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拉爾德·斯特恩
奧登在他給瑞伊·達爾文(RaeDalven)的卡瓦菲斯英譯寫的導論中說過這樣一句著名的話,即有一些詩,如果他沒有事先讀過卡瓦菲斯的話,寫出來就不是那個樣,或者說,有一些詩他根本就不會寫,我知道,這對我來說是真的,對其他人來說,我認為也如此,然而如果要我把這種影響是什么,是對歷史的態(tài)度,是某種諷刺,還是對人格面具(personae,人物/角色偽裝)的使用,抑或某種充滿激情的客觀性或別的什么東西專門辨識出來的話,我就要遲疑了。而有趣的是,我可能提到的那些詩人并不必然以相似的方式寫作甚或彼此有聯(lián)系。我相信,這反映了一個大詩人的力量,他或她的影響為不同的人所共享,無論我們談?wù)摰氖鞘返傥乃惯€是葉芝還是里爾克。我認為,如果有什么區(qū)別的話,我們能夠特別地辨識為(專屬于)卡瓦菲斯的東西,是一種溫和的人文主義,一種至高的人性(humanitas)。
在翻譯中在一切別的什么東西之前首先出現(xiàn)的,正是這種人性,而我甚至要冒險說,人們可以通過保留著這種原初的人性感覺的敏銳度,來衡量譯文的成功程度,那就是逼真之所在,或者說,逼真就理應存在于這種人性之中。我說的是卡瓦菲斯的敏感。奧登,出于對一個更好的術(shù)語的想念——而在這里他也證明了自己的不足——而把這種敏感稱作一種語調(diào)和一種個人的話語。正如奧登所說的那樣,一切對卡瓦菲斯的翻譯,無論是由誰來完成的,“都直接地可變認為一首為卡瓦菲斯所作的詩;沒有別人能夠有可能寫出的詩”??勺g的,首先是那種“自我的表露(self-disclosure)”,自我的坦白。在原文中詩歌可能——也通?!喉崳撤N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完全出自于原創(chuàng)的“純粹”希臘語和通俗希臘語的結(jié)合,但這些東西無論如何也不會在譯文中出現(xiàn)。事實上,我們可以假設(shè)一種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損失,這個損失出自上述事物的缺席,出自于如果譯文不如原文那么具有流動性,不如原文那么精確的話這些因素就是不可譯的這樣一個事實。我必須承認我有時也在擔憂,如果沒有我稱之為他的詩學(poetics)和他的語言的那種東西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接觸到真實的卡瓦菲斯,但感謝上帝,一切大翻譯家都足夠明智地選擇不去刻意翻譯這些東西。他們怎么可能翻譯這些東西呢?
我拿不同的翻譯來和我最好的能力作比較。人們會注意到差異——通常只是細微的差異——并渴望原創(chuàng)。我當然,也在一首詩接一首詩中,從文字的翻譯到詩學的翻譯,苦苦思索著翻譯的困難和“版本”之間的差異。有多個譯本的好處顯然是,一種翻譯,或闡釋,或結(jié)構(gòu),會比另一個譯本更精確,或更可愛——越多的心智參與工作,結(jié)果也就越好。以不同的方式,我喜歡我擁有的三個主要的譯本,達爾文的,綺莉的,和忒奧加里斯的,以及他們的筆記和評注,但我最推崇的卻是阿麗琦·巴恩斯通的譯本,因為,從根本上說,這個譯本更不僵硬也更可愛一些——同時也很巧妙——更接近于我所謂的原創(chuàng),同時我也喜歡它延伸性的筆記和詳盡的注解。巴恩斯通是一名詩人,她有能力建構(gòu),創(chuàng)造——或者說重新創(chuàng)造——詩歌。此外,在她的譯本中,還存在那種總是存在(于詩人和譯者之間的)魔法的關(guān)聯(lián)。我要把這種關(guān)聯(lián)稱之為同情(sympathy),一種伙伴般的情感,她分享,或者說,她分有卡瓦菲斯。她本人以英語寫作,但她的父親,學者,翻譯家和詩人威利斯·巴恩斯通是一名猶太人,而她的母親,畫家艾麗·查羅普魯-巴恩斯通則是希臘人,所以她生活在一種對一切土地的雙重的離散之中——她現(xiàn)在生活在內(nèi)華達州——而這,甚至使她更加地親近卡瓦菲斯。
