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風起云涌,滄海橫流的時代,在那個救亡圖存,各種思潮迸發(fā)的時代,魯迅先生以筆為投槍匕首擲向阻礙民族覺醒的癡呆愚頑,成為無數(shù)青年的精神偶像,亦如長夜的明燈。如今山河無恙,而宵小之輩卻在蠅營狗茍的干著去魯迅化的勾當。先生的小說,雜文在文學史上的位置無需多言?,F(xiàn)在聊聊先生的書法,不以書法家的身份去爭位置,論品級,僅僅是聊聊先生的字而已。
一. 學書之路
魯迅先生所在的周家在當?shù)厥敲T望族,族譜可追溯到宋代大儒周敦頤,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庶吉士,書出二王,精通行草。先生年幼時科舉制度還在運行,作為書香門第的子弟,從童蒙開始就是在為考取功名做準備??婆e場上一手好字是入門的基礎。幼承庭訓,幼功深厚。七歲是入本門私塾,11 歲拜在壽鏡吾老先生門下,進入三味書屋學習。壽鏡吾是紹興城極有名望的先生,學問高深并精通書法,在三味書屋,白天上課、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寫字是最重要的課程。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全國新式學堂興起,魯迅先生在其父親去世之后,前往南京求學。后留學日本,由醫(yī)轉(zhuǎn)文。在日本期間得遇國學泰斗章太炎,聽其講授文字學,這也為先聲日后對金石拓片產(chǎn)生興趣的源頭。
留學回國之后,魯迅在民國教育部,任職長達14 年,在北京的日子,來往于琉璃廠,收集了大量的古書和金石拓片,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抄錄研究。后人在此基礎上編輯成了一部專門的文獻資料《魯迅藏碑帖研究》。我們從先生留下的墨跡中可以看到濃濃的碑派風格,厚重質(zhì)樸,氣勢磅礴, “金石氣”躍然紙上,這也得益于這期間從金石拓片中吸取的營養(yǎng)。
在先生所處的時代,鋼筆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已經(jīng)在文化圈流行了,但先生所留下的一千多萬字的手稿,皆是用毛筆寫成。所謂“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做張芝做索靖。”以先生的審美意趣(先生為自己的著作所設計的封面插畫,到現(xiàn)在還是平面設計所研究的范本),加之如此大的書寫實踐,不能說比及鐘張羲獻,也是現(xiàn)如今那些自號書法家之人所不能企及的。
二. 書法風格
郭沫若《魯迅詩稿》的序言中寫道:“魯迅先生本亦無心為書家,所遺存之手跡,自成風格,融篆隸二體于一爐,聽任其心腕之交應,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脫而又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后世人寶之,并非因人而貴也。”郭沫若自負才高,在書法上造詣深厚,眼高于頂,但對于魯迅先生的書法是服膺的。以郭沫若甲骨文四堂之身,鑒驗無數(shù)古跡的慧眼,看透魯迅先生的書法“融篆隸二體于一爐”,雖說“遠逾宋唐,直攀魏晉”的贊譽有些夸張,但對魯迅書法風格的把握,還是郭沫若更準確一些。而田蘊章先生卻說“魯迅字寫的挺好,但不屬于書法的范疇,因沒有筆法和章法可言,所以稱不上是一位書法家?!倍咧杂刑鞙Y之別。我雖不是田門中人,對田蘊章先生也一向敬重。但對魯迅先生的評斷卻是不敢茍同的。
就用筆而言,我們從現(xiàn)存魯迅先生的書稿中看到,多是中鋒圓筆,如棉裹鐵,厚重圓潤。從結(jié)構(gòu)方上說,不刻意追求對比的夸張,奇與正、疏與密沖和恬淡,不激不厲??傮w來說魯迅先生的書法風格受魏碑的影響較大,樸拙、雄厚、飽滿、不疾不滯。但有沒有魏碑雄渾,霸悍的凌厲之氣,而是融篆隸線條的質(zhì)感、帖學柔和雅致于一體,表現(xiàn)出行云流水、大氣從容、高雅自然的韻致。
魯迅先生的書法偏重于實用性,沒有藝術表現(xiàn)性很強的草書存世,這可能是先生從未把自己往書法家的方向靠吧。魯迅在自己評價自己的書法作品中說道:“不能因為我所寫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說字不好,只因我看過許多碑帖,所以寫出來的字并沒有什么毛病。”
雖然沒有多太多專業(yè)的詞匯來做修飾,僅僅用了“好看”,“好”就觸及了書法的靈魂,表現(xiàn)出對自己書法水平的絕對自信。好看,是指書法的外在表象,而好則是符合了書法的內(nèi)在法則,是一種站在規(guī)則頂層的評價。熟讀碑帖,藝術修養(yǎng)深厚,所以不能以書法之名去品評先生的書法沒有筆法或沒章法。
三.文人書法的絕響
書法乃文人之末技,所以在中國藝術史上,只有文人畫的提法,而文人書法確實近代書法式微之后才借助文人畫的內(nèi)涵而炒作起來的概念。在古代,書法家和文人這兩個現(xiàn)代概念都無一例外的統(tǒng)一在一個人的身上,從無割裂的例子。甚至很多時候書法家和文學家都能集于一身。只有現(xiàn)在,文化人的書法失之法度,書法人的文化流于淺薄,才會刻意把文化和書法本應統(tǒng)一于一體的屬性割裂開來,于是游走于中間地帶的自命文人書法。
在文化素養(yǎng)基礎上形成的審美情趣,不是書法技術所能彌補的,正如蘇東坡所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蘭亭序,寒食帖,苕溪詩帖,松風閣詩帖,這些名垂千古的名作無不是詩書雙絕,文化和書法合力成就了創(chuàng)作者的才情,展卷入目,嘆為觀止。當書法失去文化的滋養(yǎng),走向純技術流,藝術流,都將灰飛煙滅。
魯迅從不以書法家自居,書法只是用來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而已,也沒有留下具有展廳效果的作品,更沒有書法理論專著存世。 但這并不妨礙魯迅先生有很多書法粉絲。但是書法界卻有一種極力貶低魯迅書法的聲音存在,數(shù)百年之后,魯迅先生的筆墨依然為世所寶,而那些沽名一時的職業(yè)書法家將會成為歷史的塵埃。自魯迅先生以后,書家無數(shù),卻無人能在文化上與其比肩,人文輩出,于書法上的造詣還難入法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