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于中醫(yī)智庫APP,了解更多中藥材的使用方法,讀中醫(yī)古籍古方,學中醫(yī)養(yǎng)生,請下載中醫(yī)智庫app)
導讀:黃煌,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作品有《中醫(yī)十大類方》、《張仲景50味藥證》、《經方的魅力》等。本篇文章是他論述麻黃類方治療腦血管方面的疾病。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以嗜睡為主訴的疾病,可使用麻黃劑,如續(xù)命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
腦血管疾病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者也可考慮使用麻黃。
《古今錄驗》續(xù)命湯: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干姜、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治療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原書說,服后可以出小汗,汗出則愈。近代名醫(yī)趙錫武治療中風,腦出血急性期用此方配以再造丸,腦梗死急性期則需用小續(xù)命湯(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川芎、甘草、芍藥、杏仁、附子、防風、生姜)佐桃紅四物湯,溫通之,重用生地黃,配合再造丸。這個經驗,為腦血管病使用麻黃、桂枝劑提供了傳統(tǒng)的經驗。上海許士驃教授體會,麻黃與麻黃堿之間既有相似的一面,更有不同之一面;重用麻黃治中風,無論是出血性、梗死性或混合性,經臨床觀察未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跳加速之副作用,但須配伍得當。
曾治療一中年男子,1年前因被某一大醫(yī)院CT診斷為“腦血管畸形”而手術,術后即逐步出現(xiàn)不語、右側偏癱,右手指緊握不能屈伸,右足步履不能,經多方診治均無改善。就診時患者面色黯紅,精神萎靡,右側偏癱,四肢肌膚寒冷,不語。舌質黯,苔薄,脈帶沉澀,予以自擬“通腦方”(生麻黃、桂枝、北細辛、川芎、生甘草等)7帖試治,復診時無效,即加重麻黃、桂枝用量,從10克改為20克,繼服7帖,三診時仍無改善。隨即加重麻黃、桂枝用量至30克,四診時右手指能自行屈伸,但握力差。原方續(xù)服3月,癥狀明顯改善,能言能走,無須其母扶攙。經半年治療,基本恢復正常,已正常上班。
1991年某大學教師突患中風,經CT診斷為腦內血腫,給予自制“通腦方”重用麻黃20克,經半月治療中風偏癱明顯改善,治療1個月偏癱即恢復正常。經CT復查,腦內血腫已吸收。
某男煤氣中毒經醫(yī)院搶救后蘇醒,醒后頭暈頭痛,胸中悶窒,煩躁不安,惡心欲吐,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試用麻黃湯:麻黃、生甘草各15克,桂枝、苦杏仁各10克,服藥1劑,通體大汗,精神清爽如常人。
麻黃附子細辛湯在日本用來治療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筆者也有類似經驗,并發(fā)現(xiàn)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后,患者常常出現(xiàn)早醒的反應。
以上文字選自黃煌教授《藥證與經方》。
任按:
麻黃是傳統(tǒng)的發(fā)汗藥、平喘藥及利水消腫藥。張仲景的麻黃湯、大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成為后世應用麻黃的經典方。因為此等方出自仲景《傷寒論》,麻黃幾乎成為傷寒專藥。然而《神農本草經》稱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但后世于“破癥堅積聚”極少應用。
《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治療“中風痱”,趙錫武教授治療腦血管病腦出血、腦梗死,許士驃教授用自擬“通腦方”治療腦血管畸形術后偏癱等甚至麻黃用到30克,是否正是麻黃“破癥堅積聚”的應用呢!黃師之論麻黃,可謂盡麻黃之用矣。
此等腦血管病,即古之所謂“中風”,“中風”之“證狀”人可得而見之,而“癥堅積聚”之實質則不易見。
中醫(yī)史上有“中風”“類中風”“非風”等爭論,由此可見爭論可以休矣!舍卻虛名,則“此藥此方治此證”永遠是“客觀真實”,何亂之有?何爭之有?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鄙崽撁?,息紛爭,存方證,可謂得道矣!
友情提示:年輕的小伙子們經常熬夜加班,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yī)智庫”,看中醫(yī)古籍古方,診個人健康狀況,學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打造一個健康的體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