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全詩】
登鸛雀樓(1)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2),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3),更上一層樓(4)。
【注釋】
(1)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舊址在山西永濟(jì)縣,樓高三層。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所以有此名。(2)白日:太陽。依:依傍。盡:這里指太陽落山看不見了。(3)欲:想、要。窮:盡。千里:很遠(yuǎn)。這句說,想讓眼睛看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4)更:再。
(1)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舊址在山西永濟(jì)縣,樓高三層。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所以有此名。(2)白日:太陽。依:依傍。盡:這里指太陽落山看不見了。(3)欲:想、要。窮:盡。千里:很遠(yuǎn)。這句說,想讓眼睛看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4)更:再。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一二句寫樓頭所見的壯闊圖景,氣象恢宏,有尺幅萬里之勢,而此樓之高迥,已見于言外。首句寫西望,以“依山”作“盡”的狀語,表現(xiàn)出隨時間推移的動景,時空疊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義,也有“依戀”義。遙望白日依傍綿延起伏的群山西行,似乎依依不舍,不愿沉沒,而終于半沉、“盡”沉,這就賦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詩人留戀美好光景的襟懷,也曲曲傳出。次句寫東望,以“入海”作“流”的狀語,表明黃河此刻未“入海”,但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這就賦予黃河以崇高理想,從而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宏偉抱負(fù)??窗桑和硐加痴眨用嫔巷w濺起萬點金光,這條黃色巨龍,咆哮著奔向遙遠(yuǎn)的大海,詩人的目光,也被帶到遙遠(yuǎn)的地方。當(dāng)然,大海還是望不見的,而詩人的心,卻早已飛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見海,那該有多好!于是水到渠成,轉(zhuǎn)出三四兩句。
題目是登鸛雀樓,自應(yīng)先敘登樓,如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之類。然而這是五絕,只二十字,必須字字揮發(fā)出最大效應(yīng),因而一開頭便寫樓頭所見。所見之景已極闊大,但詩人猶不自滿,因“欲窮千里目”而“更上一層樓”,登樓之意亦順便點出。構(gòu)思何等精巧!此樓共三層,從結(jié)句看出,首聯(lián)乃一二層所見景象。特留最高層繼續(xù)攀登,讀者的精神境界亦隨之繼續(xù)飛躍。至于“更上一層樓”之后視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寫,也無須再寫,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
后兩句既切鸛雀樓實境,又出于詩人的真實情感,興象玲瓏,非抽象說理,卻蘊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遠(yuǎn);為了眼界更寬,所見更遠(yuǎn),就得層層攀登,向最高處邁進(jìn)。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四句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闭f它“骨高”,當(dāng)然不錯。但四句皆對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兩組對句各有特點。首聯(lián)屬正名對,以嚴(yán)整的對仗展現(xiàn)雄闊的景象,形式與內(nèi)容高度諧合。然而次聯(lián)如果仍用工對,便無流轉(zhuǎn)之勢,必流于板滯。作者改用流水對,“欲窮”,“更上”回環(huán)呼應(yīng),一氣旋轉(zhuǎn),余味無窮。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極關(guān)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fēng)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全唐詩》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