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汪承柏辨證治療乙肝經驗

汪承柏辨證治療乙肝經驗

汪氏系 302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我國著名肝病專家,他長期從事肝炎的臨床研究,對中醫(yī)治療急、慢性肝炎經驗豐富,頗有獨到見解。他主張治療急、慢性肝炎應在西醫(yī)辨病的同時,根據中醫(yī)辨證靈活用藥。
(一)黃膩苔不盡屬于濕熱
汪氏認為因黃膩苔主里濕熱證,而肝炎之病因又為濕熱,故對肝炎有黃膩苔者多從濕熱論治,這是對急性肝炎,尤其是有黃疸者,確有良效,但對慢性肝炎未必盡然。臨床??梢姷揭韵虑闆r:
1.心下停飲
癥見四肢倦怠,頭暈心悸,思睡但夜寐不實、多夢,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飲人于胃則脹滿不適,胃脘有振水聲,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其中以胃脘有振水聲為必備之癥。
2.痰濕淤阻
癥見胸脘脹滿,肢體沉重酸困,體胖,口渴不欲飲或不渴,舌體胖質暗,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濡。在辨證中應注意肢體沉重,舌質淤象。
3.肝膽濕熱
癥見口苦咽干,煩躁易怒,渴喜冷飲,眼眥部有黃色分泌物,尿黃,舌紅質暗,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辨證以口苦、口渴喜冷飲、眼有黃色分泌物為主要見癥。
4.氣陰兩虛、血淤化熱
癥見五心煩熱,口咽干燥,自汗盜汗,疲乏,上午困倦思睡,人晚則不得眠,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渴不欲飲,食少納呆,面色不華,痤瘡多且常合并化膿感染,舌紫暗,苔黃膩,脈細數。診查中除氣陰兩虛外,尤應注意痤瘡合并感染。
5.肝腎陰虛、脾虛血淤
癥見腰膝酸痛,眼干澀,口咽干燥,口黏口苦,失眠多夢,納少腹脹,食后尤甚,舌質紫暗,苔黃膩,脈細弦或細數。辨證中應以腰膝酸痛、眼干澀、納少口苦為重點。
6.濕邪彌漫三焦
癥見胸悶腹脹,不饑不渴,小便赤澀,大便不爽,精神疲憊,心神煩亂,舌苔黃膩,脈濡或滑數。此型多見于慢性肝炎長夏季節(jié)復發(fā),或長夏季節(jié)發(fā)病延至冬春不愈。辨證中應以胸悶腹脹、大便不爽為主癥。
7.脾胃虛寒
癥見形寒肢冷,胃脘冷痛,喜溫喜按,食少不渴,便稀或溏,小便清長,苔黃膩,脈沉細或弦細。辨證應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大便稀溏為主癥。
肝炎是感受濕熱之邪所致,病程早期以濕熱為主,但隨著病程延長,由于失治、誤治或身體素質諸因素的影響,致使邪毒留滯,濕熱郁久化火,灼傷陰液,導致肝腎陰虛。后者又可加重肝郁,木郁克土,脾虛失運,造成水濕內停。因此慢性肝炎之濕,主要是內生之濕。但因受累臟腑及病變程度不同,濕邪停滯部位各異,臨床表現亦有區(qū)別。有的留而為飲;有的凝聚成痰;有的與時令相應,如遇長夏季節(jié)而彌漫三焦;也有濕困脾陽日久而導致脾胃虛寒者。黃膩苔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是標而不是本,本病應在辨證的基礎上以恢復臟腑功能為主要治則,切不可一概按濕熱論治,更不宜過用苦寒清瀉之品。
(二)陰虛濕困,進退有法
慢性乙型肝炎,陰虛濕熱兼見者頗多。濕困治宜溫化,陰虛理當滋陰,而溫化可加重陰虛,滋陰又可加重濕困。慢性肝炎濕困陰虛并見者,臨床殊不罕見。對這一矛盾,如果處理得好,有助于提高療效;處理得不好,反而加重病情。兼有濕困與陰虛二證的臨床見證,可分為輕重兩型。輕型患者既有乏力困倦,輕度水腫,納少便溏,腹脹矢氣,舌體胖淡,苔膩等脾虛濕困癥狀;同時又有腰膝酸軟,口咽干燥,五心煩熱,兩眼干澀,小腿轉筋,爪甲枯裂,心煩失眠,便干溲赤,舌質紅等陰虛的表現。重型患者既有水濕內停,如心下停飲、水腫、腹水、水氣凌心、肢體沉重麻木、苔黃膩而厚等見癥;又有午后低熱、盜汗、鼻衄齒衄、舌絳苔剝、肝掌、血管痣、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等嚴重陰虛癥狀。臨床所見,可以是濕困重于陰虛,也可以是陰虛重于濕困,亦可濕困、陰虛皆輕或濕困、陰虛皆重。濕困陰虛病因病機皆與失治、誤治有關。本病早期感受濕熱之邪,首先侵犯肝脾,致使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邪久羈,傷及脾腎之陽,可致氣化不利,水濕內停。若祛濕清熱不力,病至慢性階段,邪毒深伏,或因濕久化熱,或因血淤血熱,或因久病肝郁未予疏泄或疏泄太過,或因久服苦寒辛燥之品,均可灼傷陰液,導致陰虛。
