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飄零 唐朝大歷四年(769)的早春,一葉孤舟從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駛?cè)胂娼?br>
這條湖南最大的河流,默默地接納了風(fēng)燭殘年的詩人杜甫,見證了他生命的最后歲月。
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六年多了,但是國家并沒有好起來。外有吐蕃連年入侵,內(nèi)有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不息,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大唐帝國的崩潰已無可救藥。
詩人是從兵戈遍地的四川流落而來的,為的是到相對穩(wěn)定的湖湘一帶尋找落腳的地方。自永泰元年 (765) 五月攜家離開成都草堂,沿長江東下,一路走走停停,期間曾因病留居云安半年,在夔州定居兩年,在江陵耽擱數(shù)月,直到大歷三年(768)歲末到達(dá)岳州(今岳陽),一共用了三年半的時間。
八百里洞庭是波瀾壯闊的,然而58歲的杜甫心情一如肅殺的寒冬,一點也舒展不起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京師是越來越遠(yuǎn)了,軍閥們還在那里殺伐不斷,親戚朋友的消息久已斷絕,回歸之路遙遙無期,不禁北望中原,涕淚長流。
湘江用澄碧的水,明澈的天,以及兩岸的青山和野花來歡迎詩人。此時的杜甫,似乎被早春的氣息所感染,孤苦冷清的心漸漸有了一些暖意。新年伊始,但愿能帶來轉(zhuǎn)機。衡州刺史韋之晉是青年時期的好朋友,在那里應(yīng)該可以找到生活的依靠。也許還可就此機會,為唐朝中興做一些事情。
在潭州(今長沙),正是三月清明。杜甫懷著一半憂愁一半憧憬,憑吊了定王臺、賈傅井等古跡,游覽了岳麓山道林寺,寫下《清明》及《游道林寺》各二首,然后繼續(xù)溯湘流而上。
“帆隨湘轉(zhuǎn),望衡九面”。從岳麓山開始,就進(jìn)入了八百里衡山的懷抱。南行的小舟,載著老病瘦弱的詩人,隨湘江曲折纏繞,從不同的角度瞻仰著衡山的姿容。這是慕名已久的南岳啊,那樣的巍然,那樣的秀麗,那樣的古意盎然,使顛沛流離的心得以安寧。杜甫詩興勃發(fā),寫下了那首蕩氣回腸的《望岳》詩。
這一年的夏天,杜甫到達(dá)了此行的目的地衡州。但大失所望的是,要投奔的韋之晉,剛剛離開衡州,赴任潭州刺史。體弱、勞累和失望,使老邁的詩人病倒了。好在有衡州判官郭受的尊重和照顧,使他能安心在衡養(yǎng)息一段時間。
身體稍好,杜甫即順湘江而下,再赴潭州,與好友韋之晉會合。在潭州府衙,這對闊別幾十年的老友終于重逢。促膝長談之后,韋之晉還特意到江邊登船回訪。
失望似乎總是緊隨著希望。韋之晉和杜甫見面不久,卻暴病而歿。這個打擊太大了,要知道此行的希望,都是寄托在韋之晉身上。哪知歷盡千辛萬苦,換來的卻是陰陽兩隔!他揮淚寫下《哭韋大夫之晉》,以寄托無盡的哀傷。
大歷五年(770)四月八日夜,潭州發(fā)生了一起驚天血案。湖南兵馬使臧王介以缺糧為借口,發(fā)動兵變,殺死清正廉潔的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團練觀察使崔。城內(nèi)火光沖天,干戈動地?!熬沽鲙は卵?,大降湖南殃。烈火發(fā)中夜,高煙火焦上蒼。至今分粟帛,殺氣吹沅湘?!?《入衡州》)杜甫因為轉(zhuǎn)移船上,才幸免于難。
仍然是默默的湘江,再次把杜甫送到了衡州。此時的衡州刺史是陽濟,雖然客氣地款待了杜甫,但對發(fā)兵討伐臧王介和啟用蘇渙的建議,并不采納。“五十頭白翁,南北逃世難。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萬里內(nèi),莫見容身畔。妻孥復(fù)隨我,回首共悲嘆。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薄短与y》一詩,表達(dá)了杜甫二入衡州時灰頹的心情。
杜甫很快離開衡州,改溯耒水,去投奔代理郴州刺史的舅父崔偉。這是走投無路時的最后希望。但是,行程不到一半,遇上耒河漲水。平日溫順的河流,此時濁浪滔滔,一派汪洋。杜甫的船寸步難行,被迫停于方田驛,竟至斷食五日。耒陽縣令聶某,在杜甫途經(jīng)縣城時是見過面的,此時聞訊,忙派人送去牛肉和白酒,并寫信一封表示問候。在危難之際得此幫助,杜甫感激莫名,當(dāng)即賦詩一首,題為《聶耒陽以仆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里,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于方田》。標(biāo)題之長,可見詩人心情之激動,感激之涕零。為了那份牛肉白酒,以至如此,真是令人唏噓。耒陽的聶縣令,不知官做得如何,但由于對詩人的關(guān)照,得以留名后世,讓我們對他心生好感。
有人認(rèn)為,杜甫因暴食牛肉,在耒水船上飽漲而死。至今耒陽有杜甫墓。似乎能把詩人之魂留在耒水,留在衡陽,是當(dāng)?shù)刂?,后輩之福。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杜甫仍然回到了湘江。
此時的杜甫,不再有南行的決心。阻水不是主要的,因為洪水總會退去。促使詩人北返的決定因素,是一日不如一日的身體。他預(yù)感人生大幕將落,唯一的念頭是落葉歸根。盡管故鄉(xiāng)千里萬里,盡管那里戰(zhàn)亂不止,也是別無選擇。就像當(dāng)初從長安輾轉(zhuǎn)成都,又由成都飄蕩湖南,都一樣的義無返顧。
也許他心里還惦記著朝廷,盡管皇帝們沒有一個記得起他。最高統(tǒng)治者需要的,是能保一時安定的武將,或能穩(wěn)定局勢的文臣,即使需要一些文人,也是歌功頌德、評功擺好就行了,至于描寫不堪的現(xiàn)實、反映人民的苦難,那是令人煩心的。杜甫不知道,這樣的亂世,還要持續(xù)一百五十多年,直到北宋王朝的一統(tǒng)天下。
也許他偶爾會想起二十五歲以前的悠閑生活,“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十年困居長安的日子,“朝叩富兒門,暮隨胡馬塵”;短暫的下級官員生涯,安史之亂的死里逃生,蜀道上的艱難險阻,成都相對平靜的時光。
也許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的宰相房王琯,同氣相求的李白,“故人分祿米”的彭州刺史高適,“君來雪山重,君去雪山輕”的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武。這些故舊的關(guān)照,恰如寒冬的縷縷陽光。他們多年前已陸續(xù)故去,現(xiàn)在該是在另一個世界重敘舊誼的時候了。
北上途中,他寫了《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等詩作,算是對親友和這個世界的訣別。他大約于大歷五年(770)冬死于潭州往岳州的船上。
杜甫的身后是凄涼的。他的大兒子崇文先已去世,二兒子崇武,流落湖湘,只能將父親的遺骨旅殯于岳陽,自己也客死他鄉(xiāng)。直到四十三年之后,崇武之子,同樣窮愁潦倒的杜嗣業(yè),靠乞討才將爺爺?shù)倪z骸送回故鄉(xiāng)河南鞏縣。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