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偉光
盧浮宮這座龐大的藝術殿堂,建于十三世紀的法國王室城堡,珍藏著無數(shù)珍寶,如果你要大致瀏覽下來,可能也需數(shù)天時間。就拿著其中的雕塑館來說吧,若稍微仔細一點地看下去,也得用去一天。所以,我這次選擇了巴洛克時代的雕塑館作為考察的重點,因為我們對西方美術史的這一段,關注得不是很充分,今日到此,可聊補缺課。
皮熱《克羅頓的米隆》
雕塑館始于1817年,有27個展廳,收藏的作品達千余件。馬利廳、皮熱廳等是收藏巴洛克和洛可可雕塑作品的展廳。在皮熱廳的中央平臺上,陳列的便是來自馬賽的著名雕刻家、建筑師皮熱的作品。皮熱性情獨立,長久遠離凡爾賽,1670年他從科爾貝爾手里得到訂單,創(chuàng)作了《克羅頓的米隆》(1672-1683)和《珀爾修斯和安德洛墨達》(1675-1684)這兩件著名的雕塑。米隆是古代奧運會上的摔跤英雄,希臘人將他奉為神明,然而這位英雄的結局卻非常悲慘。有一天,他進入森林,見一楔于裂縫中的木楔,他便輕易地將楔子拔出,但左手卻緊緊地卡在了裂縫之中。此刻,狼群來了,米隆空有力氣卻動彈不了,被狼群所啖。皮熱在此作中,為了深化情節(jié)的悲劇性和情景對比,對故事稍加改動,把惡狼改為雄獅。米隆的衣角被樹干掛住,身體和右手被獅子咬住,他痛苦異常,青筋暴凸,身體前傾,表達了英雄臨難時的強大的力量感,暗示了英雄的悲劇境遇。皮熱創(chuàng)作完這兩件作品后,贏得了凡爾賽的訂單,繼之完成了《亞歷山大和迪歐熱那》(1671-1693)。這是一件壯觀的浮雕,本來是要放在大居室中的,作品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遇見犬儒派哲學家狄奧根尼時的情形:在眾將的簇擁下,亞歷山大對狄奧根尼說:“我是亞歷山大”。 狄奧根尼說:“我是狄奧根尼”。亞歷山大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他說:“需要,請你別站在我和太陽之間”。大吃一驚的亞歷山大對眾人說:“假如我不是亞歷山大,就應該是狄奧根尼”,這件浮雕表現(xiàn)力一個大帝的君子之風。皮熱一生都是在為官方的訂單而創(chuàng)作,這在今天來看,這位藝術家可真正稱得上是位做行活的人了,然而他做的活卻是以藝術家的心靈完成的,皮熱的藝術應當引起我們今天那些做行活的雕塑家的反思。
皮熱《亞歷山大和迪歐熱那》(1671-1693)
馬丁·德雅丹《四戰(zhàn)俘》
在皮熱中廳臺階之下的“天井”大廳中,陳放著一組青銅雕像,塑造的是四個武士。這四個武士神態(tài)惶惑,他們的身體語言里傳達出的焦慮與驚恐。在他們的腳下,散放著頭盔、盾牌和刀劍之類,這就是馬丁·德雅丹的作品《四戰(zhàn)俘》。1678年,法荷戰(zhàn)爭結束,法國擊敗荷蘭、西班牙、羅馬及布蘭登堡四國同盟。法國元帥弗朗西斯為了標榜戰(zhàn)功,建了勝利廣場,廣場中央立著路易十四的銅像,銅像的四周擺放著的就是這四尊象征戰(zhàn)敗國的戰(zhàn)俘銅像。馬丁在創(chuàng)作這組雕像時,挑選了四個戰(zhàn)俘為模特,這些戰(zhàn)俘之后便被處死了。法國大革命時,路易十四的雕像被推倒并熔煉,而這四戰(zhàn)俘的銅像被留存了下來。眼前的這四尊銅像,是活生生的人之定格,他們像被獵獲的動物一般是多么樣的驚恐,之后又被處決,如此殘忍,讓人感到所謂文明原來是建立于野蠻之上,只不過是在野蠻的身體上扮裝上了一件漂亮的外套而已。
在展廳的一處角落,我看到了讓·巴蒂斯特·皮加勒的作品《愛的擁抱》。這件大理石雕像創(chuàng)作于1758年,刻畫了一位小天使與母親兩兩對視,雙臂交抱的形象。皮加勒是路易十五時期的最后一位卓有成就的雕塑家,出生于細木工之家,父親是位皇家細木工師。皮加勒曾師從羅伯爾羅拉和肖像雕刻家魯莫奧努,皮加勒晚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墓地雕刻,他用八年時間創(chuàng)作完成的《莫尼斯·多·撒庫斯元帥墓雕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18世紀下半葉,法國的雕塑界異?;钴S,洛可可藝術與新古典主義并存,皮加勒的藝術便帶有洛可可藝術的優(yōu)雅,又含有新古典主義追求羅馬精神的因素。
