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有一句話我們耳熟能詳,那就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劉備一下子得到他們二人的同時輔佐,最后卻依然以失敗收尾。無論是從正史,還是從演義上,我們只看到了諸葛亮強大的光環(huán),而卻忽略了那個鳳雛龐統(tǒng)。歷史上的龐統(tǒng),雖然沒有諸葛亮那么多的功績,但并不等于他的能力不如諸葛亮,龐統(tǒng)生前曾直接道出諸葛亮的致命錯誤,可惜劉備不聽。
劉備的蜀漢,有三個里程碑:1.占據荊州,奪取第一個根據地,靠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2.占領益州,得益于龐統(tǒng)的運籌帷幄。3.占領漢中,出自于法正的奇思妙想。這三步完成后,蜀漢才基本定型,迎來了全盛時期。劉備在占據荊州之后,才算是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地盤,這里東挨孫權,北靠曹操,正好處于兩者之間,如果在這個地方發(fā)展壯大,就會同時威脅到曹操與孫權。但是龐統(tǒng)和諸葛亮最大的分歧,便是關于荊州的決策。
赤壁之戰(zhàn)過后,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共抗?jié)h中張魯。而奪取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時的劉備疑慮重重,還在考慮要不要奪取益州。龐統(tǒng)力排眾議,極力主張劉備進取益州,并獻上三計,謀取益州。在勸說劉備謀取益州的時候,龐統(tǒng)否定了諸葛亮的想法,覺得荊州不是長久之地,應該將主心放在益州上。
據《九州春秋》記載,龐統(tǒng)曾勸劉備:“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饼嫿y(tǒng)認為荊州常年戰(zhàn)亂,破壞十分嚴重,恢復所消耗的成本太過昂貴,荊州也承受不起。況且“荊襄九郡”之中,曹操集團據有南陽郡、襄陽郡、南鄉(xiāng)郡三郡和江夏郡北部,孫權擁有江夏郡南部、桂陽郡和長沙郡,蜀漢僅占有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曹操孫權怎么可能讓劉備在荊州發(fā)展起來?
龐統(tǒng)是荊州襄陽人士,在荊州生活多年,對于荊州可謂了如指掌。連他這個荊州人都認為荊州不如益州,可見荊州的形勢有多么不樂觀。正因如此,龐統(tǒng)力主劉備放棄荊州,將全部家底都搬到益州去,之后再奪取漢中,等勢力壯大了再徐徐謀之。那么三分天下的大勢就會形成。“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說的就是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判斷不夠準確。
主動丟下荊州,不但可以保全關羽軍團這個蜀漢最強軍團的實力。還能引曹吳兩家為荊州死拼消毫曹吳兩家的軍事力量,關羽退出荊洲的同時也可以把荊州的人口遷回漢忠增加益州漢中的人口,增強蜀漢的軍事力量,如此蜀漢才能萬無一失!但是在劉備心中,諸葛亮為他規(guī)劃的藍圖早已先入為主,他猶豫再三,還是采取諸葛亮的意見,將荊州作為根據地。
不得不說龐統(tǒng)是有先見之明的,自劉備夷陵大敗,荊州就再也不是劉備的地盤了。而三分天下,劉備一方也只是握有益州和漢中。臥龍與雛鳳得一人可平定天下,這個說法并沒有錯,但是如果兩個才干同樣優(yōu)秀的人湊在一起,不分主次,那么難免會有分歧。再加上劉備這個并不完美的統(tǒng)治者,這種分歧就會變成災難。至于荊州,害死了關羽、害死了張飛、害死了黃忠,害死了蜀漢幾十萬大軍,實在是可惜了!(參考資料:《三國志》、《九州春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