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由王志文主演的電視劇《天道》至今在發(fā)燒圈子里仍有著特殊的含義,不僅僅是因為《天道》是第一部講述發(fā)燒友的劇集,也不僅僅是劇中丁元英的文化內涵影響了眾多發(fā)燒友,最主要的是劇中主人公的那套音響給太多的人以深刻的印象,估計有很多如我這樣的朋友夢想著擁有一套這樣的音響吧,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這套音響。
對于我們家里的音響來講,丁元英的那套音響無疑是很復雜的,我們就分音箱和器材兩部分來分析。
一、音箱部分
這對音箱不只是體積大而已,如果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對大號書架音箱上有兩倍與普通書架音箱的喇叭,我就是兩只高音,兩只中低音,卻不是單純的為了增加功率。
按照我的理解,這看起來完全相同,然而堆疊在一起的兩只音箱應該有著不同的分頻點。我們都知道,無論我們做多高級的分頻板,在兩只喇叭頻率銜接部分的聲音曲線都不會是平直的,所以分頻部分的聲音不正常是常態(tài)。
分頻互補原理:那么如果,我們用兩只相同的音箱,分頻點卻設置成不同(比如其中一只的分頻點是2300hz,另外一只是3500hz),那么其中一只音箱未分頻部分的平直音頻曲線去彌補另外一只音箱的音頻曲線抖動。而另外一只音箱以同樣的原理來彌補這只音箱的音頻曲線抖動。利用不同的分頻點來使整體音頻曲線更加合理,這就解決了分頻天生的缺點,這是一種非常規(guī)卻很有用處的做法。
二、器材部分
這對音箱使用了十一臺設備來驅動,是一套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
1、音源
一臺音源是常規(guī)用法,只是這臺音源必須具有兩路信號輸出來接駁后面的兩臺前級功放。
2、前級
兩臺前級分別用來驅動一個聲道的音箱,后面每個聲道的四臺后級功放就要求這兩臺前級至少需要四路信號輸出,這也是前級比較特殊的結構。
3、后級
每邊的音箱有四只喇叭,同樣也有四臺功放,那么每個喇叭都應該是由一臺單獨的功放驅動,這有點像是雙線分音的擴展,那個年代還沒有流行電子分頻,所以我覺得每只喇叭都有單獨的分頻板。而高音和低音用單獨的功放驅動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分毫畢現(xiàn)的高音和勢大力沉的低音都能發(fā)揮到極致,而不需要一臺功放既要兼顧高音也要兼顧低音。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這套音響的猜想。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這套十年前的音響即便放到現(xiàn)在,也是非常高級的技術。
那么,如果是十年之后的現(xiàn)在,重新設計這套音響會有什么改變嗎?我個人覺得也改變只是把電子分音技術加入到這套系統(tǒng)之中,取消音箱中的分頻板,分頻電路設計在前級中,其他還真想不出會有什么改變,也希望有獨到見解的朋友給予我以指導。
而且,對于這套音響我也只是猜想而已,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也希望各位大神不吝賜教。
還是那句話: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非常喜歡王志文在劇中的表演,也非常喜歡豆豆寫的原著《遙遠的救世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