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伙伴們,所謂開卷有益,良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古人詩詞歌賦何其何多,小編今天精心準備了一份,適合小學生的書單給大家,廢話就不多跟大家啰嗦啦,那還不趕緊往下!
給大家介紹「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三衢道中》《示兒》《春日》
第一篇:《三衢道中》作者:「宋」曾幾
全文: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意思理解:(此次衢州之行,)盡管是原本應(yīng)陰雨連綿的黃梅天,沒想到卻碰上了連續(xù)晴朗的好天氣。先在溪流中泛舟,水道盡頭再上岸沿著山路前行。山道兩旁綠樹成蔭,跟來的時候沒有什么兩樣但增加了一陣陣黃鵬鳥的婉轉(zhuǎn)啼鳴。
精彩賞析:讀題目“三衢道中”,我們就知道詩的內(nèi)容無非是記敘一些旅途風光了。如果作者只是流水賬般地羅列一些司空見慣的景物,那平平淡淡的28個字有什么寫作的價值呢?又怎能引起讀者品味的興趣呢?但細細咀嚼,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以“新鮮、獨特”作為選材視角,繪就的是一幅全新感受的行程圖,讀來別有滋味!
一新,是寫氣候的與眾不同。首句“梅子黃時”,告訴我們時間:春末夏初。按常理,這時剛好是江南雨季,柳宗元就曾以”“梅雨”為題,寫過“梅實迎時雨”的名句。偏偏今年反常,大太陽陪件詩人一路暖意,難怪他心情特佳,要高歌“日日晴”的驚嘆了!
二新,是寫旅行方式的多樣變換.詩的第二句告訴我們:詩人先乘船,不在滔酒大江,不在蕩蕩平湖。而在那淙淙溪水中輕舟漂流,多么愜意!忽然,溪流已盡,那就改為徒步登山吧!怕累嗎?不,瞧詩中一個“卻”字,道出了他對全新體驗的由衷喜悅!
三新,是寫途中景物的更添豐富。讀第三旬,我們恍然大悟:從“來時路”三個字看出,詩人日前曾途經(jīng)此處,但“不減”兩字袒露了他對山間林蔭的無限熱愛,所以重踏故道,毫不倦怠。至于讀了第四句,我們更感受到了他耳聞黃鸝歌唱時的分外欣喜——“添得”,說明來時未聞而此次卻有新收獲!
一段貌似重復的“回頭路”,卻因那么多新鮮感受而興奮不已,難怪平常題材能寫出這么不平常的佳作了。獨具慧眼的選材視角,煉就了字字珠璣!
詩人認識:曾幾(1084——166),字吉甫、志甫,贛州(現(xiàn)在的江西贛州)人。北宋時期曾任校書郎,南宋時期歷任江西、浙西提刑。他力主抗金,被主和的秦檜排斥。他的詩作風格清淡,語言流爽,形象生動。著名詩人陸游曾跟他學過寫詩。
第二篇:《示兒》作者:「宋」陸游
全文: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意思理解:本來就知道,人一死,什么本掛都沒有了。只是我很為沒有見到全國的統(tǒng)一而傷心呀!等到我們南宋軍隊打敗金人、收復北方被占領(lǐng)土的那一天,孩子們哪,你們祭祖宗時可別忘了把這好消息告訴我啊!
精彩賞析:詩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令人肅然起敬!
詩作是遺囑,寫的是家常話,是永別前的叮嚀,所以,起句十分平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第二句一個“但”字,把內(nèi)容的基調(diào)立即升華到了情系國家的高度。一位85歲的抗金老將,至死遺憾的是沒有看到國家的統(tǒng)一,至死期望的是朝廷的軍隊能有收復國土的一天,這種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至死不渝的情操,確實感人至深。最后一句,道出了詩人九泉之下仍不瞑目的牽掛,看似交代家庭祭祀瑣事,實為情感的進一多步深化,而且從中透露出對這一天必定到來的信心,令人為他悲壯的言辭和情感激動不已!
詩人認識: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現(xiàn)在的浙江紹興)人,宋代著名詩詞作家,著名抗金將領(lǐng)。他曾被宋孝宗賜為進士,但后因支持抗金,被投降派打擊而免職。46歲去四川,任范成大等抗金將領(lǐng)的幕府,后做過幾任地方官,直至66歲時被罷免,在山陰故居過了20年。他的詩詞充滿愛國情操,留有《劍南詩稿》85卷之多。
第三篇:《春日》作者:「宋」朱熹
全文: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意思理解:在那陽光燦爛的大好晴天,到泗水邊去尋找優(yōu)美的風景。啊,那無邊無際的美麗風光,好像是一下子披上了新裝。很容易就認識到:這就是春天的樣子了,因為畢竟只有春天才會這樣百花絢麗,五彩繽紛。
精彩賞析:詩歌以敘事開頭。時間:風和日麗的一天;地點:泗水河邊;事情: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春游。接下來,就是抒情了,用詞極精當,反映了面對春光的無限激情。寫春光的亮麗,用“新”概括;寫春景的寬廣,用“無邊"形容;寫春意給人帶來的驚喜,用“一時”來襯托。于是,作者用議論把詩歌的主題推向了更高的一層:為什么人們能很自然地感悟到這是春天來了呢?道理只有一條,那就是百花盛開了。后人常把這首詩最后兩句所蘊涵的道理引申為生活的普遍真理:新生事物欣欣向榮,那么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大好形勢就來到了!
詩人認識:朱嘉(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晚年自稱晦翁、遁翁、云谷老人、滄州病叟,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現(xiàn)在的江西婺源),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現(xiàn)存詩作12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