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曾于酒后,當(dāng)著三五好友的面背誦《世說新語》里的“昭君出塞篇”:漢元帝宮人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茍求,工遂毀為其狀。后匈奴來和,求美女于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王昭君天姿國色,然而秉性高潔,拒不賄賂畫師,因而她的美難以被漢元帝發(fā)現(xiàn)。當(dāng)她終于在漢元帝面前驚艷亮相,皇帝再想留她,卻為時已晚。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里記載: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試想,當(dāng)王昭君懷抱琵琶,辭親遠(yuǎn)國,跟著迎親的隊伍踏進(jìn)茫茫大漠,她的心里該是多么落寞。因而,每次酒后的背誦,都讓我淚濕沾巾。
王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墓稱“青冢”。宋代王安石有詩云: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唐代杜甫在詩里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溯漠,獨(dú)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千古才人,同此一慨。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我的心慢慢平復(fù)下來。魏晉時期的左思在詩里說: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歷史上有那么多懷才不遇、明珠蒙塵的故事,何苦為他們悲傷?
因而,年輕時那種每酒后唾壺?fù)羧?、易水高歌的慷慨形象便再也見不到了?/span>
近來研習(xí)佛法。
話說華嚴(yán)宗初祖唐朝高僧杜順,法號法順,曾被唐太宗賜封號“帝心”。他常年在終南山弘揚(yáng)佛法,為世人所景仰。然而,跟隨他多年的弟子智沖卻心外求法,輕慢自己的師父,執(zhí)意去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
法順大師微笑著準(zhǔn)許了他的告假,臨行前贈其一偈:游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秪這是,何處覓彌陀。
智沖尋遍五臺山,渺無文殊蹤跡,遇一老翁告訴他,文殊菩薩道場雖在五臺,但無處不現(xiàn),此時已往長安,教化眾生去了,杜順和尚便是應(yīng)身。智沖聳然失聲:他就是我?guī)煾秆?!轉(zhuǎn)身之際,老翁已不見蹤影。當(dāng)他急忙趕回,法順大師已在長安南郊義善寺圓寂了。
文殊菩薩朝夕就在智沖眼前,他卻執(zhí)意禮拜五臺,雖經(jīng)點化,卻仍愚鈍不知,這是他的造化,佛緣如此,無可奈何。
讀完這則故事,我忽然想到當(dāng)下一句流行語: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此語雖可勵志,但終顯浮躁心態(tài)。唐末杜荀鶴有詩云: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如果你是一棵松樹,等你長得高聳入云,別人是否仰視便都無所謂了。
浮世塵緣,有時候執(zhí)念蒙住了我們的眼睛,佛曰:執(zhí)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不如放下,拈花一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