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進(jìn)入志愿填報階段,不少家長不免煩心:大學(xué)在本地讀還是去外地讀,父母與孩子產(chǎn)生了分歧。父母認(rèn)為最好在本地讀,方便照顧;而孩子表示自己已經(jīng)長大,執(zhí)意要 “遠(yuǎn)走高飛”。18歲的孩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想法,這讓為人父母者不知道是開心還是憂愁,為此很糾結(jié)。
有一則笑話,說的是聯(lián)合國出了一道題,請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對于其他國家糧食短缺問題,請你談?wù)勛约旱南敕ā!苯Y(jié)果沒人能回答。因為,貧困國家的小朋友不知什么叫“糧食”,歐美小朋友不知什么叫“短缺”,而中國小朋友不知什么叫“自己的想法”。這則笑話多少道出許多中國家庭的典型寫照:從小到大,家長意志為主,孩子按部就班,走好父母規(guī)劃的路就是了。家長認(rèn)為,孩子小小年紀(jì),有些想法難免幼稚,父母不能太放手,最起碼能幫孩子掌握方向。這聽上去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但是除了大是大非的問題,生活中還有許多點點滴滴,大人可以給孩子的想法留出生長空間。一位媽媽訴說給5歲孩子講圖畫書時的無奈:“講完后,我希望孩子能復(fù)述,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孩子偏偏不理會,往往拘泥于故事中‘房子怎么搭的’、‘鳥籠怎樣建起來的’等技術(shù)問題?!逼鋵?,做父母的不必太為此憂心忡忡。因為,這也是孩子的一種“吸收”,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家長們?nèi)绻聼o巨細(xì)取代孩子的想法,可能會讓孩子逐漸失去主見。又有誰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長大變成忽東忽西的墻頭草呢?
“雪融化了,變成什么?”答案當(dāng)然是水,可孩子們卻能說出“春天”、“希望”等。這些獨特又奇妙的思維,我們怎能不去好好呵護(h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