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記載的詩人很多,名垂千古的詩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相比李白、蘇軾他們這些偉人來說,我最喜歡的就是詩鬼李賀,但比較可惜的是,李賀只活了27年。
李賀生命短暫,經(jīng)歷坎坷。
他是唐宗室后裔,但其家族早已失去了王室的顯赫地位,是一個沒落的“王孫”。
家道中落,家境苦寒,生活艱辛,甚至連自己唯一的幼弟都養(yǎng)不活,要送到江南去謀生,“欲將千里別,持此易斗粟”才不至于成為饑兒。
李賀有著“少年心事當(dāng)”的愿望,但當(dāng)他入長安應(yīng)進士之舉時,嫉妒者在“家諱”上大做文章,認為其父親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同音,李賀不宜應(yīng)進士舉,只能充當(dāng)“臣妾意態(tài)間”從九品的奉禮郎。
慘痛的經(jīng)歷促使李賀直接走向勞苦大眾,也是他對后者產(chǎn)生悲憫之情的現(xiàn)實根源。自己身世悲慘,但李賀仍然關(guān)心黎民百姓的疾苦,關(guān)心國家民族的興亡。
其光輝偉大的人性,在他的詩歌里放出了奇光異彩。
李賀只活了27年,卻寫一首千古名詩,短短4句,被后人流傳千年
在他的詩詞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首
《南園十三首·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span>詩歌開篇二聯(lián)即如疾風(fēng)驟雨一般大聲叱問,也是詩人自己激蕩的陳情表白:好男兒怎能不跨馬握刀,勇赴沙場,為國收復(fù)河山?
吳鉤源于《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闔閭即寶莫耶,復(fù)命于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span>與名劍干將莫邪的傳奇一樣,吳鉤也有一個殺子煉鉤的傳說。
沈括在《夢溪筆談·器用》中說,“唐人詩多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葛黨刀”。
后泛指鋒利的刀劍,成為文人墨客筆下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關(guān)山五十州,指當(dāng)時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區(qū)。
《通鑒·唐紀(jì)》載唐憲宗元和七年李絳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span>
此句中“何不”二字極為傳神,詩人急切的報國之思如急瀑般撲面而來,又有反躬自問、勢在必行之意,暗示出詩人之憂慮與國家之危急。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三四聯(lián)亦為反詰,卻將詩人的激憤與不平襯托得更加濃郁:看看凌煙閣中封侯拜相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的?
這句反問一則加深了前面“男兒何不帶吳鉤”的必要,更進一步將李賀懷才不遇的憂思苦悶與為國效力的滿腔熱忱交融匯合,在讀者面前展露無遺,千載之后猶令人掩卷嘆息。
李賀一生遭遇許多的波折,他有著志大的理想,想為自己做一番事業(yè),但終究是沒有完成這個心愿,短短4句小詩,向我們表達的則是他那氣宇軒昂,自胸中噴涌而出的愛國之情,即使千年以后,這首詩依舊被后人流傳千年。
這首《南園十三首·其五》雖然篇幅不長,卻揭示了人生哲理,應(yīng)該算是《宋詞三百首》里最灑脫的一首詞,通篇都是經(jīng)典,讀完豁然開朗。
一輩子可以很長亦可以很短,我們應(yīng)該像李賀一樣笑著面對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