克路德·米歇爾創(chuàng)作的浮雕
在皮加勒作品之后,是克路德·米歇爾的浮雕。克路德·米歇爾,人們常稱他為“克洛迪翁”(clodion)他是德國巴洛克藝術的杰出雕塑家,多表現(xiàn)動物與人之間的情景,作品以浮雕居多。眼前的這件浮雕描寫幼童與野獸之間的嬉戲場面,在此,幼童心懷無忌坦然與野獸共處,而野獸也似乎失去了野性。這種浮雕手法顯然與俄羅斯的按比例進行空間壓縮,近實遠虛的手法不同,是屬于法國式的強調物體外輪廓邊緣清晰的浮雕雕刻手法。
克路德·米歇爾很擅長塑造半人半獸的形象,他常常把人塑造成下肢為馬的人形動物,這件浮雕中葉有幾個孩童的形象也是這樣的。人獸合體,在西方是情欲、貪淫、占有、攻擊的象征,是基督教文化對世人的告誡,但克路德·米歇爾喜此題材,可能是出于對傳說故事的愛好。
隨著視線的游走,會感到越來越多的藝術珍品,向你撲來,真正使你目不暇接??吹揭蛔皙q似米盧的維納斯大理石雕像,駐足細品,方知此作出自雕塑家詹姆斯·普拉迪耶之手。這位先生喜歡身著頗似17世紀大畫家尼古拉斯·普桑的衣飾,金色的卷發(fā)上頂著一頂鋼絲搭扣的寬沿帽,身穿多種鑲花邊的襯衫,襯衫之外還罩上一件墨色天鵝絨短衣。這件“維納斯”據(jù)傳是他以妻子為模特創(chuàng)作的,他還依次塑造了古希臘詩人薩福等人的肖像,創(chuàng)作了日內瓦的盧梭像和拿破侖墓地的雕像等。
說起來,普拉迪耶的漂亮妻子路易斯·普拉迪耶還是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原型之一。路易斯生活放蕩、奢侈,濫交男性,她常常被新歡所拋棄,但她卻“一如既往”,這必然地使她陷于了不停的痛苦之中。這件維納斯的形制,很有些古希臘雕像的味道,所不同的是雙臂與手的動作與古希臘的典莊有所不同,少了一點神性的靜穆,多了一點世俗的柔媚。
接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一件大理石雕刻的人頭,這好像不是一件藝術品,像是為死者所做的面模??匆幌逻@件作品的標簽,方知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件頭像出自一位名叫亨利的雕塑家之手,有關這位雕塑家的情況我所知甚少,僅知道他為巴黎的瑪?shù)律徑烫媚侵剡_3.2噸的大門上雕刻了《圣經》“十誡”。這座著名的教堂位于巴黎8條主要大道的交匯之處,具有希臘神殿的建筑樣式,我?guī)状谓涍^總要停下腳步,端詳良久。
盧浮宮的這件藏品是亨利為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之子,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所做的紀念肖像。菲利普是在一次騎馬中發(fā)生事故而身亡的,這件肖像菲利普安詳如生,很有羅馬肖像的特點。我們知道羅馬人有以石膏或蠟從死者的臉上翻模的習俗,并將之繪彩制成真實感的面具,安放于家中,從死者臉上拓制面具的做法始于古埃及,但這件肖像原本是放在教堂里的。
在展廳的一處,站立著一位雙目含閉,頭部微傾的女子。她右手裹起衣襟,輕搭于胸前,左手提起長裾,呈悠然入寐之態(tài)。這是讓·路易斯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儀態(tài)優(yōu)雅,充盈著宗教般的幻想。
讓·安托萬·烏東《伏爾泰》
