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有句經(jīng)典叫作:
如果你是一個強者,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特別認可,而且內(nèi)心充滿力量;如果你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弱者,必然反對這句話,因為它刺痛了你脆弱而敏感的內(nèi)心。
不可否認,社會上總是存在著兩類人:一個是能力強的猛獸,另一個是平庸且數(shù)量眾多的牛羊。
可是,為什么猛獸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呢?難道只是因為他驕傲自負,看不起不如自己的弱者嗎?
其實不然,如果我們讀完作家周國平先生的《人性》這篇文章,然后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強者思維,我們便會悟出一個關(guān)于人性的真相:
首先,周國平先生把人性由低到高地分為三個層次:
其實,這也正好對應(yīng)著心理學(xué)上面所說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要,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其中,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就是周國平先生所說的人性當中的“社會性”。
通俗理解,生物性就是指人性當中自然的本能,比如說食欲、色欲等等;社會性就是指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為人處世的能力;精神性就是指一個人精神層面的自由,思想的高度等等。
總得來說,社會性的質(zhì)量是由生物性和精神性的質(zhì)量決定的。
周國平說:
也就是說,一個充斥著封建禮教、仁義道德的社會,必然會壓制人的天性和精神追求,繼而阻礙人的長遠發(fā)展,這樣社會下的老百姓也往往都是乖巧聽話的“愚民”。
古代的封建社會就如如此,君主大力推行儒家文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建立一種社會倫理秩序上,并以此來壓制人的肉體自由和精神自由(即人性的生物性和精神性)。
所以,春秋戰(zhàn)國以后,我們再也看不見民間再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景,因為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與殘害。
就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所寫:
人們常說“人言可畏”,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活在社會這張大網(wǎng)當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擺脫人情世故、道德倫理、各種禮教的束縛,而去活出真正的自我!
有一種人可以做到,他們就是特別看重肉體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強者,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獨行的猛獸”。
這就是周國平先生所說的
每個人的人生精力都是有限的,聰明人要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也是因此拉開的。
有的人,熱衷于人脈和社交,喜歡廣交朋友,喜歡把大量時間花在交際應(yīng)酬上面。我們暫且把這類人看作是情商高的圓滑人士,也可以認為這類人的“社會性”很強。
但是,還有一類人,他們并沒有社交恐懼癥,但就是不愿意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用社交”上;他們智商更高,更加熱衷于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和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而這樣的人,往往能夠成為某領(lǐng)域的天才人物。
比如說,許多優(yōu)秀的科學(xué)家和作家都是這樣的,他們越活越明白,越來越喜歡獨處,隨之而來的,也是精神層面和思想高度的不斷提升。這類人,雖然給人的感覺是不善于社交,但是他們的事業(yè)往往非常成功,他們的個人能力也是非常卓越的。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就如愛因斯坦所說: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就看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還是內(nèi)心強大、有主見、獨來獨往。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而走向偉大的精神目標,成為獨行的猛獸!
這也是“一個人越優(yōu)秀,越孤獨”的主要原因!
而且,真正優(yōu)秀的人,往往沒有多少朋友,因為他們不愿意把過多時間和精力花在社交上。
所以說,越是聰明的人,越是那些智商高的人,越不喜歡社交。朋友們,你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每天學(xué)習(xí)一點,每天進步一點,與君共勉!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 聯(lián)系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