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這么一首童謠:“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這里有紅花呀,這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大自然中,也在歌謠里,還在古詩詞的字里行間。
春天的風在古詩詞里吹拂,春天就是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的雨在古詩詞里嘀嗒,春天就是陸放翁的“小樓一夜聽春雨”。
春天的草在古詩詞里綠意萌動,春天就是“文起八大之衰”韓愈的“草色遙看近卻無”;春天的花在古詩詞里爭奇斗艷,春天就是詩圣杜甫的“千朵萬朵壓枝低”……
不要出門,不用遠行,我們在古詩詞里就可以尋找到春天。
唐朝山水田園詩派掌門人之一孟浩然,作為詩仙李白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偶像,想來已不用筆者掃盲式介紹。
《春曉》是孟浩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詠春名作,同時也是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的唐詩精品。
大地回春,紫燕銜泥歸來。夜短晝長,人們睡意未消。鳥語花香,沁人心脾,清人耳目,心曠神怡。
半夜三更,風聲緊,雨聲頻。早上起來,窗戶下、臺階前、庭院里,應(yīng)該凋落了多少花瓣!
短短的五言絕句《春曉》,語言是如此清新脫俗,意境是如此優(yōu)美深遠,真是讓人過目不忘,倒背如流。
驀然回首,我們正在尋找的春天,原來在孟浩然的《春曉》里,已經(jīng)璀璨了一千多年。
劉方平是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生平事跡不詳。
野史記載劉方平是當時震驚一時的美男子,當代動漫產(chǎn)業(yè)也常以劉方平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才華橫溢,才貌雙全的生動鮮明的形象。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或賞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劉方平的《月夜》卻獨辟蹊徑,寫春天不從桃紅柳綠這最具春天景象的事物著手,反借夜幕將其掩蓋起來。
劉方平寫月亮也是不細描其光影,不嘆其圓缺,而是留白式地勾勒出春夜靜穆,月光半照的深邃意境。
因蟲聲透過窗紗傳來,感覺已到春暖時節(jié),描繪了一種優(yōu)美寧靜而富有生機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變化,一切都是那么和諧、自然。
山水田園詩作為唐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不乏名家名作。而秉承有陶詩風韻者,卻實屬寥寥。
劉方平的《月夜》深得陶體真趣,意蘊無窮,不僅是詠春詩中的精品,更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朱熹(1130年——1200年)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
《春日》是朱熹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從字面意思看來,是詩人春天郊游時所寫的觀感。泗水河畔,春風送暖,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目不暇接。
然而仔細品味,這并不是一首游春詩,而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哲理詩。
泗水,又名淇水,發(fā)源于山東省蒙山南麓,經(jīng)泗水縣、曲阜市及兗州市詞條注入南陽湖。歷史上“至圣”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講誦,傳道授業(yè)。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山鼻祖,泗水則被公認為是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泗水自然成了他神游儒家圣地的尋夢園。
朱熹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他所處的時代,是南宋與金朝南北分治的特殊時期,朱熹無從渡淮而至魯境,所以,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北上到達泗水之地。
由此可見,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追求圣人之道,“東風”則是暗喻教化,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春日》旨在說理,但是詩中卻不露一丁點說教的痕跡,也只有朱夫子這樣的大學問家才能這樣的“得心應(yīng)手”,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高鼎(1828年——1880年),清代后期詩人。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人。
高鼎主要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當時清王朝面臨內(nèi)憂外患,風雨飄搖,民不聊生。
高鼎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秀才詩人,做過私塾先生,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感人事跡,也沒有多少憤世嫉俗的時代作品。
《村居》是高鼎中年以后歸隱于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江南早春二月的鄉(xiāng)村風光和學齡兒童放學后放風箏的喜悅場面。
《村居》中這種世外桃源般安靜祥和的氛圍,顯然與當時風云變幻、滿目瘡痍的時局格格不入。
但不可否認,該詩文字朗朗上口,風格清新淳樸,意境深遠綿長,富有濃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實算描寫春天景色的上乘之作。
春天,是詩人永恒的主題。
與春天有關(guān)的古詩詞,不計其數(shù),美不勝收。
在古詩詞里,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春天是熱熱鬧鬧的百花展示,是大自然的盛裝舞會。
在古詩詞里尋找春天,遇見風寒雨暖,聽見鶯歌燕舞,看見柳暗花明。古詩詞里的春天,不知是多少現(xiàn)代人向往的生活。
但愿春長久,千里共唐詩,萬年共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