讓·安托萬·烏東是在西方美術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雕塑家之一,當我看到他的作品《伯爵紀念碑》時,真正感受到了美術史中所說,烏東有非同尋常挖掘人的精神的視覺表現(xiàn)力。這是件為d’Ennery伯爵所做的大理石紀念碑性質的高浮雕,表現(xiàn)了伯爵的家人在安放伯爵的骨灰時的情景。左首的女人仰望天空,但目光卻毫無方向,顯現(xiàn)出絕望無助的神情,我判斷這位女人應當是伯爵夫人。在墓碑的右邊,有一年長的婦人,躬身擁著一個小女孩做祈禱,這位老婦人可能是伯爵的母親。在整個的富有悲劇氛圍的敘事表現(xiàn)中,這個小女孩顯得非常可憐,稚嫩的小臉,流露出對親人近乎懵懂的情感。這件浮雕的構圖有一種沉穩(wěn)的視覺感受,均衡且富有變化,對人物的精神世界刻畫入微,能使人感受到寧靜的氣息里充溢著人生苦短的悲哀。
與這件作品并排的還有烏東的肖像作品《伏爾泰》。烏東在18世紀70年代后,主要從事肖像創(chuàng)作,刻畫人物內心的能力是在意大利留學時打下的基礎,他使石像具有精神生命。烏東為法國啟蒙時代的重要人物塑造了一系列肖像,如《盧梭胸像》、《莫里哀胸像》、《米拉波像》等,而對伏爾泰的塑造卻不僅限一件,伏爾泰幾乎成為烏東一個長期關注的對象,他在1782年創(chuàng)作的《伏爾泰坐像》,被譽為美術史上最杰出的雕塑之一。這件坐像刻畫出了伏爾泰特有的五官表情,他的眼神充滿敏銳與狡黠;他的嘴角微微下撇,流露出嘲諷的微笑;更有意思的是伏爾泰這只鷹鉤鼻,顯現(xiàn)出的是這位思想家靈敏的嗅覺。這嗅覺來自遺傳,來自于資產階級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這件胸像,作于1778年,是他70年代初的作品,伏爾泰戴著法國路易時代的假發(fā),正在以他的靈敏的嗅覺挑剔著這個世界。
克路德·米歇爾《孟德斯鳩》
在某一處,又見到克洛迪翁的作品,這是他為孟德斯鳩做的坐像。孟德斯鳩是法國18世紀啟蒙時代的大思想家,也是一位系統(tǒng)研究古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是他提出“三權分立”之說,強調法律的功能。法國正因為有了啟蒙運動,才為激發(fā)法國大革命埋下了種子??寺宓衔趟茉斓拿系滤锅F其形象與我查閱的資料所看到的孟德斯鳩的肖象非常接近,他雙目安定,高高的鼻梁,使得鼻子顯得更長,與薄薄的嘴唇搭配得很是恰切,這種相貌似乎是那個時代思想家的共性。
克路德·米歇爾《孟德斯鳩》
一只兇猛的獅子正把一位健壯的男子咬翻在地,場面很是血腥。這就是被啟蒙主義思想家狄德羅大加贊賞的雕刻家法爾科內完成于1744年的處女作《克羅頓的彌隆》??肆_頓又名克羅托內,位于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亞區(qū),頻臨愛奧尼亞海,畢達哥拉斯曾于公元前530年在此建立教團?!犊肆_頓的彌隆》這個題材也被普熱表現(xiàn)過(見前述普熱一段),法爾科內在十年里,以同一題材,深入地創(chuàng)作了不同形態(tài)的《克羅頓的彌隆》,獲得了院士稱號,在他的雕塑造型中可以看到他既帶有洛可可藝術中的豐富細膩的感性特征,又富含古典藝術典雅的氣質。他的藝術受啟蒙主義影響,是一位在藝術精神中體現(xiàn)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的雕塑家。
奧克斯坦·帕茹是一位保持洛可可藝術,開創(chuàng)新古典主義樣式的雕塑家,長于小型人物雕刻。他的作品《Pluton encha?nant Cebère》人物的腳下伸出三只狗的腦袋。這可能是描寫希臘神話中,關于地獄看門犬與大力神赫爾克里斯的故事。在赫西奧德的《神譜》中,地獄看門狗有50個頭,雕刻家為了便于表現(xiàn),便減為3個頭。神譜里描寫狗嘴滴著毒涎,長著一條蛇尾,頭和背上的毛盤纏著毒蛇,它被鎖在阿克戎的大門口,阻止亡靈逃出冥國,也不讓外界進入冥國,地獄看門狗只有一次被大力神赫爾克里斯捉去,離開過冥國。
帕茹是在羅馬開始學習雕塑的,他是勒莫安的弟子,曾為凡爾賽宮歌劇院創(chuàng)作了洛可可風格的裝飾性雕刻。1777年,他被任命為王室古物典藏管,他的另一杰作《普賽克的悲哀》就是他在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
