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也是好酒之人,只要赴宴,他很少不喝醉的。
但是在公元754年夏天,他和岑參赴了一場宴會,
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主人不夠熱情周到?
我們一起來讀讀他在這次宴會上寫的詩。
公元754年春,杜甫離開何將軍山林后,為了維持生計,同時也為了等待朝廷的任用,他把家人接到長安,在杜曲耕種生活。這年夏天,他與好友岑參多次到渼陂游玩,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那么,這次宴會為什么會讓杜甫感到尷尬呢?我們來仔細(xì)讀。
這兩句寫得非常奇怪。
詩人猜測,應(yīng)該是渼陂的景色太美,所以主人傾盡錢財舉辦了宴會。
(1) 渼陂,只是宴會的地點(diǎn)而已,怎么可能會是主人舉辦宴會的理由呢?
(2) 主人是否傾盡錢財,怎么可能會讓杜甫這個客人知道呢?
您看,詩人的猜測非常沒有道理。
那我們不禁要問:你杜甫為什么會有這種奇怪的猜測,有什么理由嗎?
這兩句寫得非常有意思。
乍一看:詩人好像是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豐盛的食物。
但您仔細(xì)想想:
詩人卻把它們比作云子和水晶,這也太夸張了。
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如此夸張呢?
為了佐證首聯(lián)中的“金錢罄一餐”。
如果不夸張一點(diǎn),這么普通的食物,如何能證明主人傾盡了錢財呢?
這就很有意思:
難道杜甫是嫌棄食物太差了,是在寫詩諷刺宴會的主人嗎?
這不可能!
此時的杜甫,生活困難,能夠填飽肚子就不錯了,怎么可能會嫌棄?
這就是原因所在。
因為杜甫平時吃不上白米飯,也吃不上水果,所以他才會覺得這些食物很珍貴,只有傾盡錢財才能吃得上。
詩人在宴會上如此尷尬,他該怎么辦呢?我們繼續(xù)讀頸聯(lián)。
詩人為什么想回到船下?
就是因為他覺得太尷尬了,自己不配坐在宴席上。
但是宴會在渼陂湖上舉行,詩人又沒有辦法下船去,只能硬著頭皮與主人喝酒。
“避酒難”三個字,不僅寫出了詩人的尷尬,還反映出主人很熱情。
這很順利地引出了尾聯(lián)。
從哪里可以看出,主人的性情真摯坦率?
就是頸聯(lián)中的“避酒難”三個字,詩人心里很尷尬,但主人還是頻頻舉杯,并沒有察覺到詩人的尷尬,這是性情爛漫的體現(xiàn)。
主人這么熱情好客,杜甫該怎么答謝呢?只能寫詩。
只有達(dá)官富貴之人,才會佩戴玉石。
可見,
您看這首詩,從表面上看,詩人是在稱贊主人熱情好客,其實是在寫自己的生活窮苦。
為何能寫得如此含蓄?
當(dāng)然,尾聯(lián)暗用反襯,也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您覺得前四句寫得巧妙嗎?
歡迎留言哦。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于古詩,歡迎關(guān)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