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乾元二年,59歲的李白漫游湘中,與族叔李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了三首絕句,題為“陪侍郎叔游洞庭最后三首”,其中第三首寫道: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如果能鏟去夷平多好!這樣湘江之水就能浩浩蕩蕩前流而無絲毫阻礙了。李白的“奇想”充滿夸張與童真,更蘊含著豪氣與不平。李白胸懷抱負,才華橫溢,卻得不到施展,在晚年更是經(jīng)歷了被流放夜郎的九死一生。他內(nèi)心郁積了許多悲憤,看到君山阻擋浩蕩江水,怎能不發(fā)出鏟去高山的奇想。
正是這一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因大赦而被放還。雖然免遭“流落蠻荒”之苦,但是經(jīng)過挫折,李白的現(xiàn)實空間更加逼仄狹窄,他在詩中寫道“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因此,面對浩蕩洞庭湖,他幻想能夠鏟去世間的不平,使得他的抱負與豪氣,能夠在天地間自在奔流。
但是,他鏟不平君山,也逃不出天地羅網(wǎng),只有借酒來麻醉自己。
李白想鏟平君山,目的是讓巴陵的美酒能夠無暢通無阻地送到眼前。杜甫曾有詩說“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迸c李白相比,杜甫顯得現(xiàn)實而寫實了,而李白,卻幻想湘水奔騰,流淌的應(yīng)該都是美酒,這樣他就能在洞庭湖飲酒終老,躲避世間的煩惱了。
請看李白詩中的用字。
李白用了“刬卻,醉殺”。這些字都極富力量感,有些決絕,更有幾分憤懣。在同一時期,李白曾有詩說“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李白心如寒灰,只有酒才能溫暖他的靈魂,他想到了“死”,洞庭景色絢爛絕美,在此終老,也就沒有遺憾了。
李白的詩充滿著“野性的力量”,因為他胸中翻涌著沖破世俗的野性,他不安于本分,不墨守成規(guī),在恣意張狂的想象中,宣泄他的力量和憤懣,獲得片刻的“越軌”的快感。
他有詩說“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這種破壞的欲望,無理的沖動,不就是他醉后的狂態(tài)和力量的宣泄么?“刬卻君山”也正是這種豪放和壓抑的外露。
李白不僅好酒,而且對于就有奇特的想象。
這首詩,李白希望巴陵美酒能順著湘江水流下,好讓他在洞庭秋色中“醉殺”。將眼前的事物信手拈出,無須苦心思索,這種聯(lián)想和夸張,更顯示出他“潑辣”的想象力。
在《襄陽歌》中,李白寫道“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蒲萄初酦醅”,漢水碧綠,在他眼中也變成了葡萄美酒,可讓他盡情暢飲,若非好酒,若非狂醉,他焉能有如此豐富的想象?
李白有一顆自由的靈魂,但是現(xiàn)實中卻屢遭挫折。
他曾經(jīng)感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strong>天才總是寂寞的,他像出籠的鳥,脫韁的野馬,渴望突破規(guī)范生活的束縛,名利和地位,只會給人限制和偽裝,李白詩說“帝鄉(xiāng)三千里,杳在碧云間”。他借酒麻醉自己,俯視一切,飛揚跋扈,既狂且野,表現(xiàn)出不甘被壓抑的豪情。
流放夜郎遇赦歸還之后,李白希望能再次獲得朝廷重用,但是在江夏他尋覓機會,卻一無所獲,數(shù)十年的憤懣積壓心頭,在游覽洞庭湖時候才爆發(fā)出來,這也是為何他想要“醉殺洞庭秋”。
成仙的夢想、現(xiàn)實的爭逐,最終都落空,他的孤單與寂寞,只有酒能安慰他內(nèi)心的空虛。李白曾寫道“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才是他內(nèi)心最大的無奈。
李白這首詩,既狂放灑脫又壓抑憤懣,恣意的想象和夸張的筆力,都是因為他內(nèi)心壓抑太多的不平之氣,因此才顯得如此張揚和潑辣,這樣的李白,狂放的外表下,何嘗不充滿壓抑與痛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