帕茹作品的旁邊,展陳的是皮耶·朱利安的雕塑《加尼米德給鷹喂花蜜》,這是1778年法蘭西繪畫雕塑學院的收藏品,有關朱利安的情況我僅知道這一點。這所展廳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雕塑作品我所知甚少,真是學問如海,自己的所知所見可謂滄海一粟。
在即將走出展廳時,于走廊的轉彎處,驀然發(fā)現(xiàn)一件古希臘的浮雕《波爾格賽斗士》,這件作品曾一度被切割成四塊放在一所大人物的別墅里,之后重組藏于這里。浮雕中的人物和馬匹等似從背景里涌出,物體的邊緣輪廓很清晰,從古希臘的浮雕風格來看,法國的浮雕風格應當屬于古希臘系統(tǒng)。
當歐洲的藝術擺脫了神學的束縛,便逐漸走向了世俗,走入人間。巴洛克藝術雖服務于宗教,但有相當一部分的神話和文學題材。巴洛克藝術之所以如此輝煌,這與17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教皇、國王以及貴族大興宮室、別墅有關,它由羅馬遍及歐洲。巴洛克藝術強調力度與動感,這種新藝術形式的產生必然與時代的思想相聯(lián)系,17世紀哥貝尼的日心說被普遍接受,這種對于無限空間的追問和對運動的興趣,使人的思想意識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也必然地影響到了藝術觀念。巴洛克對空間的覺醒使之背離了自古希臘以來穩(wěn)定、均衡、和諧的造型法則,而進入到對于空間的層次和深度的表現(xiàn)之中。因而,在巴洛克和之后的洛可可藝術形式上,就必然地選擇了以線條的流動和曲線的婉轉這種與思想觀相適應的藝術表達方式。
17、18世紀的雕塑藝術應以意大利和法國為最盛。特別是17世紀的法國是強盛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這個時代雕塑的買主主要是宮廷,甚至可以夸張地說路易十四的宮苑里置放的雕塑之數(shù)量都多于市民。路易十四締造了西歐的同盟體系,這個同盟體以法國為主軸,形成了西歐的政治地理。這個時代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高雅文化的追捧,這種狀況到了18世紀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行為準則,英國的斯蒂芬·瓊斯在所著《劍橋藝術史》中寫道:“隨著18世紀向前推移,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優(yōu)美自然的格調日益被宮廷和貴族所器重,被他們作為社會行為的準則而接受下來?!保ㄒ娝沟俜摇き偹埂秳蛩囆g史·18世紀藝術》第三頁)。這就是發(fā)端于路易十四晚期盛行于15世紀的洛可可藝術,它把優(yōu)美趣味同輕松、明晰、跳動相互配合起來,偏向輕快纖細的曲線裝飾。歐洲的貴族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這種對悅目之美的追求,實際是反映了這個時期懶散的上流社會的無聊,這種風尚發(fā)展到了極端,必然導致了社會危機,到了路易十六,法國社會正醞釀著一場革命,在藝術上出現(xiàn)了新古典主義。這是一場藝術運動,起于(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
