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22年,晉國大夫陽處父(封邑在陽)出使到衛(wèi)國去,回國時途徑寧邑,寧邑的寧嬴見陽處父長得儀表堂堂,舉止不凡,便對其妻子說:“我早就想去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都未能如愿。今天見了陽處父,覺得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隨他。” 于是,寧嬴就告別了妻子,而跟隨陽處父上路。一路上,陽處父對寧嬴侃侃而談。
可是,走到溫(今河南溫縣)地時,寧嬴就與陽處父告別了。寧嬴的妻子見丈夫突然回來了,感覺到很詫異,問道?!澳愫貌蝗菀子龅街档猛侗嫉娜?,怎么就輕易放棄了呢?” 寧嬴回答道:“我起初見他儀表堂堂,舉止不凡,便認為他值得投奔。可是,跟他相處了幾天,才發(fā)現原來他是位“華而不實”的人,要是追隨他,遲早招致禍害。
這便是成語“華而不實”的出處,但“華而不實”的陽處父何以成了晉國分裂的禍源了呢?
我們都知道晉國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然而晉國在政治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政出私門”。晉國自“六卿制度”成熟后,其國政就不出於公室,而是由“六卿”分掌,這也是晉國最終被分裂的原因所在。
自晉文公始,晉國的六卿(有時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tài)編制為六卿)制度已基本形成,晉文公時,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這六人分掌晉國國政,便被稱為六卿。在晉文公之后的晉國歷史上活躍過很多的強勢家族,如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荀氏別支)、范氏(也稱士氏)、中行氏(荀氏別支)、郤氏、欒氏、韓氏等,六卿的職位也便只有在這些家族中互相擠位置,這些家族也可統(tǒng)稱為六卿家族。
然而,在晉文公期間,晉國的朝政與軍政是相分離的。如晉文公在朝政上依賴於狐偃(晉文公時期的國相)與趙衰(趙盾之父)。但在軍政上卻依賴於郤縠(第一任中軍將)、先軫(第二任中軍將),而身為晉國國相的狐偃在城濮之戰(zhàn)時,為上軍佐(軍中第四位)。
晉文公歿后,其子晉襄公繼位,晉以先且居為中軍將(先軫之子),趙衰為中軍佐(軍中二把手,兼晉國國相)。而在先且居、趙衰等人死后,晉襄公又以賈季(即狐射姑,狐偃之子)為中軍將、趙盾為中軍佐;先克為上軍將,箕鄭父為上軍佐;荀林父為下軍將,先蔑為下軍佐。而在朝政上又是以趙盾為首。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互相制衡作用,以防止晉國公室權力的旁落。
可是,陽處父從溫地回來后,對晉襄公說:賈季(狐射姑)這個人雖然有才,但是為人剛愎自用,不如趙盾賢能,不如將趙盾與狐射姑兩人在軍中的位置對換,這樣對國家比較有利。晉襄公采納了,便又以趙盾為中軍將,賈季為中軍佐,輔助趙盾,其余諸卿位置不變,時六卿將佐如下:
經過如此的調整,使得趙盾擔任執(zhí)政(朝政一把手)的同時又兼中軍將(軍政一把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自此使得趙盾權傾朝野,趙氏一族在晉國獨大,趙盾也成為了晉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權臣。趙氏一族的勢力雖在“下宮之難”中被暫時打壓了下去。但是,晉國的朝政與軍政卻自趙盾之后,就徹底合一了。其在朝政中的地位就是其在晉軍中的地位。
而陽處父之所以要如此做,據《左傳》記載:陽子(陽處父),成季(趙衰)之屬也,黨于趙氏(陽處父“欲臣文公,因咎犯(即狐射姑之父狐偃)三年不達(事情沒辦成),因趙衰,三日而達”.)。而陽處父又是晉襄公的老師,所以,陽處父的建議才會被晉襄公采納。而陽處父也於第二年被狐射姑派族人狐鞫居所殺,后來趙盾處死狐鞫居,狐射姑被迫流亡,趙盾便獨柄晉政。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