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劑是理法方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理—基礎(chǔ)理論、辨證思維
法—治療原則、具體治法
方—方劑
藥—組成方劑的要素
二、方劑的關(guān)鍵是配伍
君臣佐使配伍
藥對配伍
經(jīng)驗配伍
專病專方
三、學(xué)習(xí)技巧
理解
背誦
比較
鑒別
四、運用技巧
掌握治法
熟悉方證
熟悉藥物
掌握特殊用量、用法
靈活化裁
密切結(jié)合臨床
經(jīng)方與經(jīng)方合用
經(jīng)方與時方合用
五.臨床用方瑣談
1.更年期綜合征
疏肝解郁——逍遙散、丹梔逍遙散
滋陰降火——知柏地黃丸、當(dāng)歸六黃湯
2.黑變病——知柏地黃丸
3.抑郁癥
解郁安神——四逆散或枳實芍藥散合酸棗仁湯
交通心腎——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
膽虛痰熱——溫膽湯
4.高血壓病
介入的3種情況:
服各種西藥血壓未降;
血壓不穩(wěn)定,時高時低;
血壓雖降,仍頭暈、失眠等癥狀明顯。
據(jù)證而辨常用方:天麻鉤藤飲、知柏地黃丸、龍膽瀉肝湯、小柴胡湯、黃連阿膠湯等。
5.冠心病
痰阻胸陽——溫膽湯合栝樓薤白白酒湯
痰瘀互結(jié)——溫膽湯合丹參飲、失笑散
氣虛血瘀——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
6.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
腎虛血瘀——補腎活血與活血補腎交替使用,常用方:杞菊地黃丸、血府逐瘀湯
中氣不足——益氣聰明湯
7.腦血管硬化(耳鳴、聽力減退)
腎虛血瘀——杞菊地黃丸合磁珠丸加活血藥
中氣不足——益氣聰明湯
8.下肢血管硬化
陽虛血瘀——溫陽活血,腎氣丸合陽和湯
陽和湯,中藥方劑。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一兩(30g) 肉桂一錢,去皮,研粉(3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白芥子二錢(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錢(3g) 〖用法〗以上八味共為細末,開水送服一錢(3g),日二次。臨床效果勝過水煎服。 〖方歌〗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fēng),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氣虛血瘀——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合陽和湯
9.中風(fēng)后遺癥
氣虛血瘀——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
10.老年期癡呆
痰迷心竅——溫膽湯合菖蒲郁金湯
氣虛血瘀——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
11.帕金森氏病
痰濕彌漫、風(fēng)痰阻絡(luò)——溫膽湯合菖蒲郁金湯加潛陽藥
腎虛風(fēng)動——地黃飲子與天麻鉤藤飲加減
12.骨質(zhì)疏松癥
掌握五宜五不宜:
①宜早不宜遲;
②宜動不宜靜;
③宜補腎不宜伐腎—腎氣丸、獨活寄生湯;
④宜健脾不宜損脾—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shù)散;
⑤宜養(yǎng)血活血不宜破血耗血—圣愈湯。
圣愈湯:《蘭室秘藏》卷下 《醫(yī)宗金鑒》,生地黃 熟地黃 川芎 人參各0.9克 當(dāng)歸身 黃耆各1.5克 熟地(20克) 白芍(15克) 川芎(8克) 人參(一般用潞黨參20克) 當(dāng)歸(15克) 黃芪(18克)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熱,不拘時服。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熱,不拘時服。
13.骨性關(guān)節(jié)炎
腎虛血瘀——補腎活血,獨活寄生湯與活絡(luò)效靈丹加減
陽虛寒凝——溫陽祛寒、活血通絡(luò),陽和湯與活絡(luò)效靈丹加減
14.特發(fā)性水腫
肺失肅降——三拗湯合五皮飲
腎失開闔——腎氣丸合五皮飲
氣郁水溢——四逆散合五皮飲
15.老年性肺氣腫
肺虛痰熱——生脈散合清氣化痰丸
肺腎兩虛——生脈散合蘇子降氣湯
16.感冒
氣虛——人參敗毒散
陽虛——麻黃附子細辛湯、腎氣丸
17.男性前列腺增生
宜補腎通利——腎氣丸合五苓散
18.女性小便不禁
宜補腎縮泉——腎氣丸合縮泉丸
19.尿潴留
宜溫腎助膀胱氣化——腎氣丸合五苓散、蒲灰散
蒲灰散由蒲灰、滑石組成。蒲灰,《本草綱目》認為是蒲席燒灰;《醫(yī)學(xué)綱目》認為是蒲黃(活血祛瘀消腫);《食鑒本草》認為是香蒲。從《千金要方》載蒲黃、滑石兩味組方治“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小腹急痛”來看,蒲灰當(dāng)以蒲黃為妥?;芮謇麧駸?,通小便。
1.膀胱濕熱夾瘀證。癥見小便不利,莖中澀痛,或尿中帶血,少腹拘急,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
2.水濕內(nèi)停證。癥見身微腫,四肢不溫??诓豢?,舌苔白膩,脈滑或數(shù)。
20.胃腸功能紊亂
脾胃虛寒——小建中湯、良附丸、丹參飲合方
脾虛氣滯——香砂六君子湯
肝胃不和——四逆散合平胃散
四逆散由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等物質(zhì)組成,是疏肝解郁,調(diào)和肝脾的祖方。
《傷寒論》中的四逆散,是一首常用方。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有一些新的思路,寫出來供同道參考。
四逆散由柴胡、芍藥、枳實、甘草4味藥組成。本方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多數(shù)醫(yī)家對“四逆”的理解,均認為是“陽郁四逆”,而非少陰陽虛的四肢厥逆,此說可從。因為少陰四逆陽虛,絕無用柴胡劑之理,唯有陽郁不宣,才能用四逆散宣郁達外。所以,有的醫(yī)家認為此間“四逆”當(dāng)是與少陰的鑒別之處,并認為四逆是四肢不溫,這種說法與臨床相符,有實際意義。
四逆散的功用,準(zhǔn)確地說,應(yīng)當(dāng)是“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方中4味藥,可分解為幾個部分:一是柴胡、芍藥為肝藥;枳實、甘草為脾胃藥,所以能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一是芍藥、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緩攣痛,有緩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實、芍藥相合,為《金匱》枳實芍藥散,是婦人病方,治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之癥。合而論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營消滿的功效。后世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實際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來,是臨床常用的有效之方。
凡臨床符合從肝論治的疾病,用四逆散化裁治療,有的醫(yī)者還運用于陽萎、不射精、頭痛等癥。不少軟組織挫傷,民間說的“老傷”,用四逆散加味(如郁金、川芎、香附、桃仁、青皮之類),既安全,又有效,無須動則以三棱、莪術(shù)、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劑。
四逆散要旨:一是本方必須從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為主旨,確立其治療大法;二是應(yīng)有肝郁氣滯、脾胃不和的病機,而無須拘泥于病名病種;三是應(yīng)從肝與脾胃的相互關(guān)系,增加相應(yīng)的藥物,以輔佐四逆散的功效,而不受“經(jīng)方”不能加減的約束。若能嚴(yán)格辨證,抓住病機,掌握治法,靈活加減,還有更多的病種都可以異病同治,取得預(yù)期的療效。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加大棗組成,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濕滯脾胃。
21.慢性胃炎
寒熱錯雜——半夏瀉心湯
濕熱中阻——三仁湯
22.消化性潰瘍——黃芪建中湯
23.汗癥——知柏地黃丸、當(dāng)歸六黃湯
桂枝湯
謝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