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韻”與“禪悅”
以韻論書,是來自于宋人的發(fā)明,關于這一點,學界已早有定論。尤其以清人劉熙載所謂的“黃山谷論書,最重一'韻’字”①之說,尤為典型,成為“以韻論書”所常征引的重要緣起。至于“韻”的概念之生成,即從聲律中引出而言詩、又以詩而用之于人物的品藻,進而被宋人而論書法,關于這一次第的演進過程,我們在前文“書法惟風韻難及”一節(jié)中已作了較為詳略的評說,在此,勿復贅述。本節(jié)擬僅就“以韻論書”的社會文化背景為出發(fā)點,挖掘在書家個性與宋代書法風格之間的一些內在聯(lián)系和要素,并進一步完成“風格”層面上對“韻”的文化闡釋。
歷來言及宋人的“以韻論書”,大都就“韻”字本身來大作文章??蓟淖?、辨章源流。鮮有就“韻”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與宋代社會生活相連屬的學術思考。從而簡化甚至誤讀了宋人“以韻論書”的歷史流向和社會背景等諸多要素。導致了對宋代書法風格成因概念化的解讀,尤其僅以因訛襲而來、且又似是而非的“尚意”來概全此際書風的新變,②這是時至今日關于宋代書法研究的癥結之所在。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叢文俊先生在其近年的書法史研究中,針對這一問題勾畫出了頗有前瞻性意義的理論構架,特別對于審美意象在人與書法之間的轉化問題,更見新意與創(chuàng)識。沿著這種思路,在此,開始我們的討論。
叢文俊先生指出:
自蔡襄“風韻”說出,其后論書,若“觀韻”、“韻勝”、“得韻”、“病韻”、“余韻”、“逸韻”、“氣韻”、“有韻”之類,頗多見于兩宋書論,而以山谷最為重視。在于蔡氏,其韻本指晉字的“風流蘊藉之氣”,是人書合一的藝術靈性與生動,是充溢著人文精神的自在與灑脫。惟其用語自時俗而來,遂轉化為頗具時代痕跡的新意,能夠與晉唐媲美的北宋書法,即本于此。①
“惟其用語自時俗而來,遂轉化為頗具時代痕跡的新意”,這是叢文俊先生所提出的而又未及展開的一個重要的線索與端倪。那么,我們關心的是:時俗是什么?“風韻”又是如何自“時俗”而來?它又如何轉化為“時代的新意”?下面我們就此分別加以說明。
一般來看,所謂的“時俗”就是指“其時的風尚與習俗”,也可稱“世俗”。唐宋之際,社會轉型加劇,新的市民文化正在成為主流價值觀而日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風尚與習俗”。從語言觀念,道審美、信仰,從衣食住行到行為習慣,凡此種種,構成了所謂的“宋型”的“時俗”或“世俗”。具體而言,在宋人對女性風儀的賞悅中,“風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世俗化”內容。周輝《清波雜志·冷茶》稱北宋“以婦人有標致者為韻”②,辛棄疾《小重山·茉莉》也作“莫將他去比荼蘼。分明是,他更韻些兒”③,這都說明了特定語境與情境中“韻”的時代征候。東晉南朝人也講“韻”,如《世說新語·任誕》:“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①這是品藻人物中,對風格氣度的賞悅,“韻”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但無論是就人就物而言,“韻”最終還是作為“含蓄中的標表”這樣一種審美意象,被宋人廣泛地運用于對人、尤其是女性風儀的品騭中。俗語中所謂“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例隅,差略可以使人體會到“風韻”的內涵與外延。至于黃庭堅喜歡以此而論書,即所謂“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shù)梅路稹雹谥?,這的確具有鮮明的“時代新意”,這種將審美對象人格化、理想化的旨趣,反映了人與藝術之間相互陶染、互相塑造的特征。就黃氏而言,這種趣尚固然來自人生個性與情趣,同時,它也更來自“時代”的饋贈。在個性人生與社會風尚間尋找“風韻”的“時代新意”,我們還是從黃庭堅的個案開始吧!
