真正有傳世文獻支持的“信史”始于公元前841年,這成為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陷。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年份的確定,對中國古代史有著非凡的意義。歷史的長河中,古人總在不經意間為后人留下一些線索,利簋的出現給了人們驚喜。就是“武征商,唯甲子朝”,武王征商紂王,在甲子這一天的話,把它消滅。利簋全文共32字,記載了武王滅商后第八天,在一個叫“闌”的地方,賜給右史“利”一些青銅,于是利就鑄造了這件器物。它所記錄的伐商時辰與《逸周書》及《尚書》中描述的完全吻合,無可爭辯地肯定了牧野之戰(zhàn)的具體日期。此外,有專家認為,銘文還提供了一條極為重要的線索——“歲鼎”。“歲”即為木星,“歲鼎”指的就是那天清晨有“木星中天”的現象。結合利簋銘文記載,專家們綜合天文、歷法等知識,得到了武王克商的確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由這件青銅器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銘文逐漸趨于工整,線條變得圓曲婉轉,與商代一兩字的族徽文相比,長篇的銘文開始出現。那就是說從西周早期開始,金文它的史料價值在加強,因為它的文字比較長,而且記載了當時的很多戰(zhàn)爭、征伐,還有一些重要的禮制,重要的活動記載在金文上了。當西北高原的風強勁地吹起,一個王的身影已經滿載著青銅的夢想,開啟了一段大國的旅程。在這件叫作何尊的青銅酒器里,鑄有122字的銘文,人們在銘文中發(fā)現了“中國”兩字,成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個中國就是“國中”,全國之中,或者土地之中,所以有時候在古書里叫“土中”,這個土中就是整個大地的中心。西周的青銅器逐漸以平實簡樸取代了商朝的獰厲神秘,銘文內容更加豐富。透過那些文字,三千年前的歷史盡顯眼前。大盂鼎銘文291字,距今約3000年,記載了周康王對貴族的訓誥和賞賜;墻盤銘文284字,距今約2900年,記述西周六世先王的重要事跡及作器者的家世;大克鼎銘文290字,距今約2800年,記述周王對大臣的任命及賞賜;逨盤銘文372字,距今約2800年,內容涉及西周王朝13位王中的11位,歷史跨度達200余年。 中國的青銅文化可以說是世界范圍內最輝煌的文化,沒有見過哪一個民族像我們的商代那樣有那么繁復的紋飾,也沒有見到哪個民族的青銅器上有那么四五百字的金文,這個都是舉世無雙的。在夏商周漫長的青銅歲月中,它們遠遠超出普通器物的命運,成為立國重器和王權的象征。當時的青銅器不僅僅是我們說一般的實用器物,它更重要的是一種禮器,就是人們用來對天地祖先的祭祀,那么當時的人們?yōu)槭裁匆亚嚆~器做得那么好,花紋做得那么漂亮,他就是希望通過它作為一個中介,溝通人間和上帝之間的聯系。有人說,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特點有許多都是在西周開始的。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體制框架基本成型,中國人幾千年來遵循的人倫觀念也在那時被強化。今天我們的經典,稱為詩書禮樂,包括周易,都是在這個時代產生,是一個中國禮樂制度,中國禮樂文化奠基的時期。殷人尚鬼,周人尚禮。周人用一系列不容侵犯的嚴密制度,規(guī)定了貴族各階層的尊卑、貴賤,并最終形成一套極為完善的治國典制。據后世流傳的禮書記載,周代實行的禮儀制度高達三千多種,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在金文中有所體現。在這件鼎中,就記錄了周王與鄂侯馭方舉行的一次射禮。實際上這些南方反叛部族的總頭領就是鄂侯馭方,是他策動的這些對西周的反叛。那么周王打到南面去以后,在回來的路上就突然地就是到了這個鄂侯馭方的駐地,就提出來,要跟他舉行一次射禮。 所謂射禮,就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所進行的弓矢競技。迫于周王南征的軍事壓力,鄂侯馭方在這次射禮中故意示弱,討好周王。那個弓箭射禮舉行的時候距離并不遠。他射中靶那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故意把那個箭射偏,這個銘文里面講叫“休欄”,他把那個箭射到那個箭框上,那就表示他輸了。這個王也沒有領他這個情,王呢,叫“王揚”。就是射過了、射高了,王也揚了,以后兩個人一塊喝罰酒,哈哈一笑。就是在那里互相摸底。在鐘鼓齊鳴的美妙樂聲中,禮樂制度大大增強了王室、貴族之間的凝聚力。受其影響,分封、賞賜、戰(zhàn)爭、契約等逐漸成為銘文的主要內容。作為個人與家族功績及政治地位的象征,人們希望這些器物能夠永久流傳,因此,常常在銘文的結尾處,鑄有子子孫孫永寶用這樣的句子。社會的繁榮大大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這一時期金文所使用的單字明顯增多,尤其是形聲字在漢字發(fā)展史中取得優(yōu)勢性地位,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奪目的文字,雄奇的廟堂之器,先民究竟如何鑄造一段輝煌的文明?經歷了諸侯爭霸戰(zhàn)亂的洗禮,曾經燦爛的文字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這里是陜西省扶風縣,人們把它和岐山縣所在的這片關中地區(qū)叫作周原。它是周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周人頂禮膜拜,祭祀天地、祖宗的圣地。這一帶地下文物之豐富世所罕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克鼎、墻盤等一大批青銅重器。據統(tǒng)計,不包括古代發(fā)現的青銅器,近百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青銅窖藏被發(fā)現,動輒一窖十幾器乃至上百器。一些文物經歷了戰(zhàn)爭的洗禮,被帶到了北京、上海,有的甚至流入歐美,進入世界各大博物館。時至今日,這里仍不斷有稀世珍寶面世,因此,包括周原在內的寶雞地區(qū)被人們稱為“青銅器之鄉(xiāng)”。這個周原青銅器為什么這么多,一,周原是周人的老家,他們滅商的大本營就在周原這個地方,也是周人滅商以前的都城,周人的宗廟、祖墳都在周原這個地方。