濕為實邪,陰虛為正虧。濕困雖可有腹水、水腫、心下停飲,但陰虛并不標志病人體液缺損。二者病機雖不盡相同,但互為因果,互相轉化,促進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實踐證明,濕困日久且漸重者,陰虛也愈明顯,濕困以脾虛為多見,而陰虛可累及多臟腑。濕困與陰虛并存,常使病情遷延難愈。單純濕困,或濕困與陰虛均較輕,或濕困較重陰虛較輕的患者,肝功能損害一般較輕,多數均為單項谷丙轉氨酶升高,或只伴有輕度絮狀反應陽性及輕度黃疸;病理診斷多系慢性遷延性肝炎。若陰虛較重者,無論濕困程度輕重,多有谷丙轉氨酶升高、絮狀反應陽性、蛋白代謝異常、黃疸等多項肝功能指標不正常,病理診斷以慢性活動性肝炎為多見。由此可以看出,根據濕困陰虛二者輕重不同可推測其病情的輕重。對濕困陰虛的診治當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濕困與陰虛的輕重程度不同,而采取祛濕養(yǎng)陰合治或分治的方法進行治療。濕困較輕,苔膩而不厚者,可在祛濕的同時予以養(yǎng)陰;對濕困較重而不適于同時養(yǎng)陰者,當先祛濕,后養(yǎng)陰。這種分段治法的好處是,可以通過祛濕,盡快改善胃腸道癥狀,增進食欲,為下一階段重用養(yǎng)陰之品,促進病人免疫狀態(tài)的調節(jié)和肝功能的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無論分治與合治,均應注意對兼證的治療,常見兼證有血熱、血淤、肝郁。處理兼證時應防止傷正滯邪,如疏肝不宜太過,用藥宜防劫陰,故使用柴胡要謹慎。當歸氣香味濃,性溫而不燥,為生血活血之要藥,且能宣通氣分,使氣血各有所歸,又能升能降,內潤臟腑,外達肌表,緩肝木之急,無偏盛之虞。瓜蔞蕩熱滌痰,潤肝燥,清肝熱,平肝逆,緩肝急,且能降酶。用活血藥時則須防耗血動血,對兼具涼血、活血和養(yǎng)血功用的藥物宜適當選用。
(三)活血化淤藥物的選擇
汪氏十分重視活血藥的使用,針對慢性肝炎中低熱、脅痛、肝脾大、肝掌、血管痣、月經不調、面色晦暗,甚至齒齦紫黑,舌質紫暗有淤點,舌下靜脈曲張,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等常見淤血癥狀,提出根據病因分別給予祛濕活血、清熱活血、養(yǎng)陰活血、助陽活血、理氣活血、消食活血、涼血活血、通下祛淤、軟堅散結等治法。尤應注意分清虛實,血虛側重于和血化血,血實側重于破血通淤。退黃、降絮、降酶均需適當加入活血藥物。消除肝外表現,如由于肝炎免疫復合物引起的關節(jié)痛、腎臟病等,應用活血化淤藥物亦可取得一定的療效。汪氏將常用的活血藥按藥物作用分為四級,第一級為通過補血養(yǎng)血達到活血化淤日的,如何首烏、當歸、阿膠、雞血藤、仙鶴草;第二級具有祛淤生新活血化淤作用,如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參、益母草、五靈脂、蒲黃、白頭翁、三七、茜草、丹皮等;第三級具有攻淤散血作用,如大黃、元胡、水蛭、虻蟲、地龍、劉寄奴、澤蘭、生山楂、王不留行、牛膝;第四級具有強烈的破瘕祛淤作用,如乳香、沒藥、血竭、三棱、莪術、穿山甲等。輕度血淤可選擇作用平和之丹參、赤芍之類;血淤較重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等。兼有脅痛者可選用蒲黃、五靈脂、乳香、沒藥;有出血者可選用三七;谷丙轉氨酶增高者可用生山楂、葛根;絮狀反應陽性及球蛋白不正常者可選用三七、水牛角粉、茜草、丹參之類;退黃可選用葛根、丹參、茜草、赤芍等。