現(xiàn)在,請把我們的視線從法國轉移出來,來看一下,17、18世紀歐洲的幾個有代表性國家的雕塑藝術情況。以使我們對法國17、18雕塑藝術的風格有一比較和認識。這個時代的英國雕塑藝術還不發(fā)達,從現(xiàn)存的16世紀英國的雕刻作品來看,僅限于一些少量的半身像,且其出處難以考訂。之后英國的雕刻主要反映在陵墓雕刻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從英國墓地雕刻家尼古拉·斯通開始,出現(xiàn)了較為完整和樣式穩(wěn)定的半身像雕塑。雖然,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時期已有了表現(xiàn)宗教人物或神話人物的頭像雕塑,之后大約在前4世紀又出現(xiàn)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們的大理石雕像,但這些雕像還僅限于對頭部的塑造。到了古羅馬的羅馬共和時代,有了青銅胸像《布魯圖》、《凱撒》(前1世紀的作品)。至羅馬帝國時代,有青銅胸像《利維亞》(前25年的作品)。青銅胸像《塞韋里斯》(公元193年-公元212年)、大理石胸像《卡拉卡拉皇帝》(公元212年-公元212年),這些胸像的樣式還是各不相同。直到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杰出代表貝尼尼才使胸像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樣式,如他創(chuàng)作于《教皇烏爾班八世》、《巴格斯》很具代表性。
1720年到1755年,英國的半身雕像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從17世紀英國內戰(zhàn)起,王權得到限制。英國沒有經受到政治革命的沖擊,社會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17世紀后期,英國的雕塑藝術在題材上比過去廣泛,雕塑家的水平雖比以前有了新的面貌,但尚無形成一種風格,直到1788年皇家美術學院建立,才對英國的雕塑藝術起到促進作用。
而當時的德國正處于社會動蕩的狀態(tài),17世紀沒有出現(xiàn)杰出的雕塑家,到了18世紀出現(xiàn)了拉斐爾·東納(1693-1741)這位杰出的雕塑家。東納開拓了雕塑的新材料,這就是對鉛的運用,他認為鉛這種材料,有凝重內斂的視覺感,適宜對“力”的表現(xiàn),其代表作《圣馬爾特奴斯像》就是以鉛鑄造的群像。在環(huán)境中鉛的冷灰調子,顯現(xiàn)出即強烈又微妙的明暗對比,它冷靜、理性、概括,更有助于顯示這種德國式的強調整體的體量感之空間效果。東納很具影響力,維也納美術學院中有不少他的追隨者。
拉斯特列里 《彼得大帝騎馬像》
18世紀的德國很重視雕塑在公共空間中的位置,還有許多木雕藝術置放在廣場和花園之處。
這個時期,俄國的雕塑藝術出現(xiàn)轉折,它首先是作為建筑裝飾而存在和發(fā)展的。18世紀俄國有幾位雕塑家構成了俄羅斯雕塑藝術的特色,如拉斯特列里(1675-1744)他是位意大利人,他初到俄羅斯時,雕塑風格還是巴洛克式的,后來他更加深入塑造人物的精神,風格開始厚重了起來。在他的《彼得大帝騎馬像》、《緬??路蛐は瘛房梢娨话摺?/p>
18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誕生了一位杰出的雕塑家舒賓(1740-1805),他擅長肖像雕塑,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如《巴雷什尼柯夫胸像》、《保羅一世像》、《伊·奧爾洛夫像》等等。舒賓立足于現(xiàn)實,對于洛可可的華美形式不感興趣。在這個時代,雕塑家通常是追隨法國洛可可風格的,洛可可之后他們繼之追求后古典藝術風格,舒賓與之大不相同。
還有一位雕塑家柯茲洛夫斯基(1753-1825)他的作品柔細精美,帶有一些浪漫的牧歌情調,同時也有一些古典風格的作品,他善于在古典遺產中發(fā)掘詩意形象。他是一位對俄羅斯雕塑藝術影響很大的人物。
18世紀還有一些受聘的外籍雕塑家,如,尼古拉·日萊(1709-1791)他為俄國培養(yǎng)了眾多有名的雕塑家,還有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法爾科內也為俄羅斯的雕塑藝術做出了貢獻。
