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明代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明成祖即位后,即令解縉等人修書,首成于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xiàn)集成》:明成祖過目不甚滿意。于次年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啟用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于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jìn)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并命名為《永樂大典》,后又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永樂大典》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是一部規(guī)??涨暗闹袊陌倏迫珪降奈墨I(xiàn)集。
《永樂大典》修成后,未能付之刊印,僅抄錄一部,藏于皇宮。嘉靖末年抄寫成副本,而正本卻就此失蹤。副本《永樂大典》在清代收藏不善,陸續(xù)遺失。近代更是被八國聯(lián)軍焚毀、劫掠?,F(xiàn)在嘉靖副本《永樂大典》在全球范圍僅存400余冊,其中223冊存藏國內(nèi),國家圖書館館藏221冊。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種典籍,除了著名的經(jīng)史子集,還有哲學(xué)、文學(xué)、歷史、地理、宗教、醫(y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此外,《永樂大典》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jīng)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jīng)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保存了許多寶貴的文獻(xiàn)的原貌,所以人們稱其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xué),有點(diǎn)類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dāng)時依據(jù)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guān)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否內(nèi)容。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有許多精致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制圖形,形態(tài)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xué)者視為罕見的珍品。
—— END ——
歡迎關(guān)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一起升級知識系統(tǒng)~歡迎大家交流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diǎn)贊、轉(zhuǎn)發(fā)、收藏一下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