汪氏認為在肝炎病人應用活血藥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其一,血淤常與氣虛并存,在活血化淤同時加用補氣藥,療效更顯著。其二,血淤常與肝陰虛并存,此時應與養(yǎng)陰柔肝藥并用,可選用熟地、白芍、旱蓮草、丹參等藥,療效較好。其三,活血藥有促進肝臟微循環(huán)的作用,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細胞本來有充血,呈炎性腫脹,此時施用過多的活血藥,可能加重肝臟充血,原來谷丙轉氨酶正常者可以升高,原來谷丙轉氨酶異常者則更為增高,為此可與降低轉氨酶的藥物并用,如舌苔不膩者可加白芍、牛膝、烏梅,舌苔膩者可加生山楂、葛根、升麻等。其四,慢性肝炎肝硬化常有齒衄、鼻衄,按一般原則,有出血傾向者不宜用活血藥物,此時選用三七、白頭翁、蒲黃等藥物收效較好。
(四)慢性肝炎高黃疸證治
慢性肝炎高膽紅素血癥,系指經臨床或病理檢查,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病程中出現高黃疸者而言,是慢性活動性肝炎病情嚴重的標志之一。大部分病人合并有凝血機制障礙、出血、肝昏迷等嚴重并發(fā)癥。雖屬中醫(yī)黃疸的范疇,但因病久,且有多臟腑功能失調,反復出現黃疸等特征,故不同于通常所見的肝炎黃疸。汪氏認為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弄清標本關系
慢性活動性肝炎高膽紅素血癥患者,臨診時常多種證候并存,治療中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證,兼顧他證,方可取得好的療效。黃疸有濕熱、寒濕、火盛、淤熱等成因,不能一見黃疸,即認為是濕熱,而投以大劑苦寒清利之品。何況慢性活動性肝炎,久病每有正虛,尤其是脾腎虧損相當常見。對于具體病人,是正虛邪實,抑或正邪俱實,其治則是不同的。即使對有黃膩苔的病人,是濕熱為主,還是脾虛生濕、濕久化熱,均當慎重辨別。濕與熱結,可以表現為肝膽濕熱,而用龍膽瀉肝湯主治;也可表現為痰熱互結,治以小陷胸湯合活血之品;也有濕熱彌漫三焦,而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飲加減治療;有的甚至如同急黃,表現為陽明腑實證,用大承氣湯或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硝黃通下,取效甚速。
2.重視血熱血淤之病機
本病為慢性疾病,久病人絡,常可導致血淤。而血淤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黃疸加深的主要病機。血淤發(fā)黃的主要特點是小便自利。《普濟方》中載“血淤之黃,小便自利耳”。此外在血淤較重的病例中常淤熱互結,邪毒深伏,有明顯的里熱證,此即所謂“淤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歷代醫(yī)家對淤熱交結發(fā)黃的治療,多主張用犀散等涼血活血之劑,近年來用涼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療,收效較好。
3.用藥不宜偏頗
慢性活動性肝炎存在多臟腑功能失調,故用藥時切忌偏頗,以免導致新的失調。例如對陰虛濕困或血熱濕困者,祛濕宜防辛燥傷陰,滋陰宜防滋膩滯邪,涼血宜防苦寒傷正,活血宜防攻伐而動血耗血。因此,選方用藥要慎之又慎,力求穩(wěn)妥,治療中不必拘泥于分型,重在準確辨證
六、周仲瑛辨證治療乙肝經驗
周仲瑛教授認為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高,與肝硬化、肝癌有密切的關系,清除病毒、調整免疫功能、改善肝組織損傷,是治療乙型肝炎的關鍵。乙型肝炎的癥狀相對穩(wěn)定,多無黃疸,或較輕微,濕熱疫毒不僅可以郁于氣分,且深入血分,表現為“淤毒”特點,故病程多長,且易遷延復發(fā),轉為慢性。其病理性質以邪實為主,濕熱毒主要侵犯肝脾兩臟,表現為熱毒淤結在肝,濕熱蘊遏脾胃的“肝熱脾濕’’證。日久病及于腎,以致肝腎陰血虛耗,或脾腎氣虛、陽虛形成邪實正虛的錯雜現象。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是濕熱淤毒、肝脾不調,因此辨證治療乙型肝炎應以化肝解毒、清淤毒、扶正解毒為主要方法。
(一)化肝解毒法
