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于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
并聯(lián)的兩條船渡河,突然有條空船碰撞過來,即使是心胸狹窄、性情火爆的人也不會發(fā)怒。如果那條船上有人,就會大呼令其避讓。喊一次沒有回應(yīng),喊二次還沒有回應(yīng),于是喊了第三次,必定會口出惡言,辱罵不絕。剛才不發(fā)怒而現(xiàn)在發(fā)怒,那是因為剛才是空船而現(xiàn)在是有人在船上。人如果能夠處世無心,無知無欲,像不系之空船一樣,自由悠游于世間,那么還有誰能傷害你呢。
人世間總是交織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如何從根本上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矛盾,莊子開出的藥方就是“虛己游世”,像自在的魚游于江湖中一樣。
“虛己”即“空船”,莊子的這個“空船理論”為人津津樂道。這個故事寓意深刻,讓人深思?!疤摷河问溃宋镉涡摹?,給我們很多人生智慧的啟示。
做情緒的主人,把握自己的情緒之舟。駕方舟之人由不怒到怒,是因為由船虛到船實,可以說,對方船上是不是有人,這直接決定了駕舟之人的情緒,即怒還是不怒。即外在環(huán)境決定了自己情緒,即心為境轉(zhuǎn),則苦樂無邊。
莊子好像表面上是這樣認(rèn)為的,其實,空船不僅是空掉對方的船,更重要的是空掉自己這條船。每個人都是一條小船,浮蕩在江湖之上。
外在的人或物,可以看成一條空船,這等于莊子提到的“忘物”、“外物”,要超越外物對自己的影響,即使雙方將要碰撞或發(fā)生了碰撞,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傷人害己,即使是“惼心之人”,也不會造成情緒上的激烈波動。
外在的世界,我們是不能左右的,也是不能改變的,是虛是實,我們不能改變,就像駕舟之人三呼而沒有得到反應(yīng)一樣,因此,我們只能改變自己,把自己這條“船”空掉,即莊子講的“虛己”,這樣才能真正地減輕外在對自己的負(fù)面影響與情感傷害。
世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何做到“無情”于世,不取決于外物或人,而根在于自己。即化解沖突的鑰匙掌握在你手里,人際之間之所以存在沖突與矛盾,是因為人人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個人優(yōu)先,自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為什么要讓外人“讓”你,外人為何要“禮讓”你、認(rèn)同你、理解你、原諒你。改變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把自己的“惼心”無限擴大,心胸不再狹窄,一切沖突都能從容解決。
心大了,事就小了,反之,事大了,心就小了。我們要做到無心于事,無事于心,才能不斷提高一個人的境界,境界越高,格局就越大,格局大了,一切世俗之事怎能羈絆于心。
影響一個情緒的,其實在于自己的心,是實還是虛。當(dāng)自己的心完全虛空時,一絲不掛,一念不生,世間又有什么俗事能夠煩心傷心呢,這就是我們不發(fā)怒不生氣的人生智慧,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為內(nèi)外的風(fēng)波而動蕩。
人就像一葉小舟浮蕩于世間的江湖之上,也許世間險惡,風(fēng)高浪急,需要“方舟濟河”,把兩條小船并排在一起,一條是“外物”,一條是“虛己”,才能安全抵達(dá)快樂幸福的彼岸。
在盡可能“虛己”,盡全力管控好自己情緒的同時,還要提高“操舟”的技藝,更好地駕馭好自己這個條小舟,避免“觸舟”情況的發(fā)生。莊子在《達(dá)生》講了一個“操舟若神”的津人,也許能給我們不少啟示。
有一天,顏淵請問孔子,“我曾在觴深這個地方坐船擺渡,擺渡的人操舟如神。我問,擺船可以學(xué)嗎?他人回答,當(dāng)然可以。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xué)會,會潛水的人即使沒有見過船,當(dāng)即也會擺船。我再問他原因,他沒有告訴我,請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說,“善于游泳的人很快能學(xué)會擺船,是因為他忘記了水的存在,熟悉水性,沒有恐懼感。像會潛水的人沒有見過船就能擺渡行駛,這是因為他視深淵為山陵,視船的傾覆如同車的倒退,船傾車退等各種情況發(fā)生在他面前,也不會攪擾他的內(nèi)心,到哪兒去不能從容淡定呢?”
當(dāng)外在的任何情況都不能影響內(nèi)心的靜定時,我們?nèi)裟堋安僦廴羯瘛本秃艽蟪潭壬蠝p少了“觸舟”等危險事故的發(fā)生。不論是善游者,還是善潛者,擺船學(xué)得快,不怕翻船,不僅是因為他們游水的技藝好,有一個良好的扎實基礎(ch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了解并順從水性的人。
人在江湖也是如此,要了解我們的世間,就要了解并順從社會法則,“外化而內(nèi)不化”,“順人而不失己”,才是為人處世最好的選擇。
是被動防御,還是主動回避,是喜是怒,關(guān)鍵在于對內(nèi)做到一個“虛”字,對外做到一個“順”字。
把別人看成一條空船,更要把自己看成一條空船,不傷害人,也不傷害于人?!胺喝舨幌抵?,虛而遨游者也”,“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人生別有一種詩意。
虛舟,第一關(guān),即虛人,“忘物”“外物”,把存在的看成不存在,把“實舟”看成“虛舟”,不在乎,不較真,我們才能有效避免情緒化,減少情感傷害。
第二關(guān),即虛己,做到“心齋”、“坐忘”、“無己”,把自己“虛”掉,完全超越自我,才不會為世間紛爭所羈絆傷害。
虛己,重在“虛心”,我們的心也像小舟一樣,承載了太多知見、欲望很危險,容易發(fā)生沖突、傾覆。長生久視之道,就是要減輕負(fù)載,把“實心”變成“虛心”,“虛而待物”,才能自在地游于世間。
“虛己”、“虛心”有一個理論基礎(chǔ),就是“唯道集虛”,大象無形,“道沖,或用之而不盈”。以道修身,以道修心,就是修一顆虛心,以心合道,心道合一,塵心不破,道心難立,以道處世,安時處順,即使發(fā)生了“觸舟”事故,但“孰能害之”。
“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把心當(dāng)作鏡子一樣,物有去來而鏡無迎送,不喜不悲,不親不疏,不揀所好,不避所惡,不掩其丑,不藏其美,真真實實地映照萬物,不為萬物所傷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
用心若鏡,不僅能“勝物而不傷”,也能“勝人而不傷”,勝人首先勝己,即“虛己”,就是絕棄主觀認(rèn)知與個人私欲,不為名利,不用智巧,不亂作為。
在為人處世中,像庖丁解牛一樣,“依乎天理”,避實就虛,才能在世間“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
正如莊子所言,“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世間修行,一個“虛”字,即可了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