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永美 誦讀:荷靜
我小的時候,特別愛過端午節(jié)。每年春節(jié)過后,我就開始翻日歷,數(shù)天數(shù),在日歷上畫記號,盼著端午節(jié)的到來。因為端午節(jié)有媽媽親手做的好吃好玩的東西,有著特有的氣氛和韻味,有著童年特有的歡樂。媽媽把“端午”叫“當午”,那是家鄉(xiāng)的口音。天氣越來越熱,端午的氣氛越來越濃了。媽媽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買雞蛋,買鴨蛋,有時還能買到鵝蛋。她把它們洗干凈,放到一個壇子里,加上鹽和水,蓋好,再把壇子放到?jīng)隹斓牡胤健?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
端午香包
離端午還有一個星期,媽媽就把艾蒿,(艾草)菖蒲······等幾樣藥草買來,她每樣拿出一小把,用剪刀剪短,再用搟面杖搟碎,準備做“香荷包”。她又找出幾小塊鮮艷的花布頭和綢緞下腳料,裁剪好,縫成“心”型或“元寶”型的小布袋,然后把搟碎的香料裝進去,再把口縫好,上邊做個小“提環(huán)”,下邊還拴幾根彩線做的小穗子。一個漂亮的“香荷包”就做好了。
端午小笤帚
她還找了幾根“線麻”(打麻繩用的麻),用哥哥畫畫用的水彩染成五種顏色,再把線麻剪成等長的小段,用彩線綁成小笤帚,跟掃地的笤帚形狀一模一樣,小巧玲瓏,比拇指小點兒,很好玩。她經(jīng)常多做幾個香荷包和小笤帚,還用彩線編幾根五色彩繩。
端午的前一天,媽媽就把江米泡好,準備好葦葉和棗,下午就開始包粽子。媽媽把粽子叫(正子),這是鄉(xiāng)音。我拿個小板凳坐在她的對面,跟她學。媽媽耐心地告訴我,怎樣包才不漏米,怎樣包吃著才糯軟。她包得又快又好。
端午粽子吃過晚飯后,她就把粽子一個一個碼到大鋁鍋里,灌滿水,上面壓上一塊洗干凈的扁石頭,蓋上鍋蓋,開始煮。那時用的是燒煤的爐子,小火慢慢煮。幾個小時后,清香四溢,粽子煮好了。媽媽把鍋端下來,放到?jīng)隹斓牡胤健?div style="height:15px;">
我聞著滿屋的粽香,聞著枕邊的“香荷包”的藥香,不知不覺睡著了?!岸宋纭苯K于來到了,我們都早早起了床,媽媽幫我把香荷包和小笤帚用別針別到胸前,把彩繩繞到手腕上,系好。她說“香荷包”可以“辟邪”,“驅五毒”,五色線繩是長命線。小笤帚可以把“五毒”掃走,孩子一年不生病。
開始吃早飯了。媽媽拿一些腌好的雞蛋和鴨蛋,鵝蛋,還有幾個鮮雞蛋都一塊兒煮好,給我和哥哥分開,每人一樣多。媽媽說:吃了端午的雞,鴨,鵝蛋,一年圓滿走好運。粽子隨便吃。我們每人最多吃一個鴨蛋和一個雞蛋,其余的就各自放到一個碗里,留著以后再吃。
我們一邊吃著棕子,一邊聽爸爸講屈原的故事。吃一口流油的鴨蛋黃,再吃一口糯軟的粽子,濃濃的咸香,淡淡的甜香,那是“端午”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幾十年過去了,心里仍然留有余香。
中午吃的是長壽面。到了傍晚,媽媽又開始包團圓餃子。她特意包了幾個“小耗子”模樣的留給我吃。晚飯后,小朋友來找我玩了,媽媽把多做的香荷包和小笤帚給她們拴到上衣的扣眼上,把彩繩系到她們的手腕上。我們一起玩過家家,玩歘(chua)拐(用四個羊的膝關節(jié),一個包玩。“包”是一個小布口袋,里面裝的是小豆或綠豆。玩的時候,一只手把包拋起來,同時擺拐的面。每個面都要相同一次。擺完四個面,一把抓起,就算贏一次,再接著玩。玩時,還唱著歌謠,計數(shù))。玩翻繩,玩拉皮狗(把樹葉的梗捂熟,變得有韌勁,兩人各拿一根互相勾著拉,誰的不斷,誰就贏)。我們玩啊,笑啊,真是開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