自17世紀西班牙的雕塑藝術在意大利和本土木雕傳統(tǒng)的血脈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教堂中的一些“著衣像”飾戴著珠寶,且以瑪瑙等鑲嵌人物的眼睛,頭發(fā)、眉毛是用真的毛發(fā)制成。
西班牙的雕塑藝術南北方呈不同的面貌,17世紀的北方的格里高利·費爾南斯德(1576-1636)和南方的胡·馬爾蒂尼斯·蒙塔涅斯(1568-1649)是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
費爾南斯德塑造的人物,有一種壓抑、悲愴的神態(tài),這是禁欲主義思想在造型藝術中的反映,如他的木雕《死去的基督》就充滿了這種色彩。與之相反,南方的木雕藝術禁欲主義色彩較少,這是因為受到了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影響。蒙塔涅斯的作品《圣母和圣嬰》塑造的人物,沒有宗教色彩,如同現(xiàn)實中的母親。
18世紀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guī)缀醵嫉揭獯罄麑W習過,他們自然接受的是意大利的古典主義和巴洛克藝術以及法國的洛可可藝術,這對于有著深厚傳統(tǒng)藝術的西班牙而言,這些藝術家在當時可稱為“前衛(wèi)”了。因此,這一時期的西班牙雕塑打破了傳統(tǒng)木雕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呈現(xiàn)出富有活力的藝術狀態(tài)。
巡禮17、18世紀有代表性國家的雕塑藝術,自然是繞不過意大利的。17世紀的意大利仍然是歐洲藝術的中心,到了18世紀,意大利的藝術衰落了,歐洲的藝術中心開始由意大利轉向法國。17世紀的歐洲有一場大規(guī)模的宗教改革,這場宗教改革的背景是基于政治上民族主義觀念的興起,要求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經濟上: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新興的資產階級成長起來,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學的精神束縛,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除障礙。文化上:文藝復興的推動作用。這場宗教改革運動,使羅馬教廷遭受了重大打擊,這種境遇反倒促使羅馬教會對藝術的態(tài)度產生變化,教皇西科斯特五世把羅馬市政做了一次徹底的改造,在興建的眾多的教堂之間,還設計了噴泉。這位教皇禮聘了歐洲著名的建筑家、雕塑家到羅馬,來實現(xiàn)他的龐大計劃,使得雕刻藝術得以長足的發(fā)展。
貝尼尼的《圣特雷莎祭壇》
喬·洛·貝尼尼,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所產生的巴洛克藝術的杰出人物。他的雕塑極富動感節(jié)奏,有著戲劇性的情節(jié),善于運用物體結構的凹凸關系,增強物體的光影效果和動的感染力,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將米開朗基羅的造型風格和提香的繪畫風格結合為一的藝術。他的頂峰之作《圣特雷莎祭壇》就是精美、運動、節(jié)奏、技巧的完美統(tǒng)一。是貝尼尼確立了巴洛克風格,及而影響了整個歐洲。
走出雕塑館,一道道長廊中盡列藝術精品,古希臘的、中世紀的、文藝復興的等等,使人感到永無盡頭。不知走到什么位置,歐洲新古典主義的早期代表,意大利的卡諾瓦之《丘比特和普賽琪》顯于眼前,品味出一點與巴洛克藝術樣式的不同。
以上是本期推文,感謝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