肝為藏血之臟,若濕熱之毒傷肝,每易邪入血分,淤結肝絡,故應以化解肝毒、化淤滯、通肝絡為主要思路。所謂化肝,一是清化肝經郁火,二是化解六郁。此法以清熱化濕解毒為主,輔以扶正。適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兩對半”呈“大三陽”或“小三陽”長期不能陰轉,或伴有肝功能損害,辨證為濕熱淤毒證的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臨床可見肝區(qū)疼痛,納差,或脘痞腹脹,乏力,腿酸重,口干苦黏,小便黃,舌質多紫暗或質紅有淤斑,或淡白質伴隱紫,苔黃或白,或膩或薄,脈象可見細、數弦濡等幾類相兼,如細弦、細數、濡數,或無明顯癥狀者。其基本方藥為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土茯苓、垂盆草、貫眾、片姜黃、黑料豆、生甘草。此法特點是祛邪重于扶正,清熱重于化濕,治血重于治氣,調養(yǎng)重于溫補。
(二)清化淤毒法
周氏認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特點是濕熱淤毒互相交結所致,而氣病及血,“淤毒”郁結,尤為病變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濕熱毒邪傷肝,久病及血,淤滯肝絡,或濕淤互結,或熱郁血淤,促使病情發(fā)展。由此可知濕熱毒淤互結是發(fā)病的病理基礎,且貫穿于病證的始終,為確立清化淤毒的治療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所謂清化淤毒,意指清解泄化濕熱互結所致的淤毒,包括涼血和血、化解肝毒、化淤滯、通肝絡等作用,通過涼血以解毒,和血以化淤。適用于病情活動,病毒復制指標持續(xù)陽性,正虛不著,表現為濕熱與血互結的濕熱淤毒證,如面色黯紅,兩顴布有赤絲血縷,頸胸部散發(fā)血痣赤點,手掌魚際殷紅,舌質紫等。其基本方藥為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土茯苓、垂盆草、田基黃、敗醬草、貫眾、片姜黃等。
現代研究表明,清化淤毒方有明顯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且已證實有改善肝組織病理損傷的作用,為應用清化淤毒法提供了原治療及病理形態(tài)學方面的佐證。

(三)扶正解毒法
本法旨在調養(yǎng)肝脾,匡正以祛邪;清化濕熱淤毒,祛邪以復正。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無論濕熱從外感受,還是從內而生,必然首犯中焦,困遏脾胃,脾喜燥惡濕,濕盛則困脾,胃喜潤惡燥,熱盛則傷胃,濕熱內蘊脾胃,表現為“肝熱脾虛”之候,邪毒久羈,熱傷陰、血,濕傷氣、陽,又可表現為虛實錯雜的現象,久則肝脾兩傷,甚至病及于腎。此為確立調養(yǎng)肝脾的治療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調養(yǎng)肝脾的具體治法雖有兩種,一般多以養(yǎng)肝健脾為主法,在此基礎上參以清化淤毒,扶正與解毒兩法合用,以取相反相成之效。此法適用于正虛邪戀,肝脾不調,進而肝脾兩虛,邪毒內郁,病勢遷延者。其方藥組成為太子參、焦白術、茯苓、枸杞子、黃精、虎杖、土茯苓、半枝蓮、丹參等。
藥理實驗表明,扶正解毒方對大鼠、小鼠多種原因所致肝臟損傷的動物模型具有良好的保護和再生作用,從而證實了扶正解毒兩法復合應用的藥效機制和調養(yǎng)肝脾、扶正治本的重要性。因慢性乙型肝炎總屬邪盛而致傷正,治當以祛邪為主,祛邪中即寓扶正之意。動物實驗證明,清化淤毒及扶正解毒兩方,對鴨乙肝病毒的體外、體內試驗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組織學觀察肝臟組織及細胞損害亦明顯輕于對照組,說明其對肝臟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同時還具有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更證明扶正與祛邪有互補關系。
七、李東海辨證治療乙肝經驗
