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話桑梓情(62)
六、喪葬禮儀
喪葬是祁縣人發(fā)送死亡者,特別是年老去世人所舉辦的一種治喪活動。治喪活動的許多程序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據(jù)《禮記.檀弓上》記載,“喪三日而殯”。這上所說是,當時人死了要舉辦三天的治喪活動才入木安葬。不論死者家貧家富,都要為死者操辦喪葬后事。喪葬既復雜又很講究,其操辦程序歸納起來以下十幾個。
2、報喪,也叫“散孝”,死者咽氣后,其家屬請人拉孝(白布)并向本家親友散孝報喪,其死者“主兒”家則必須委托一長者帶上死者的孝子,身著孝服手提哭杖(用白紙條纏的柳棍),登門通報。報喪要說明燒紙、出殯的日期。切記報喪時,要按禮送孝,不可多也不可少,更不要遺留下親友,以免受親友的責罵,怪罪。最明顯的形式是門上糊白紙,如死者是這一戶中最尊長者,且已過古稀之年,則用白紙把街門滿糊,若不足六十歲,其夫婦另一方健在,只能糊半邊街門,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輩,雙親尚在,則只在門額上垂貼一張白紙。
3、成服,即死者家人親友按輩份穿白戴孝,有多種不同規(guī)格。斬衰,喪服之最重者。子與未婚女為父母服喪,承重孫為祖父母服喪以及妻為夫服喪,均須滿三年。即穿不緝邊之粗麻布制孝服,實際只穿百日,后改其它白布孝服。齊衰,孫為祖父母服孝一年,為曾祖父服孝五個月,仍用粗麻布,唯緝邊。大功,為伯叔父母服九個月,用熟麻布制。小功,可用較細布制,為從祖父母、堂叔伯父母、未嫁祖姑、堂奶、外祖父母、母舅等服五個月。細麻布的質地更細,用于為岳父母、表兄、族伯父母等服三個月。民國十年后,孝布質地已無嚴格要求,唯在粗細之間略有不同,服期除孝子外也并不認真滿期,大率以百日為界,或只在冥祭時節(jié)穿。民國以后愈趨簡便,20世紀90年代起村中治喪穿孝之風復興,大抵限于殯期和發(fā)喪當日,過后則改戴黑紗。
4、裝裹,也叫小殮,就是給死人穿戴。趁死人剛咽氣還未僵硬之際,先把死者渾身上下洗洗,再給穿預備好的衣服三件、五件或七件,穿單不穿雙,檔次按窮富而論普通人家也要湊夠七件,褲衩、背心、秋衣秋褲、外罩棉衣、短大衣(或袍子)穿時要把七件套在一起,從腳拖住領子往上拽,這樣省事,一次就行,最忌給死者穿皮毛制品,如毛衣、皮襖,恐來世轉畜牲,也不穿蘭、綠色,怕爛爛縷縷,怕來世轉成毛驢。穿古銅色、紫顏色、棗紅色的衣服。穿著好后系上帶子,將死者停放門扇上,要頭朝煙囪,腳向門,頭前點長明燈,炕沿下燒錫箔“紙元寶”(俗稱紙錁錁),隨之舉家大放悲聲,把錁錁燒下的灰,包成一包藏于死者懷中。據(jù)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準備陰間賄賂打通關節(jié)。即日起女眷不戴首飾,不施脂粉,男不再理發(fā),并“擗踴,徒跣”以示悲痛。家人趕蒸“下氣饅頭”,而后找一寡婦老太太,用面在街門口水渠渠上燒成薄餅,俗稱“咬牙餅子”,其數(shù)量比死者年齡多兩個,謂之天加一,地加一,如遇閏年還需再加一個?,F(xiàn)在不燒餅子了就用圓餅干代替。反正把它統(tǒng)統(tǒng)串在一條繩子上,放在死者左手,右手再準備一把桃枝、麻兒制作的鞭子,這叫打狗鞭。據(jù)說去陰曹地府有惡狗當?shù)溃扔蔑烉D之,再以鞭撻之,它就乖乖地讓過去了。衣服和鞋要女兒購置或做的,為死者穿衣不能將眼淚灑在尸體上,要給死者的頭發(fā)梳理整潔,以求后代財源滾滾。
5、哭喪,人死后,其子女家屬圍在死者身旁嚎哭,兒子們各拿一根哭杖棍,邊哭邊訴說死者含辛茹苦的主要經(jīng)歷及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以表達哀痛之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