《春渚紀聞》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世傳山谷老人前身為女子。山谷有自記,刻石于涪陵江上。石至春夏為江水所浸,故世未有模傳者。其記言山谷與東坡同謁清老者,清語坡是五祖戒忍和尚后身,而山谷前身則一女子?!拔也荒茉斦Z,俟異日學士之涪陵,自有告者”。既坐黨籍,再貶涪陵。未幾夢一女子告之云:“某生前誦《法華經》,發(fā)愿后身為男子,得大智慧,為一時名人。今學士某后身也?!?/span>
這是典型的佛教因果輪回之說,在此固然不足憑信征引。然而,故事卻提供給了我們黃氏人生歷程中兩個重要的端緒與線索,那就是:佛教與女人。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局部)21 [宋]
黃庭堅出身仕宦門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與熏陶。但在宋代士人之中,他又以學佛、尤其是深于禪學而稱著。黃氏曾自言家鄉(xiāng)洪州是“多古尊宿,道場居洪州境內者以百數(shù)”②。正是這樣的原因,他少年時便開始接近僧人,而且還成為了臨濟宗黃龍派祖心禪師的入室弟子,祖心“將入滅,命門人黃太史庭堅主后事”③。作為臨濟宗黃龍派的傳衣缽者,《五燈會元》專門為其立傳。其對于佛教內典皆極諳熟。朱熹曾稱其學問“詣力多得之釋氏”④,尤其是對于活潑、清新的禪宗,黃氏更是參之悅之,并成為他人生信仰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緣起。在《與胡少汲書》中,他說:“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安腳。病既無根,枝葉安能為害。”⑤所謂的“禪悅”,是指在參禪向佛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心靈的愉悅,它是屬于個人層次的心性實踐。因此,它被廣大士人所接承,尤其是有宋一朝,“禪悅”之風普遍盛行,如楊億、趙抃、王安石、蘇軾、陳瓘、李剛、張九成等,都是熱衷于此道者。但需要說明的是,宋代的“禪悅”之風與魏晉的清談不同,這種“世俗化”了的佛教,它成為了士人階層從社會責任屬性朝向個人解脫的津梁與紐帶。從而也影響了此際文學與藝術的風尚。學者孫昌武曾指出:
居士佛教的發(fā)展也促使佛教向世俗生活各方面的深入。就禪宗來說,大批居士習禪,直接影響到學術與文學藝術諸領域。在學術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進一步促進了儒學的轉變,理學的形成就借助了禪宗以及華嚴宗等佛教各宗派的思想,在文學、美術、書法諸方面,禪的影響更十分深刻。①
而這種風尚的影響,特別在黃庭堅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其所擅長和標舉所謂“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便是胎息于禪宗的妙趣之中。至于論書以“韻”中所謂的“韻”,也與禪宗倏忽相關。黃氏云:
凡書畫當觀韻。往時李伯時(公麟)為余作李廣奪胡兒馬,挾兒南馳,取胡兒弓引滿以擬追騎。觀箭鋒所直,發(fā)之,人馬皆應弦也。伯時笑曰:“使俗子為之,當作中箭追騎矣。”余因此深悟畫格。此與文章同一關紐,但難得人入神會耳。②
黃氏從畫家處悟得了“含韻”的道理,李廣雖引而不發(fā),但觀者仍能從“箭鋒所直”中感受到“人馬皆應弦”的“意境”?!?箭鋒所直(觸)”典出《列子》,后被應用于禪林之中。禪宗以之譬況技進于道的情形。如任淵引洪覺范《僧寶傳》載曹山《寶鏡三昧》曰:“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①據(jù)黃志平所言:“箭鋒相直”與“箭鋒所直”的意義不同。前者指箭已發(fā)出,箭鋒相觸,后者指箭鋒對準靶的,而箭尚未射出②。前面黃氏所見之李伯時畫,其所言的“箭鋒所直”正是指箭已上弓待發(fā)的一種含蓄狀態(tài)。這種含蓄的意旨在黃氏的言語道斷中又生成為“韻”的審美指向,這的確與禪宗的“話頭”相關。那么,宋人習慣于用“韻”字來形容美麗標致的女子,恐也與之脫不了干系了。
