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快要被陪讀逼瘋了的媽媽,其實期望達到的狀態(tài)是:孩子并不是因為父母的威嚇、新年的糖果、玩耍的自由、嚴苛的時間表而努力寫作業(yè),而是為了TA對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內(nèi)而外的動力,持久不息的原動力。
作者:郝景芳;本文來源:公眾號“晴媽說”(ID: qingmashuo)。(本文插畫來自童行學院合作插畫師lost7)。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經(jīng)常聽到一個問題:“小孩子做作業(yè)總是拖拉,父母坐在旁邊管得辛苦,怎么辦?”之前一直沒有寫,因為自己家孩子還小,沒有這個問題。最近問的人越來越多,我把我的一些經(jīng)驗和心理學方面的一些研究,放在一起說說吧。
一、
如果只談淺層的時間管理,那么應對辦法無非也就是傳統(tǒng)的方式:威逼利誘、循循善誘。具體而言就是三板斧:威嚇孩子、獎勵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引導孩子。
這三種方法有效嗎?有效。
小孩子從一歲之后總像發(fā)條沒上好的玩具,亂跑亂撞。父母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期望行動,難免需要吼一吼,或者在墻上貼個小紅花表單,用糖果玩具做獎勵。
此外,更有耐心的父母,會用孩子友好型方法,引導孩子行為。例如晚上八點一邊做游戲一邊洗澡,之后一邊讀書一邊喝奶,之后一邊聊天一邊在床邊哄睡......
具體到寫作業(yè)呢?威逼利誘和循循善誘調(diào)節(jié)使用。讓孩子體會到不寫作業(yè)的后果(會被老師批評、罰站),拖延的后果(晚睡早起,白天困);讓孩子體會到好好寫作業(yè)的好處(設置寫作業(yè)的小紅花積分和獎賞制度);陪孩子寫作業(yè),讓孩子感覺寫作業(yè)不困難。幾項加起來,多數(shù)時候能確保聽從了,但效果不穩(wěn)定。
二、
在進入深層解決方案之前,我先講一種更可行的激勵方案:以時間為獎賞。
很多時候,當我們提到“賞罰”,總覺得是特別簡單的事,不就是打嘴巴和發(fā)糖嗎。但很多時候卻發(fā)現(xiàn)賞罰不好用,例如打了孩子下次也一樣,或者許諾給孩子買玩具也不管用。那是怎么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激勵沒有設置正確。
最有效的賞罰,就是“以即時因果為賞罰結果”。孩子越小,即時性越重要。如果做一件事的好處和壞處都在未來,那激勵作用就很弱。“你快點寫作業(yè),長大了找好工作”這基本上說了等于沒說。
那快點寫作業(yè)有什么當下的好處呢?最有效的好處在于給自己贏得時間。贏得時間做什么呢?當然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看動畫啦、看書啦、打游戲啦,什么都可以。
很多父母的激勵機制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贏得時間沒有好結果”,孩子快點做完作業(yè)之后,又給孩子更多額外的練習,那孩子怎么會有動力呢?類似的還包括快點做完作業(yè)就得快上床睡覺......
這就好比公司,如果努力工作的結果只是給自己增加更多工作,那誰也不傻,久而久之就都磨洋工了。能起到激勵作用的只能是:贏得的時間全歸我自己。
不寫完作業(yè)不能玩,寫完作業(y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真實落地,孩子就能被激勵起來。這就好比公司里的業(yè)績獎勵制度。
也許有的父母會對上面的建議大驚失色,“快點寫完作業(yè)不就是為了做更多練習嗎?”這就涉及到父母的焦慮問題了。如果父母焦慮到了不敢讓孩子玩,那么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可能很難解決——讓孩子無法自覺的,正是父母不敢放手的焦慮感。
三、
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深層解決方案是什么呢?這就需要我們問問自己,我們想讓孩子達到的最終狀態(tài)是什么?
我個人認為最應該讓孩子達到的是:心里有數(shù)。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作業(yè)有多少、寫了多少、還需要多久、自己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會......這就是一種自主的狀態(tài)了。
這種情況下,時間管理是表象,自我認知是內(nèi)核。孩子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比時間管理更深層的,是自我管理。
這種狀態(tài)也太理想化了吧?孩子有可能做到嗎?
有可能?。∥易约盒r候,就是這樣長大的。從小學開始,父母就不會過問我的作業(yè)。我有時放學先寫作業(yè)再看電視,有時候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到天黑,回家再寫作業(yè)。全程自己安排。成年后我之所以能自如地管理時間,就緣于從小學開始的自我管理。
想讓孩子做到自我管理,并不一定需要這個孩子是牛娃,而只需要這個孩子有兩點特質(zhì):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自我認知;對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自我認知是“心里有數(shù)”的第一層:清楚自己的現(xiàn)狀。對小孩而言,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問他“你學會了嗎”,“你哪兒沒學會”,“你任務都完成了嗎”,他都是答不上來的。
自我要求是“心里有數(shù)“的第二層:清楚自己想怎樣。只要有期許,就有自我調(diào)節(jié)。
在這兩點狀態(tài)下,哪怕這個孩子不是爭強好勝的類型,也不是次次第一名的學霸君,也可以有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四、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從很小就開始發(fā)展的。父母多用鼓勵、支持的態(tài)度,孩子比較容易獲得自我管理能力,過度控制和懲罰不利于孩子發(fā)展自我管理。與孩子的語言對話能讓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先說“自我認知”
沒有人能先天就對自己了解得清楚,有許多人,到了中年依舊對自己懵懵懂懂。自我認知,首先需要有一種“向內(nèi)看”的習慣,就好像一盞內(nèi)在探照燈,時不時照一照自己。
這一盞內(nèi)在探照燈,是如何點亮的呢?是會被對話所點亮。當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經(jīng)常用提示性問題和提示性語言讓孩子關注他的自我狀態(tài),時間久了,孩子會把這樣的思維和表達作為自己的習慣。例如:
“你現(xiàn)在想看這本數(shù)學冊子嗎?”
