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劉備稱帝之后的第二年,率兵征吳,這是繼襄樊之戰(zhàn)后,第二次蜀漢和東吳之間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最終的結局是劉備慘敗,蜀漢漢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尤其是劉備的病逝,導致蜀漢政權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蜀漢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成功挽救蜀漢這次危機,他到底是誰呢?
此人是蜀漢的傳奇名將,在蜀漢的存亡關頭,出使東吳,說服了孫權,給蜀漢迎來了喘息之機,也將三國延續(xù)了40年。這個人就叫鄧芝。
鄧芝,字伯苗,東漢名將鄧禹之后,義陽新野人,因為中原內亂,鄧芝入蜀避禍定居,在劉備入川的時候,被劉備看中,擢升他為郫令,后升遷為廣漢太守。任內清廉、嚴謹,頗有治績,于是入朝為尚書,屬于一能臣。
公元221年,孫劉聯(lián)盟破裂,劉備東征伐吳,慘敗,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可以說是雪上加霜,諸葛亮正為是否立即發(fā)喪而發(fā)愁,擔心曹魏和東吳聯(lián)合起來,趁此機會,直接給予蜀漢政權致命的打擊。就在蜀漢即將傾頹的時刻,鄧芝站出來了,對諸葛亮說:“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這句話,無疑再次提醒,跟東吳重修舊好,連吳抗曹。
諸葛亮一聽,頓時心中一亮,于是乎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聯(lián)盟大計。畢竟剛剛大戰(zhàn)過一次,孫權怎么可能親信蜀漢的使臣呢,所以“不時見芝”,鄧芝就主動要求見孫權,孫權就告訴鄧芝:“他是想與蜀和親的,但是夷陵之戰(zhàn)讓雙方兩敗俱傷。如果魏進犯蜀,蜀無法自保,和蜀聯(lián)合的吳也會受到牽連?!?《三國志》記載:“孤誠愿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孫權很直接很誠實的表達的了自己的顧慮點。
面對孫權的提問,鄧芝的回答非常巧妙,史料記載:“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杰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p>
簡單的意思就是:蜀國和吳國都有山川大河的天險可守。在兩個國家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zhàn)后,吳國作為弱者聯(lián)合曹魏,必將被對方提出人質的要求,這自然是吳國無法接受的。如果吳國不接受曹魏的條件,對方很可能會借機討伐。同樣勢弱的蜀國,自然也會借機伐吳。到那個時候,這片土地可能就沒孫家什么事了。 鄧芝,這是大實話,同時也存在一點點威脅的味道。因孫權被鄧芝這番話,孫權心服口服,并且規(guī)定,東吳和蜀漢之間的聯(lián)盟,一定要鄧芝親自來才行。
而鄧芝的這次外交事件,又再度將瀕臨毀滅的蜀漢成功的保住了,同時重新使蜀漢和東吳可重歸于好,讓三足鼎立的局勢又延續(xù)了40年,直到蜀漢滅亡。
而鄧芝本人,也跟隨諸葛亮北伐,為將二十多年,賞罰明斷,體恤士卒,延熙六年(243年),遷車騎將軍,后授假節(jié)。平定涪陵叛亂。延熙十四年(251年),病逝。在擔任江州都督時期,孫權多次互致問候,饋贈豐厚的禮物。根據《華陽國志》,又一次鄧芝出征,看見緣山有許多黑猿,鄧芝又好弓弩,便親手射猿,一箭便中。猿拔出箭矢,卷樹皮、樹葉塞住創(chuàng)傷。鄧芝說:“唉,我違背物種的天性,我將死了!” 不久,鄧芝真的死了,終究其一身,不虧為一代傳奇名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