前文我們已反復地論及了關于宋代士子文人沉緬與“文妓花酒”的社會時代背景與風尚。在此,無論是從民間詞“其言閨情與花柳者尚不及半”③的保守估計,還是到王重民所輯《敦煌曲子詞集》中的40%以妓女生活和男女私情為題材的統(tǒng)計④,就文學主題所關涉的內容而言,宋代士人耽于“妓樂”之風,應當是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對“浮世”欲望的執(zhí)著所映現(xiàn)出個體生命情愫的釋然,其實也正與“世俗化”的佛教——禪宗思想有關?!段鍩魰肪砥咧械律叫b禪師云:
這里無祖無佛,達摩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zhí)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瘡疣紙,四果三賢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⑤
這種看去似乎是胡說八道的“狂禪”之語,事實上它是對一切形式枷鎖的打破,是對傳統(tǒng)意義上一切秩序與成見的革命。在此意義上看來,傳統(tǒng)佛教中視作“萬惡之首”的狎妓與冶游,也就不再是“泥犁地獄”的因果種子了。相反,它作為普遍的清流與時尚,成就了以宋詞為首的文學品質,同時它也成就了士子們風流旖旎的一段生活。
在此,黃庭堅的趣尚與經歷,仍然是極具典型意義的?!豆珜O談囿》曾載:“后妻死,作發(fā)愿文,絕嗜欲,不御酒肉”。①以此反觀可見,黃氏于此前的生活還是“嗜欲”有加的?!稈形t新話》載:“魯直好作艷歌小詞。道人法秀謂其以筆墨誨淫,于我法當墮泥犁地獄?!雹陔m然黃氏還以“某但空語,初非實踐”之語為之辨解,但下面這首描寫艷遇幽歡的小詞,使人不得不對其辨解產生懷疑和聯(lián)想。如《千秋歲》:
世間好事。恰恁廝當對。乍夜永,涼天氣。雨稀簾外滴,香篆盤中存。長入夢,如今見也分明是。歡極嬌無力,玉軟花欹墜。釵罥袖,云堆臂。燈斜明媚眼,汗浹瞢騰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③
盡管后人以“極少轉薄”“艷而不淫”來諱言此詞,但于此可以斷言,就寫“歌兒舞女”的俚詞艷歌方面,黃氏的確是行家里手,也正如他自己所謂的“金沙灘子鎖子骨,不妨隨俗暫嬋娟”。這“不妨隨俗”一定是謙托之辭,就其經歷可見,黃氏對于女性的情感執(zhí)著應自不待言。個性趣尚所使,黃氏其論書也大量以女性為譬況,特別是常以這種自“時俗而來”譬喻美女的“韻”字來論書,這的確是與有宋以來的社會風尚倏忽相關。
蔡襄所謂的“書法惟風韻難及”,一方面揭示了書與人的特殊關系,同時,也昭示了一種特殊背景之下的文化征候。
關于“風韻”,日本學者栗田勇有過這樣的表述:
“風韻”是具有性意味的跡象、氛圍。情色在日語里被稱為“色香”。盛期的女人即刻喚醒色欲的魅力很難說是有“風韻”的,因為它一覽無余,過于直白。“風韻”好比是少女尚未長成,本人對自身魅力渾無自覺的青澀的未成熟的性感;再者是男歡女愛已成往事的半老徐娘,銘刻在身的記憶散發(fā)出的、若有似無的成熟女人的韻味?!帮L韻”,有時是以“嫵媚”、“妖冶”等形容的外露的姿態(tài)。但更多的時候,它是不期而至的,我們往往在出于預料的情境與之邂逅。①
這就是文化內涵與隱寓中有關“風韻”的闡釋。以此與蔡氏所言的“風韻”強作系連,恐未必妥當,況且就人與書之間加之以“風韻”的介入,又是十分費力卻又不得其明析的混沌之舉。但是,就其后人所評述宋人書法的“激厲矜夸”、“纖秾危厲”以及“肥艷美婢”、“誕怒”、“放縱”②而言,它與上述文中所謂“嫵媚”、“妖冶”作為“風韻”的外露姿態(tài)之說,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在此,以“風韻”為考察的標準,再去重新審視宋人書法的風格,差略可以得其大概或一斑了。
月雅書畫中國網(wǎng)編輯整理推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