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友人送我一張國畫。我不懂國畫,看不出什么門道,只覺得一張紙都畫滿了,沒有什么空白,忽然想到,這可能就是通常所說的缺少“留白”吧!據說在書畫、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中都講究“留白”。書畫有“計白當墨”的表現手法,詩歌有“意境在詩外”的表達藝術,音樂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余韻回味。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主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沒有東西,而在于求其空靈,虛中求實,從而達到“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
“留白”藝術也反映在生活當中。我去一位友人家里做客,房屋不錯,房間也不小,只是家具擺設太多,墻上又掛滿字畫,給人以壓抑的感覺,想來想去,就是過分擁擠,缺少點“空白”,在陳設布置上缺少“留白”。我去年冬天赴美國轉了一圈,從東部到西部,跑了不少地方,和友人議論,印象最不好的地方是哪里?是紐約。因為那里有太多的高樓大廈,抬頭望去,天空太小,令人壓抑。這不也是在城市建筑格局上缺少“留白”嗎?
其實,“留白”不僅僅是藝術和生活的境界,更應該成為生命的境界。生命不能安排得太滿,生命不能沒有空白。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學齡前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學齡前期姑且不論,青少年期要讀書,中年期要創(chuàng)業(yè),“留白”自然不會太多,但到老年期則應該給自己多些“留白”,讓自己真正感悟生命的價值,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渡邊茂曾提出學習3萬天的理論,說人生從1歲到27歲這一萬天,是成長修業(yè)時期,學習基礎知識,適應社會。從27歲到54歲這一萬天,是不斷整理和積累知識時代。從54歲到81歲這一萬天,是充實自己的時代,踏入圓熟人生,進行思考總結。這“思考總結”說的就是尋求人生的“留白”。無獨有偶,據說印度學者將人生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25年接受教育,第二個25年成家立業(yè),第三個25年回報社會,第四個25年歸隱山林。這第四個25年是徹頭徹尾的“留白”時期。
上個世紀90年代,旅美友人將一張托爾斯泰晚年獨自出行的照片寄給我。凝視著這張照片,令人怦然心動。從歷史到現在,有幾億人讀過這位大師的作品了,然而有誰能觸摸到他的內心世界呢?正像這張照片所暗示的,他背負行囊,手持木杖,走在彎曲的小徑上,目光是孤獨的,身影也是孤獨的。感受到世人無法感受的世界時,他才成為一名大師;同時,他也開始了自己的精神流放,尋求生命最后的空白。
我的這些感受,來自于他人,更主要的源于自身。我離開工作崗位近十年來,離休未休,難覓“留白”。今年春節(jié)前自謅打油詩道:“勤勤勞勞苦追求,朝朝暮暮度春秋。熙熙攘攘看世界,浮浮躁躁叫人愁。孜孜矻矻讀與寫,冷冷暖暖白了頭。忙忙碌碌何時了,‘上蒼’召喚始罷休。”是?。∪松鷽]有來回票,總不能這樣終了一生。一位同齡老友,摳了大半輩子黨史資料,前年就匆匆棄世而去,終其一生沒有享受生命的“留白”。我懷念他,也為他的老年人生感到悲哀。至于有些領導同志,退下來仍忙著參加這樣那樣的社會活動,“自以心為營役”,直到生命的終了,更是一種悲劇。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終生奮斗不息的人們的寫照與贊美??晌覀儺吘故腔钌娜?,是需要全面發(fā)展的人,是能哭能笑能讓生活絢麗多彩的人,總不能奔波一生不為自己留一點生命的空白呀!我們的大半生營營役役,為養(yǎng)親蓄幼,為職稱房子,為許許多多無可回避的事務奔走勞碌,生命早已被瓜分得支離破碎了。步入老年,我們要為自己保留一份空白時間,讓俗世中蒙塵的心靈得以凈化,讓疲憊的身體得以休憩和修復。
給人生“留白”,是為了讓生命有自由伸張、飛翔拓展的空間;給人生“留白”,是為了解開名韁利鎖,讓生命不再有所羈絆;給人生“留白”,是為了讓生命在自我關照中享受從容的滋養(yǎng);給人生“留白”,是為了拉長生命之弦時不至于讓它繃斷。由此看來,人生“留白”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悠然,是一種閑適隱逸的自然存在,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和哲學。
這樣看來,我要下決心為自己唯一的生命“留白”!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