“你不高興,是因為覺得他說得不對嗎?”
“積木倒了,你心里有挫敗感,這很正常。沒關系。”
“你擔心自己說得不好,是嗎?”
“你不喜歡這個老師嗎?”
所有這些對孩子狀態(tài)的問詢和描述,都讓孩子頭腦中獲得了自我認知的意識。久而久之,他可以越來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狀態(tài),也可以開始對比自己的變化。
我女兒兩歲多的時候,遇到事情只有第一層次反應,或哭或笑或憤怒;
三歲多,可以自己表述自己的狀態(tài),并自我安慰或鼓勵。例如搭樂高失敗,會告訴自己“沒事,搭不好也沒關系”,然后對我解釋“我本來想放這邊,但是一不小心碰到了那邊,就給碰倒了”;
四歲之后,她開始有“連續(xù)自我”的意識,會開始自我比較,在搭積木沒搭好的時候,會說“以前小時候,我搭不好還會大哭呢,現(xiàn)在我就不哭了”。這就意味著,她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狀態(tài),而且意識到自己狀態(tài)的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自我認知水平年年提升,到小學之后可以達到習慣。
再說“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增加了自我掌控的主動性。這也需要兩點:一是孩子對自身能力有自豪感;二是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
對于自豪感,也就是心理學上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對孩子未來的學習主動性至關重要。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并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擅長學習,擅長哪方面學習,因此不容易產(chǎn)生對學習的積極性。父母就是需要潛移默化讓孩子感受到“我很擅長學習”,從而讓孩子對于自我有自豪和期待。這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對話。例如:
“哇!你能把這個拼圖拼起來啦!半年前還不會呢?!?/p>
“這是你自己搭的嗎?太驚人了!”
“你已經(jīng)理解了幾十和幾百,也太棒了!?!?/p>
“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簡直了不起?!?/p>
“你說得對,你的邏輯推理不錯。”
這個世界上,其實所有小孩子的認知進步軌跡都是差不多的。區(qū)別只在于,一部分孩子懵懵懂懂就長大了,另一部分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并感覺“我好棒”。
五、
如何讓孩子把自豪感轉化為自我要求呢?重要的一步是讓孩子把成就歸功于自我。也就是說,讓孩子不僅感覺到“我在進步”,而且將進步歸因于“是因為我自己努力想辦法”。人格研究中曾發(fā)現(xiàn),一個穩(wěn)定高自尊的人,會把成功歸因于自身穩(wěn)定性因素。
父母有的時候教孩子一些東西,很期望瞬間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學會了”,但這種瞬時學會反而難以給孩子自我成就的歸因。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人按指令做事情,是很難產(chǎn)生“我好棒”的成就感。只有自己琢磨來琢磨去,把一個東西做成了,才會有自我的強烈滿足。
因此,父母需要讓自己耐心下來,不急于求成,功勞退隱,讓孩子自我成就。
我并沒有教孩子寫字、寫數(shù)字,某一天問她,你會寫3嗎?她開始自己回憶3的樣子,最后自己試了半天,在紙上畫出歪扭的1,2,3,當時她簡直喜出望外,在房間里大聲喊,“我會寫123啦!我會寫123啦!”那種喜悅,蔓延整個房間。如果是一筆一畫教她,并嚴格督促完成,她是無論如何不會有這種喜悅的。
這就是自我歸因的喜悅。在自我歸因的基礎上,逐漸讓孩子理解努力的意義,才有意義。
六、
我們期望達到的狀態(tài)是:孩子并不是因為父母的威嚇或獎勵而努力寫作業(yè),而是為了對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內(nèi)而外的動力,持久不息的原動力。
想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需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讓孩子建立“我能行”“我努力就會更棒”的底層信念。這并不是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念,它要求孩子多次體會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聯(lián)系,才能慢慢建立起信念。
時間段上,從兩三歲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培養(yǎng),在四五歲到學齡前,如果問我有什么是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大概就是這種自我感的培養(yǎng)吧。生活中問孩子“你需要幫忙嗎?”如果孩子回答“不需要”,那就讓其自己做。
總之,當我們督促孩子寫作業(yè),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們想達到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呢?是“寫完作業(yè)”本身,是讓孩子懂得“遵守時間表”,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掌控”?
這就好比開車。如果目標是到達終點,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機,孩子做乘客。如果目標是學會開車,那么就應該讓孩子做司機。孩子也許一開始不會,但這是學會開車的唯一途徑。如果父母忍不住自己爬到司機的位置上,讓孩子一直做乘客,最終抱怨孩子怎么還學不會開車。不啻為南轅北轍。
意猶未盡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shù)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shù)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zhí)崆罢甲?/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