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戲進京與徽漢合流
漢戲又名“楚調(diào)”、“漢調(diào)”, 主要聲腔為西皮和二簧是流行於湖北漢水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漢戲在乾隆末年陸續(xù)近入北京。這時徽班聲勢浩大,漢戲單獨成班,難與抗衡?;諔蚝蜐h戲在進入北京之前,相互之間已有多交流影響,且兩者之間也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進入北京后,大都搭入徽班合作演出。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戲進京的時間一般劃在道光八年至十二年,即1828——1832年。先后進京的漢戲演員很多,大約有:四喜官、米應先(米喜子)、余三勝、李六、王貴、龍德云、童德善、譚志道(其子譚鑫培為著名京劇大師)等人。
徽戲雖有皮簧腔,但不很發(fā)達。漢戲進入徽班,對徽班的聲腔曲調(diào)起到了豐富和改造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徽班的演唱水平。在漢戲的影響下,徽班的演出逐漸發(fā)生變化,由諸腔雜陳,變?yōu)橐跃哂行绿攸c的皮簧腔為主要音樂形式。在唱念上,《中原音韻》成為語言規(guī)范,并吸收一些北京字音,增進了與觀眾的交流,使徽班的演出具有了統(tǒng)一的語音標準。而在唱念的四聲調(diào)值上則沿用了部分湖北地方語言的聲調(diào)。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