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與杜甫并峙的唐代詩壇雙子星座之一。“安史之亂”中,李白受永王 之累,長流夜郎,半道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一般認(rèn)為,他在寶應(yīng)元年(762年)貧病交加,來到安徽當(dāng)涂,投靠當(dāng)?shù)乜h令、被他稱做從叔(或族叔)的李陽冰。是年十一月,詩人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行年六十有二。巨星的殞落,自然會引人注目。千百年來,學(xué)者們對此眾說紛紜,大力渲染,將有關(guān)李白之死的問題予以了復(fù)雜化、神秘化。
李白究竟死于哪一年?
大圖模式 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第二,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作《為宋中丞自薦表》,上有“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之句。據(jù)此,可推算出李白生于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卒于寶應(yīng)元年(762年)。
大圖模式 大圖模式 其一,所謂李華墓志一開始便說:“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華卒于大歷元年(766年);而“唐高士李白之墓”
大圖模式 大圖模式 其三,劉全白于貞元六年(790年)到龍山憑吊李白,有感于“荒墳將毀”,“盛才冥寞”而“表墓式墳,乃題貞石”。由劉氏所作《唐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碣記》可知,原龍山舊墓無碑。這就是說,所謂李華墓志,亦乃“子虛烏有”。
大圖模式 大圖模式 大圖模式 大圖模式 所謂“青山北址”,乃指“龍山東麓”的舊墓,并非后來遷葬“青山之陽”“廣德二年”說只能作為討論的起點。
大圖模式 63歲。
大圖模式 李白死于何處?
李白逝世于何地?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統(tǒng)一:一般認(rèn)為李白逝世于今安徽省當(dāng)涂縣。從李白詩中可知,他是上元二年(761年)秋冬間從金陵到當(dāng)涂去依靠“從叔”、縣令李陽冰的。詩人在當(dāng)涂前后有一年光景,這期間雖也曾有過放歌“龍山飲”之歡愉,但總的來看處境并不好,加之疾病纏身,最終死在當(dāng)涂。但是,李白死在當(dāng)涂的什么地方?人們對此的看法卻不盡一致。
大圖模式 晚歲,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盤桓利居,竟卒于此。
李白在當(dāng)涂的“青山舊宅”的具體位置在哪里?清《一統(tǒng)志·太平府》講:“青山在當(dāng)涂縣東南三十里”。李白既然有宅在青山,自然卒于舊宅之中。
大圖模式 二說死在當(dāng)涂縣城。王琦《李太白年譜》于“寶應(yīng)元年壬寅”下寫道:時李陽冰為當(dāng)涂令,太白往依之,十一月,疾卒。
據(jù)此,李白晚年到當(dāng)涂,依靠在那里當(dāng)縣令的“從叔”李陽冰,這應(yīng)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有的學(xué)者就認(rèn)為,李白逝世地當(dāng)在李陽冰的住所。
此外,還有說死在宣城的?!杜f唐書·李白傳》云:“竟以飲酒過度,死于宣城?!睋?jù)范傳正碑記,李白故墓在龍山東麓。《元和郡縣志》載:“龍山在(當(dāng)涂)縣東南十二里”李白晚年是住在龍山,病在龍山,死在龍山(家中),殯在龍山的。
大圖模式 李白墳在哪里?
李白故去之后,憑吊作品不可勝數(shù)。其中白居易《李白墓》詩曰: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
李華《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墓志》云: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
大圖模式 白晚好黃老,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元和末,宣歙觀察使范傳正祭其冢,禁樵采。訪后裔,惟二孫女……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頃葬東麓,非本意?!眰髡秊楦脑幔⒍?。
大圖模式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述范傳正委托當(dāng)涂縣令諸葛縱遷李白墓于青山之陽的情況:
按圖得公之墳?zāi)?,在?dāng)涂屬邑,因令禁樵采,備灑掃,訪公之子孫,欲申慰薦。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遺言宅兆,頃屬多故,殯于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墳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將遂其請。因當(dāng)涂令諸葛縱會計在州,得諭其事……便道還縣,躬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于此。遂公之志也。西去舊墳六里,南抵驛路三百步,北綺謝公山,即青山也。
上述史載告訴我們:當(dāng)涂青山乃是遷葬墓,李白此前曾葬于龍山。范傳正,字西老,南陽人,其父范倫與李白友善。他為李白遷墳改葬乃情理中事,其所記述是迄今所見李白喪葬情況的最早資料,因此而為《新唐書》李白本傳所本,應(yīng)屬可信。
大圖模式 那么,白居易所云“采石江邊李白墳”又當(dāng)作何解釋呢?
趙令疇《侯鯖錄》說:
李白墳在太平州采石鎮(zhèn)民家萊圃中,游人亦多留詩,然州之南有青山,乃有正墳?;蛟唬禾灼缴鷲壑x家青山,葬其處,采石特空墳耳。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亦云:
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間有墓,世傳為李白葬所,累甓圍之,其墳略可高三尺許,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繪白像,布袍裹軟腳幞頭,不知其傳真否也?
由此可見,采石磯自唐以來的確是有李白墳塋。
那么,采石李白墳的性質(zhì)究竟如何?
大圖模式 第一,白居易詩表明《唐摭言》所記李白“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傳說在唐代業(yè)已開始流傳。第二,采石江邊的李白墳很可能是一個與龍山真墳同時或稍后建立的衣冠墓,以紀(jì)念經(jīng)常泛舟于采石江上的李白。
大圖模式 翻然卻怪宣城守,是甚移將李白墳”句,認(rèn)為這是講宣城(唐代當(dāng)涂縣屬宣州、宣城郡)守曾將李白墳從采石遷出。李先生由此又反推出:李白溺死之后最初藁葬于采石。后來因為采石駐軍之需或江水浸淫,“而龍山又有李白舊居,其子伯禽尚居于此”,故由宣城守將李白棺從采石遷往龍山東麓。但這“仍不合于李白及其后人的本意”,所以后來才又由范傳正委托諸葛縱由龍山再遷至青山之陽。這樣,采石便留下一座空墳。到明成化(1465年—l487年)以后,人們才漸稱其為“衣冠墓”,以別于青山李白墓。
大圖模式 我們認(rèn)為,李子龍先生的說法有道理,不然難以解釋今天在采石江邊的李白衣冠冢的來歷,也不能講清白居易當(dāng)年何以會憑吊采石江邊的那座李白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