在說完這些之后,我必須補充這點,即在一切翻譯中,我們經(jīng)歷的,是一種離群,甚至是一種冷漠,我們可以稱之為遠離,無論翻譯的主題是關(guān)乎于希臘-歷史還是關(guān)乎于個人的抒情。但我還要指出,冷漠的并不是詞,詩在燃燒,而在某種程度上說,只是他的諷刺,他溫和的諷刺,才把他從被迷亂中拯救出來。確實它們是令人心碎的詩。寫得很仔細,花了很大功夫,但令人心碎。有時他忘了諷刺,即它看起來置于一切事物之上的薄幕或光線,他“直接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話,仿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的傻子或迷失的懷舊之人。且看這首早期詩作:
聲音
理想的和受珍愛的聲音
來自死者,或那些
對我們來說像死者一樣的人。
有時他們在夢里對我們說話;
有時大腦在思想中聽到他們。
而且,片刻之間,和他們的聲音一起;
聲音從我們生命的最初的詩中歸來——
像夜晚的音樂,遙遠,而逐漸消失。
[1904]
或這首更晚的作品,讓我們把無經(jīng)驗和脆弱,假定為成熟問題:
在絕望中
他徹底失去了他。 而現(xiàn)在他尋找
他的唇,在每個
新戀人的唇上;在與每個新戀人
的結(jié)合中,他試圖欺騙自己:
那是同一個年輕人, 他為之而獻出自己的那同一個人。
他徹底失去了他,仿佛他未曾存在。
因為他要——他說——他要把自己
從那病態(tài)的愉悅 的恥辱中,
從那可恥的愉悅 的恥辱中拯救出來。
還有時間—— 他說——來拯救自己。
他徹底失去了他,仿佛他未曾存在。
在他的幻想中,在他的錯覺中,
他尋找他的唇在其他年輕人的唇上;
他要再次感覺他的激情。
[1923]
卡瓦菲斯不是蘭波。他不會通過隱喻來實現(xiàn)自己的激烈(intensity),和他思想的純粹。事實上他徹底避開了隱喻,除非我們把整首詩看作一種隱喻的奇跡——在這里一種狀態(tài)魔法般地變成了另一種——(我們才能說卡瓦菲斯的詩中有隱喻的存在)。他的風格是散漫而符合于習慣的,以他天生的亞歷山大里亞的受教育的言語為基礎(chǔ)并闡明著這一基礎(chǔ)。這種風格是“博學的”但只是依著那座城市博覽群書、多才多藝的公民的方式才是博學的,這也包括了那個公民的自滿和自以為是,盡管在這個公民身后有一只狡猾靈巧野性時而殘忍的眼睛——和舌頭。
和其他偉大的現(xiàn)代人一樣,卡瓦菲斯把某種特定的保守主義與詩的激進主義結(jié)合到一起。但前者與其說基于瘋狂的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理念,毋寧說是一種以辛苦得到的知識為基礎(chǔ)的保守主義。他或多或少地拒斥著進步主義,但和在葉芝、艾略特和龐德那里不一樣,他的詩中并不存在絲毫法西斯主義或?qū)Ψㄎ魉怪髁x的親近。在1928年出版的一首詩中,當然,這是在墨索里尼上臺以及對倫敦和愛達荷的衰落的無情指責數(shù)年之后,他以一種理智而溫和的方式反對政治改革者(這個詞在詩中為大寫),他指出,就像他看到的那樣,一種永恒的真理,就詩人而言,無論他是希臘人,埃及人,甚或有可能是巴比倫人,是“不會改變”的,變化之處就在于改革者撈夠了油水,但他——卡瓦菲斯——在反對改革的同時卻沒有懷著敵意也沒有訴諸于殘暴。以下是那首詩的全文:
公元前200年,在一塊巨大的希臘殖民地
對此人們沒有一絲懷疑:
殖民地的事情將有悖人們的希望,
而盡管我們在進步,但無論如何,
也許,就像不止少數(shù)人認為的那樣,時代
