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文學史上,杜牧的歷史評價是非常高的。他和李商隱一起被并稱為小李杜,延續(xù)了唐詩最后的輝煌。
不過就像歷史上很多身有絕世才華卻得不到重用的詩人一樣,杜牧的一生也是歷經坎坷。年少時精力充沛,而且有報國的志向,卻得不到進入仕途的機會。所以他把這份年少輕狂,全部放在了醉生夢死之中。
尤其是在江南之地的揚州,更是滿足了他對生活所有紙醉金迷的想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一首唐詩就是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題目是贈給朋友的一首古詩,但內容所表現(xiàn)的,是對之前紙醉金迷生活的無限回憶。
寫這首唐詩的時候,杜牧已經離開了揚州,告別了那一段醉生夢死的生活而回到了長安。或許他早已經在那種生活中變得麻木。又或許他對于晚唐黑暗的社會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此時的他那一顆心不再積極向上,而是變得更加消沉,想起年少輕狂的這一段日子,卻也有更多的懷念。
詩歌的一開始就把我們帶入到那個思念的場景之中。“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長安和揚州城相隔千里之遙,山水阻隔。青山隱隱起伏,江水源遠流長,它們構成了最美麗的風景,卻也把詩人和之前的生活卻也把兩個城市完全阻隔。
但此時的杜牧也知道。長安城現(xiàn)在是“秋盡”,天地間一片蕭瑟,不過印象中的江南今天依然是“草未凋”。距離太遠,連氣候都發(fā)生了變化。北方的長安城秋天已經到來,而位于江南之地的揚州,現(xiàn)在依然是草木蔥蔥。
單純的景色還不足以表現(xiàn)詩人對那里生活的懷念,更重要的是之前生活的點滴?!岸臉蛎髟乱?,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是揚州城內重要的景點,“明月夜”之下最為動人。“教吹簫”是他們之前曾經紙醉金迷生活的象征,于今天詩人所經歷的乏味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所以詩人對揚州城內的懷念也就非常清楚。那里有溫暖的氣候;那里有美麗的景色;那里有最為明媚的月光;那里還有讓人心神搖曳的“玉人”。
回到長安,卻想念年少輕狂的醉生夢死,也反映出了此時杜牧對于未來的心如死灰。人在世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建功立業(yè)的快樂找不回來,還不如當年在那里醉生夢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