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徐州,《禹貢》九州之一,歷史上長期以地理范圍而存在,后慢慢成為徐州城市專屬。(由于前幾篇文章已逐一介紹過沛縣、邳州、睢寧和豐縣,故而本篇徐州,專寫古代徐州府之附郭銅山縣)。
《釋名》:徐,舒也,土氣舒緩也。其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秴问洗呵铩罚恒羯蠟樾熘?,魯也?!稜栄拧罚簼鷸|曰徐州。由此可知,古之徐州,大抵為淮河以北,泰州以南(泗水北岸),濟水以東至黃海的廣袤區(qū)域。
商代 彭氏國
堯帝時封彭祖于今徐州市區(qū)地域,為大彭氏國,都彭城。彭國為夏朝重要屬國,東南屏障,夏王啟曾幫助平定西河叛亂。商王外壬時,又幫助商平定了邳人、姺人的叛亂。逐漸成為東南大國,商王武丁時,因彭國勢大而遭商朝大軍滅國。
彭城為宋國東門戶
西周時,彭城為宋國城邑。前573年,楚共王攻下宋國的彭城,將彭城封給宋國左師魚石,次年,諸侯聯(lián)軍共取彭城殺死魚石,將彭城歸還給宋國。此后,宋國因水患遷都相邑,彭城成為宋國都城的東門戶,史載彭城有守軍三百乘(三萬人,一乘為一百人),為“千丈之城萬戶之邑”,足見彭城規(guī)模之宏大。戰(zhàn)國末齊滅宋國,彭城輾轉(zhuǎn)歸楚。
秦統(tǒng)一天下后,置彭城縣,屬泗水郡。秦二世二年,楚懷王(義帝)遷都于彭城。秦亡后,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明代 徐州州治圖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劉交為楚王,建楚國,都彭城,劉交以宋國彭城故城為基礎,加修外城。漢武帝時設徐州刺史部,楚國屬之。王莽篡漢時,改彭城為和樂。
清代 徐州府城圖
東漢時,徐州刺史部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永平十三年,廢楚國為楚郡,章和二年,又易楚郡為彭城國。東漢末年,徐州刺史部移治下邳,曹操水淹下邳城,擒殺呂布,之后將徐州治由下邳移至彭城。自此彭城與徐州就此綁定,徐州逐漸由地理范圍名詞轉(zhuǎn)為城市專指名詞。
此后兩晉南北朝至隋一統(tǒng),期間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其治所始終設于彭城縣。東晉義熙十二年,汴水沖垮城墻,劉裕以磚石重筑彭城,而巧合的是,劉裕正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
同治年間 徐州外城圖
南陳太建十年,吳明徹北伐攻彭城不克,以泗水灌城,城遂毀。
唐代為河南道徐州,治彭城縣。唐初貞觀五年,重建彭城,但規(guī)模有所縮小。永貞元年(805年)置武寧軍節(jié)度使,領徐、泗、濠、宿四州,治徐州。
清末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大旅行途中所繪徐州府簡圖
北宋時,為徐州武寧軍節(jié)度治徐州彭城縣。南宋建炎三年,彭城陷于金。金哀宗正大元年,完顏仲德壘石為基礎,增建城池。南宋端平初,宋、蒙聯(lián)手滅金,彭城仍歸南宋,但旋即又為蒙元所奪。
清末徐州府全景
元代,降徐州為下州,省彭城縣入徐州,屬歸德府。至正八年,升徐州為總管府,亦稱徐州路。元末,徐州為義軍所據(jù),元右丞相脫脫引軍攻徐州,以炮攻城,城破后又屠之,城遂毀。又移建武安城于奎山麓,并改徐州路為武安州。
20年代徐州(銅山)城西門
明洪武初,于秦漢彭城宮室故址重建徐州城,又將州治遷回故地,以徐州直隸于京師(南京),遷都北京后,徐州仍直隸于南京。新城壘石為基,周九里,高三丈三,整體包磚,設四門:東門河清,西門通汴,北門武寧,南門迎恩。整座城池接近半圓形。
民國銅山縣詳細新圖
萬歷四十二年,重修四門并改名為:東門明德,西門威遠,北門拱極,南門奎光。天啟四年黃河決口,大水灌城,死者無算,州治一度遷移云龍山。直到崇禎元年,方才移治回來修復城池,改四門名為:東門河清,西門武安,北門武寧,南門奎光。
津浦線附件徐州外城圖
清初徐州為省轄直隸州。康熙七年,郯城地震,徐州城損毀嚴重,至康熙末年方才徹底修繕。雍正十一年,升為徐州府,置銅山縣(因境內(nèi)微山湖中銅山島而得名)為府治。嘉慶初,又擴建城池。咸豐年間捻亂,先后增筑東北外城、西南外城、河北(壩子街)土城及南外城等外圍土城。
國民政府陸軍部測繪徐州(銅山)城圖
北伐戰(zhàn)爭期間,國民革命軍與軍閥張宗昌、孫傳芳的直魯聯(lián)軍在徐州反復激戰(zhàn)。1928年,駐防徐州的“豬將軍”劉峙與銅山縣縣長劉炳晨以補貼教育經(jīng)費為由將徐州城墻磚及夯土拆取變賣(每畝200元)。徐州城墻自此不存(僅留小段遺存)。
明清徐州城池范圍示意
因歷史上水患和戰(zhàn)亂,往往舊城廢毀,新城又在原址上重建起來,這也造成徐州和開封一樣形成了城疊城壯觀景象。近年來,徐州地鐵施工中也常發(fā)掘出古代城池遺址,徐州城墻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于人們視線之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