需要我們引入一名政治改革者。
然而障礙和困難
在于他們對一切
小題大做,這些改革者。
?。ㄈ绻藗儾辉枰麄?/span>
那可真是好運當?shù)?。)一切?/span>
一切微不足道的事物,他們都要詢問檢查,
接著激進的改革立刻闖進了他們的腦海
他們要求不加延遲地貫徹這些改革。
他們傾向于奉獻。
放棄你們的財產(chǎn),
你們對它的所有就是危險:
這樣的占有對殖民地來說是有害的。
放棄(來自財產(chǎn)的)收入
和來自收入的收入,
自然,還要放棄這第三種的收入。
它們必不可少,但也不能改變什么;
它們給你創(chuàng)造了一種反向的債務(wù)。
而在他們繼續(xù)審查的同時
他們發(fā)現(xiàn)(繼而又再次發(fā)現(xiàn))不需要的事物,
他們要求必須驅(qū)逐的事物——
盡管如此卻難以遣散。
而當他們交了好運,在完成了他們的工作,
詳盡地發(fā)出命令并削減一切不必要的事物之后,
他們離開,且?guī)ё咚麄兒戏ǖ男匠辍?/span>
我們會看到剩下來的是什么,在
這么多專業(yè)的手術(shù)之后。
也許時候還沒有到。
不要急;匆忙是件危險的事物。
不成熟的舉措只會帶來悔恨。
肯定且不幸地,殖民地會更加失序。
但屬人之物,豈會沒有缺陷?
而且,無論如何,瞧,我們在進步。
[1928]
最后兩個詩節(jié)很是美妙,倒數(shù)第二句詩則是(卡瓦菲斯)最重要的簽名。也許卡瓦菲斯關(guān)注的主要問題,就是:“但屬人之物,豈會沒有缺陷?”也許,是他的同性戀取向——以及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如此全方位存在的主題這個事實——不可避免地把他放到了激進的邊緣,甚至在他心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廣大的寬容,一種對孤獨、孤立以及苦難的理解,一種對被侮辱者,對被拋棄著的憐憫,以及一種對外人,對猶太人,異教徒,基督教徒的同情,這一切,使他能夠賦予他者以魔力,那種我們時代政治上愚蠢的,沒有思想的或狹隘的人要求,而藝術(shù)家們內(nèi)含的那種東西。而且他顯然是一個好人,理智,整全,最首要的是,善良。
每個藝術(shù)家都會利用自己的缺陷——卡瓦菲斯則以某種方式使缺陷成為了他的主題??ㄍ叻扑梗瑝旱剐缘貙儆谙ED,卻生活在離散中,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亞歷山大里亞城,那個壓倒性地混雜的城市——仿若某個雅典的,某個馬其頓的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就像一個希臘國王,超然于信仰之外,一度統(tǒng)治著那里,而今他已被遺忘,即便他的名字,也被發(fā)錯了讀音。他有意識地,審慎地,活在一個被稱作當下的未來中的一個時間里,在那里,過去一片朦朧,如果重要的話。事實上他并沒有國度,他只有一門語言。他以某種方式生活在歷史的終結(jié)之處,在那里,一切,說實話,幾乎一切,都得到了辯護。所以他能夠輕易地,個人地,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世紀走到另一個世紀,他不能徹底地放開一切,而這正是一個真正偉大的詩人所應該做的。
譯自C.P.卡瓦菲斯:《卡瓦菲斯詩選》,trans.Aliki Barnstone, W.W. Norton & Company, “Foreword”,xvii-xxiii。王立秋 譯
http://www.21yingxiangli.com/shigekongjian/shixue/2014-01-22/3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