這個青銅器,主要就是宗廟和祖墳里面的重器,祭祀的器。所以這些青銅器就都集中在周原這個地方。作為周人的舊地,周原曾見證了西周歷史的重要時刻,但究竟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過多少故事與傳奇,后人已經不得而知,無數的謎團被歷史的煙塵深埋在了地下。那些數量眾多的青銅器究竟是不是在此地鑄造,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2003年,春節(jié)過后沒幾天,徐天進領隊下的周原第三次大規(guī)??疾炀烷_始了。一天,正當他像往常一樣在一個叫李家村的地方巡查時,一個不經意的發(fā)現讓他立刻緊張起來。職業(yè)的敏感促使徐天進馬上叫人開始鉆探,結果大量的紅燒土露出地表。應該跟作坊的關系很大。挖下去以后,出土了大量的陶范,還有一些熔銅的爐子跟爐箅這些材料??脊抨牥l(fā)現的是一座3000年前的鑄銅作坊,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透過這些曾被古人精心雕琢過的紋飾和模具,能否喚醒那段塵封的記憶呢?幸運的是,今天,我們仍然能在周原看到許多青銅器加工廠?,F在,人們采用的是一種叫作失蠟法的鑄造方法。運用現代的工具和技藝,人們將這些古代的青銅精品大量復制,并遠銷海外。那么,三千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將那些精美的器物和文字鑄造出來的呢?古代是叫陶模法,用的是陶模,比如說要做個鼎,就把這個形狀先用這個泥范做一個鼎,做好了以后,這第二個步驟就是做模。模具分內模和外模。一般情況下,外模主要復制范的外形和紋飾,內模則要復制銅器的銘文。做好的模具被放入窯爐中烤制,然后注入高達1000多度的青銅液。 澆進去以后慢慢地把火一退,等冷卻了以后拿出來,把模子砸掉。 也就是說一個范,就是一套內范和外范只能做一件銅器,那么也就是說了,這件銅器是獨一無二的。據專家分析,以我國目前所見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為例,除去鼎耳需單獨鑄造,鼎身共需用外范24塊拼合,如果用可熔銅12.7公斤的容器冶煉,則需要二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這些文字、這些王的一些誥命還有一些賞賜的東西都會由貴族里面的一些知識分子把它記錄下來,作為這個銘文的內容,這肯定是知識分子完成的。但是鑄造它,把它變成范,然后再翻出文字來,就是工匠來做的。在戰(zhàn)爭頻繁的先秦時期,戰(zhàn)敗的俘虜可以被隨意處死,但唯獨有一種人不會被殺掉,他們就是掌握著特殊技能的手工藝人。這些人一旦被俘,就會為戰(zhàn)勝的一方繼續(xù)服務。中國古人這種職業(yè),到春秋齊國的時候還講“士農工商”。每件器物在剛出爐時都會呈現出金黃閃亮的色澤,那才是青銅最本質的顏色。就這樣,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從火紅的熔爐中出來,傳到了天子貴族的手中,又帶著古人的氣息穿越時空,流傳至今。據史書記載,及至武王克商以后,西周勢力南抵長江以南,西至甘肅,北達華北平原北部,東至山東半島,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在當時的世界上,沒人能夠忽視這個強大王朝的存在!毛公鼎,號稱天下第一銘文,全文共497字,其字體奇逸飛動,氣象雄渾。銘文記述了周宣王對毛公的任命和勉勵,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獻,郭沫若先生稱它“抵得上一篇《尚書》”。有人說,中國商周金文里所表現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蒼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最深妙的秘密。金文到此發(fā)展到它的頂峰。熔爐中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危機一步步逼近。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殺周幽王于驪山之下。之后,周平王繼位,為躲避犬戎的侵擾,于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歷史上稱平王東遷以前為西周,以后為東周。中國的歷史走到了一個諸侯爭霸的新時期——春秋、戰(zhàn)國。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舊的禮制迅速崩潰,列國紛爭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國的文字也呈現出濃厚的地域色彩。這個世界又經濟特別發(fā)展,商業(yè)來回地交易需要文字,所以文字的形體各國、各個地區(qū)有好多差別。秦國是站在陜西這個西周的老家,所以當地的流行著的西周的文字一直變化比較小,像東方和楚國,他們跟著周的距離遠一些,雖然也是繼承下來了,就是各個地方亂造字。這些刻在鼓形石頭上的文字,就是有中國第一古物之稱的石鼓文,現在珍藏于故宮博物院內,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體態(tài)堂皇大度、圓活奔放,后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它是戰(zhàn)國文字中西土文字的一支代表。戰(zhàn)國時期,不同地區(qū)使用的漢字統(tǒng)稱為戰(zhàn)國文字,著名學者王國維將其分為兩大系統(tǒng),分別是東土文字與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國的文字系統(tǒng),后世稱為“籀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襲西周金文,所以在字體上保持了較為嚴謹統(tǒng)一的風格;東土文字則包括齊、楚、燕、韓、趙、魏中原六國的文字系統(tǒng),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或繁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而在中原六國中,楚國獨樹一幟。