李東海先生幼承祖訓,精研岐黃,業(yè)醫(yī)50余載,善治內科、婦科疑難雜癥,對肝病的治療更是獨具特色。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中,他重視辨證,針對不同證型總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重辨證,祛邪解毒貫始終
李氏認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濕熱毒淤郁,其中尤以毒為根本病因,并與濕熱淤郁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因此在治療上應把祛邪解毒放在首位,并貫穿于治療的始終,“邪祛正自安”。但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毒不能等同于現代醫(yī)學的病毒,而是廣義的毒,濕熱淤郁等病因本身就是邪毒,因此祛濕、清熱、活血、解郁也是解毒,祛邪解毒決不能理解為加用一些苦寒的清熱解毒藥,而應根據病情的寒熱輕重,病程的長短,辨證而選用不同的解毒藥物,其常用的有以下諸法。
1.清熱解毒法
適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早、中期,病程較短,體質較壯,熱象明顯的患者,藥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苦參、板藍根、山豆根等。
2.祛濕解毒法
濕邪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濕為陰邪,其性黏膩重濁,纏綿難愈”,臨床用藥時應根據濕邪停留的部位,偏寒偏熱的差異而選用不同的祛濕方法。
芳香化濕法適用于濕邪偏于中上焦,脾為濕困,運化失職,癥見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舌苔白膩者,藥用蒼術、川厚樸、藿香、佩蘭、砂仁、白蔻仁等。利水滲濕法適用于濕邪偏于中下焦,癥見小便不利、下肢水腫、身目黃染、小便淋漓、脘腹脹滿等,利之使?jié)裥皬男”愣猓幱密蜍?、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金錢草、茵陳等。清熱燥濕法適用于濕從熱化,濕熱內蘊,癥見脅肋脹滿、黃疸、泄瀉、痢疾、舌苔黃膩、脈弦滑數,藥用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等。分消走泄法適用于濕邪較重,濕熱彌漫三焦者,常用三仁湯、蒿芩清膽湯加減,以宣暢氣機、開郁行滯、疏通三焦,使?jié)裥皬娜苟狻鼗疂穹ㄟm用于濕從寒化,寒濕內阻者,常在化濕藥物的基礎上加附子、干姜、桂枝等。
3.通下解毒法
適用于病程短,體質壯,伴有大便干結者,常用藥物有大黃、虎杖、蘆薈等。
4.涼血解毒法
適用于急性或重型肝炎,熱毒入于血分,癥見神昏譫語、煩躁不安、黃疸如金、吐血衄血等,藥如赤芍、牡丹皮、生地黃、金銀花、板藍根、牛黃、水牛角等。
5.助陽解毒法
適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機體免疫力低下;或服苦寒藥過久者。李老根據“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的理論,常在解毒的同時配伍溫陽助陽的藥物,如仙茅、淫羊藿、桑寄生、黃芪等。
(二)倡活血,宜曲宜緩分四級
現代醫(yī)學認為,病毒性肝炎早期即應抗纖維化治療,而活血化淤藥有較好的抗纖維化作用,并能改善肝臟的微循環(huán),加快肝功能的恢復,因此,活血化淤是治療肝炎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應用時必需根據病程的長短,病人的體質,淤血的程度而選用不同的藥物,并注意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切不可急功近利妄自貪功。李氏常把活血藥分為如下四級,根據病情選擇應用。
1.養(yǎng)血活血藥:作用緩和,通過疏通血脈推動血液運行達到調整機體功能的目的,適用于淤血輕癥,藥用當歸、丹參、川芎、雞血藤、絲瓜絡等。
2.活血化淤藥:具有開淤通絡、祛淤生新的作用,適用于氣滯血淤較重者,常用藥物如紅花、赤芍、延胡索、三七、郁金、瓦楞子、澤蘭、月季花等。
3.行血破淤藥:具有祛淤散結作用,適用于淤血凝滯癥,藥如沒藥、桃仁、姜黃、劉寄奴、醋大黃等。
