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黃牡丹湯:大黃12牡丹皮3桃仁9冬瓜仁30芒硝9(熔化)
功效: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證見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發(fā)熱惡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解:腸癰初起。多由濕熱郁蒸,氣血凝聚,熱結不散所致。濕熱邪毒內(nèi)結腸腑,血氣凝滯,則右少腹疼痛拒按;熱盛肉腐,膿液內(nèi)蓄,故局部腫痞;病在腸,與膀胱氣化無干,故小便仍能自調,至于時發(fā)熱、自汗出而惡寒,系正邪相爭,營衛(wèi)失調使然。六腑以通為用。故當瀉熱破淤,促其消散。方中大黃瀉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涼血清熱,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瀉腸腑濕熱瘀結,為方中君藥。芒硝軟堅散結,協(xié)大黃蕩滌實熱,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藥以通淤滯,俱為臣藥。冬瓜仁清理利濕,導腸腑垢濁,排膿消癰;是為佐藥。本方攻下瀉熱與逐瘀并用,使結瘀濕熱速下,痛隨利減,癰腫得消,諸癥自愈。
臨床應用:現(xiàn)代常用于急性闌尾炎、子宮附件炎、盆腔炎、輸精管結扎術后感染等屬于濕熱郁蒸,氣血凝聚者。
按語:①本方以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苔黃,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原方重用大黃和桃仁,而牡丹皮卻為大黃的四分之一量。而本方是以活血祛瘀兼以清熱為法,從而取得散結消腫之功;③用本方可治療急性闌尾炎、膀胱直腸窩膿、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
方論:本方治癥屬于熱毒蘊結于腸,氣血瘀滯不通而成。方中大黃清熱解毒,祛瘀通便;丹皮涼血散瘀為君,芒消助大黃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為佐,冬瓜仁排膿散結為使。五味合用,共奏瀉熱逐瘀,散結消癰之功。
2,薏苡仁附子敗醬散: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草15克。
功用:排膿消腫。
主治:腸癰內(nèi)膿已成,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軟,如腫狀,脈數(shù)。
按語:本方是治療腸癰內(nèi)膿已成,或慢性反復發(fā)作者。也可以用于治療闌尾炎內(nèi)膿已成,或屬于慢性反復發(fā)作,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并見面色蒼白,脈弱等陽虛證候者。
者。方中用薏苡仁利濕排膿,輔以敗醬逐瘀消腫,兼有附子溫經(jīng)祛濕、散寒止痛。
方論:本方所治腸癰,是由素體陽虛,寒濕瘀血互結,腐敗成膿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濕排膿,輕用附子扶助陽氣,以散寒濕,佐以敗醬破瘀排膿。配合成方,共奏利濕排膿,破血消腫之功。
附注: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血積于內(nèi),然后錯甲于外,經(jīng)所言也。腸癰何故亦然那?癰成于內(nèi),血泣而不流也。惟不流,氣亦滯,遂使腹皮如腫,按之仍濡。雖其患在腸胃間,究非腹有積聚也。外無熱而見數(shù)脈者,其為癰膿在里可知矣。然大腸與肺相表里,府病而或上移于臟,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結,敗醬苦寒以祛毒而排膿。務令膿化為水,仍從水道而出,將血病解而氣亦開,抑何神乎。
2.《金匱要略心典》:薏苡破毒腫,利腸胃為君;敗醬一名苦菜,治暴熱火瘡,排膿破血為臣;附子則假其辛熱以行郁滯之氣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