它首先沒有對中原、中央王朝的這種依賴性,所以它能夠膽子比較大,它是最早立王這個稱號的。像我們講“問鼎”,“問鼎中原”就是說的楚國。在這種神秘奇詭、浪漫瀟灑的文化浸潤中,楚人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和不羈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精美絕倫的青銅藝術,并創(chuàng)制了一種頗為獨特的字體,鳥蟲書。鳥蟲書實際上這個鳥形就是鳳凰,是他們楚國的一種圖騰,楚國的文字從現在我們看到的材料來看,應該說有兩個大的風格。那完全就是美術字了,非常華麗的這種類型。到春秋晚期,許多諸侯國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這時的漢字不僅一字多體,繁簡并存,而且又因區(qū)域不同各具特點,作為共同使用的交際工具,必然會有許多不便。但這種異形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彼此之間都不能識別了呢? 這個文字異形的說法常常被誤解為,那時候文字被分化為不同的字了,同樣還是這些字,但是它寫法可能有些差異,我們叫異寫,它寫法不一樣,有些是異構,它構造可能不一樣,構造不一樣但是它同樣還是這個字,就是說最重要的不同它是風格上的不同。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一個巨大的發(fā)現震驚考古界。在這里出土的240余枚竹簡,成為目前發(fā)掘出土時代最早的竹簡之一。它的出土讓后人看到了字體演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畫面:設計幾個字的演變過程戰(zhàn)國中后期,竹簡、帛書的手寫體文字占到主導地位,它們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簡易草率的傾向。這時,文字不再被統(tǒng)治者和貴族所壟斷,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相繼產生,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zhàn),用手中的筆墨書寫著后世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這種分裂割據的局面,一方面它固然對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可是實際上說起來的話,那也是文化、經濟大發(fā)展的一個時期,所以形成了百家爭鳴這樣一個盛大的學術的局面。在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出土文物中,文字的載體多種多樣,簡牘、繒帛、兵器、貨幣、璽印、玉石都成為鑄刻或書寫文字的材料。就在不同材質、各種形體的文字層出不窮之時,鐵器出現,歷經約1500余年,青銅完成了時代賦予它的使命,金文也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就在東方諸國混戰(zhàn)之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秦國,崛然而起。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對貨幣、度量衡等實行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政策,他命令李斯等人對當時的秦國文字統(tǒng)一整理,以一種新的字體頒布全國,與秦文不符的六國文字全部廢除,這種字體后世稱之為小篆。文字是一個語言的載體,就是文化載體,所以它的意義非常重大,所以把文字作為國家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措施,非常高明。這次以小篆為標準的文字規(guī)范化運動,就是“書同文”。《嶧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是宋人所刻,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現藏于西安碑林內?!稁F山刻石》字體端莊嚴謹,疏密得當,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與石鼓文相比,小篆的字形進一步趨于規(guī)整勻稱,象形程度進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顯簡化。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這些統(tǒng)一是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除了鞏固他的江山以外,這對于后代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經濟文化都有益。 “書同文”的政策,一舉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漢字長期混亂的局面,成為漢字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字規(guī)范化運動,大一統(tǒng)的文化觀念深入人心,后世雖經歷戰(zhàn)和更替、聚散分合,卻從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文明承續(xù)始終如一。為了實現政治上的統(tǒng)一,秦王朝頒布了嚴酷的政策法令,小篆迅速在全國推行開來。但實際上,除了李斯的泰山刻石,后世對秦代小篆的蹤跡一直罕有發(fā)現。2002年,湖南里耶的一口古井,人們意外地發(fā)現了一批秦代官署檔案,在三萬余枚竹簡中,竟沒有一枚寫有典型的小篆。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字體,當時的文字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過程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