4.破血軟堅藥:作用猛烈,具有破血消積作用,適用于淤血凝聚、肝脾大、癌腫包塊、疼痛劇烈者,藥如三棱、莪術、水蛭、土鱉蟲、穿山甲、地龍等。
(三)退黃疸,詳辨濕毒痰淤積
古人有“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李氏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吸取當代名家之精華,總結出一套自己的退黃方法。
1.利濕退黃法
黃疸的病因主要是濕熱蘊蒸,膽汁外溢,退黃就必須給濕邪找出路,利小便是基本的方法,常用藥物有茵陳、車前子、滑石、澤瀉等。
2.利膽通腑法
肝與膽互為表里,利膽即能疏肝,濕熱蘊于中焦,通腑瀉大便能使?jié)駸釓拇蟊愣猓文懯栊拐?,濕熱去,黃疸自退。常用藥物有大黃、虎杖、蘆薈、金錢草、郁金等。
3.解毒退黃法
肝炎的病因既然是濕熱淤毒,祛邪解毒就必須貫穿于治療的始終,治療黃疸時配伍解毒藥物,能加速黃疸的消退,具體用藥參考前述。
4.化痰退黃法
水濕痰飲均是體內水液代謝異常的病理產物,它們之間可相互轉化,相互影響,濕邪最易釀痰,痰阻血絡則黃疸膠固難化,因此配伍化痰藥物能加速黃疸的消退,藥用全瓜蔞、杏仁、川貝母、萊菔子、海浮石、旋復花等。
5.活血退黃法
黃疸的發(fā)生主要是濕熱蘊于血分,隨血行而彌散全身,因此退黃疸必須在清熱利濕、解毒化痰、通腑瀉下的基礎上加入血分藥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涼血活血法常用赤芍、丹參、牡丹皮、小薊等,李氏不但在治療淤膽型肝炎時應用赤芍,在治療高度黃疸或黃疸日久不退時均擅長用赤芍,且用量較大(60~90 g),常常收到較好的效果,且沒有發(fā)現不良反應。養(yǎng)血活血法藥用當歸、丹參、白芍、澤蘭、益母草等。血得寒則凝,若寒濕凝滯血脈,或濕從寒化,淤阻血脈發(fā)為陰黃,則需選用溫通血脈的藥物,如附子、肉桂、桂枝等。
(四)降酶法,清通和斂活與補
ALT、AST能靈敏反映肝臟的炎癥情況,是反映肝功能的好壞、病情輕重的指標,醫(yī)患雙方都非常重視,李氏常用以下方法保肝降酶。
1.清降法:是降低轉氨酶、恢復肝功能、抑制病毒復制的重要方法,適用于肝炎的早、中期,ALT較高、HBVDNA陽性者,藥用苦參、金銀花、垂盆草、葉下珠、雞骨草、龍膽草等。
2.通降法:適用于病毒性肝炎血淤證及大便秘結者,藥用大黃、虎杖、蘆薈、桃仁、全瓜蔞等。
3.和降法:適用于中醫(yī)辨證屬肝脾不調、肝胃不和及肝膽不利之肝炎患者,常用方劑如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湯等
4.酸斂法:適用于病程較長,轉氨酶反復升高,中醫(yī)辨證屬肝腎陰虛型的患者,常用藥如五味子、女貞子、烏梅、酸棗仁、何首烏等。
5.活血化淤法:適用于淤血明顯,轉氨酶日久不降者,常用藥物如丹參、川芎、郁金、桃仁、紅花、延胡索等。需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藥初期轉氨酶會輕度升高,堅持治療即可復常。
6.補降法:適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或慢性肝炎轉氨酶低水平增高者,常用健脾益氣、補腎溫陽的藥物以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五)藥有毒,顧護胃氣為保肝
肝臟是機體的“化工廠”,任何中西藥物都要經過肝臟的代謝,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本已損傷,治療時若用藥過雜,用量過大,往往會加重肝臟的負擔。中藥非“無毒”,中藥同樣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在選藥處方時藥味不宜過多,用量不宜過大,對一些已經證實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堅決不用。另外病毒性肝炎患者消化功能差,服藥時間長,因此在辨證立法、遣藥組方時要時時注意顧護胃氣,脾胃功能正常,則疾病容易康復,正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八、吳德興辨證治療乙肝經驗
吳氏根據乙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提出“正虛邪實兼顧,毒濕痰淤并治”的治療原則,理論上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乙型肝炎之所以病機復雜,是由于正虛邪更實,邪實則正更虛,變化為正虛則邪戀,邪戀則正虛。因此力求在治療過程中把患者臟腑各器官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既注意局部癥狀,更強調整體論治,采取扶正祛邪并治,調理氣血并舉。
扶正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達到祛除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祛邪可消除病毒及改善癥狀,使受害的臟器恢復其正常功能;調理氣血可使氣血通暢無阻,又能控制肝細胞復制乙型肝炎病毒。通過扶正祛邪、調理氣血,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恢復機體陰陽及氣血津液平衡的目的。根據以上認識,吳氏通常將乙型肝炎分為以下幾種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一)肝郁毒濕痰淤型
主要癥狀為面色委黃,胸脅脹滿,易怒健忘,腹脹厭油,納差惡心,小便黃濁,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或澀。治以疏肝理氣,解毒化濕,消痰散淤?;居盟帲翰窈?0g,白芍15g,郁金10g,茵陳20g,半枝蓮15g,蚤休15g,皂刺15g,桃仁10g,丹參15g,山楂10g,建曲10g,梔子10g。
(二)脾虛毒濕痰淤型
主要癥狀為面色委黃,食后腹脹,兩脅脹痛,午后脹甚,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細濡。治以健脾益氣,解毒化濕,消痰散淤?;居盟帲狐S芪30g,白術15g,薏苡仁20g,茵陳15g,山楂10g,建曲10g,半枝蓮15g,蚤休15g,皂刺15g,桃仁10g,丹參15g。
(三)腎虛毒濕痰淤型
主要癥狀為面色晦暗,眼眶青黑,兩脅隱痛,腰膝酸軟,下肢水腫,舌質淡,苔少,脈沉細而澀。治以補腎益氣,解毒化濕,消痰散
淤?;居盟帲合伸`脾15g,女貞子20g,黃芪30g,茵陳15g,半枝蓮15g,蚤休15g,皂刺15g,桃仁10g,丹參15g,白術15g。
(四)無癥狀型
各種臨床癥狀不明顯,檢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均為陽性,或表面抗原、e抗體、核心抗原均為陽性。治以解毒化濕,活血散淤,健脾益腎。基本用藥:半枝蓮15g,蚤休15g,皂刺15g,黃芪30g,白術30g,茵陳15g,丹參15g,桃仁15g,女貞子20 g。
在治療乙型肝炎時,所謂毒、濕、痰、淤并治,是指對疫毒、濕邪、痰濁、淤血同治而言。毒是疫病之毒,發(fā)病急劇,病情險惡,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濕是感受外界之濕,痰是由于外濕之邪侵入,脾失健運,體內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表現,毒熱內淤則變?yōu)橛傺?。吳氏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整理出一套治療乙型肝炎的有效藥物,如清熱解毒化濕的蚤休、半枝蓮、茵陳,消除痰淤的皂角刺、桃仁、丹參,補虛扶正的黃芪、女貞子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老中醫(yī)治療乙肝經驗匯萃
名老中醫(yī)經驗整理
金妙文主任醫(yī)師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經驗擷英
中醫(yī)治肝炎的5條經驗精華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醫(yī)辨治
乙肝如何運用中醫(yī)理論調養(yǎ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