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造句
一、律絕的對仗
一般來說,律絕可以對仗,也可不對仗。但在古典作品中律絕使用對仗的也是較多的。
所謂對仗,就是一聯(lián)詩中的上句和下句文字相等、詞性相同、意義相關(guān)的句式。有兩層意義:一是聲對,二是意對。
1、聲對,就是聲音的對立。具體地講,就是指平仄聲中的平仄對立,即平對仄,仄對平。
聲對的范圍包括自對和相對。在本句內(nèi)各相鄰兩韻步之間的對立叫自對,在對句間相應(yīng)兩韻步的對立叫相對。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自對:第一句第一韻步第二字“仄”,第二韻步第二字“平”,“仄”與“平”對立。第二句第一韻步第二字“平”,第二韻步第二字“仄”,“平”與“仄”對立。
相對:第一句第一韻步第二字“仄”,第二句第一韻步第二字“平”,“仄”與“平”對立。第一句第二韻步第二字“平”,第二句第二韻步第二字“仄”,“平”與“仄”對立。
2、意對,就是運用相等的文字、相同的詞性,來表達相關(guān)意義的句式。其方法有以下幾種:
(1)工對
所謂工對,就是兩句在詞性、詞類、句型等方面都整齊相對,甚至同一詞類中的小類,也整齊相對。如: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詩中的這兩句就是使用的工對?!俺唷睂Α扒唷?,是顏色對顏色;“日”對“天”,是天文對天文;“石林”對“江?!?,是地理對地理;“氣”對“流”,是天文對地理。
(2)鄰對,是指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如: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
詩中的“草”與“頭”,“水”與“花”,“地”與“人”都是相鄰而類不同的。
鄰對,大約可分為二十類。 第一,時令與天文;第二,天文與地理;第三,地理與官室;第四,宮室與器物;第五,器物與衣飾;第六,器物與文具;第七,衣飾與飲食;第八,文具與文學;第九,草木花果與鳥獸蟲魚;第十,形體與人事;第十一,人倫與代名;第十二,疑問代詞與“自”、“相”等字和副詞;第十三,方位與數(shù)目;第十四,數(shù)目與顏色;第十五,人名與地名;第十六,同義與反義;第十七,同義與連綿;第十八,反義與連綿;第十九,副詞與連詞、介詞;第二十,連詞與助詞。
(3)寬對,是與工對相對的,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gòu)成對仗。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這首詩頷聯(lián)中的“冷眼”對“熱風”、“向洋”對“吹雨”,都不是工對,也不是鄰對。“看”對“灑”,是動詞對動詞,“世界”對“江天”,是名詞對名詞,所以這一聯(lián)就是寬對。
(4)流水對,是出句與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jié)構(gòu)上不是對立的,而是上下相承的有一定秩序不能脫離或顛倒的語言結(jié)構(gòu)。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它們有前后相承接的關(guān)系,是從四川的巴峽到達巫峽,然后才能再從襄陽到達洛陽,這個先后的次序是不能倒置的。而在語句的關(guān)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兩者構(gòu)成一個順承復(fù)句,詞語上又構(gòu)成對仗,就是“流水對”。
在對仗中,以上四種使用的最為廣泛。其他的還有借對、反對、錯綜對、扇面對、疊字對等均不常用。
3、對仗的方式,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情況:
?。?/span>1)首二句對仗,即所謂“對起”。
絕句首句不入韻時,前兩句平仄完全相對,適合對仗。由于五絕以首句不入韻最為常見,七絕以首句入韻最為常見,所以五絕首二句對仗的較常見,而七絕首二句對仗的則較少見。用這種對起的方法寫景,在詩篇一開頭就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詩境,從而形成深遠、空闊的境界,起著籠罩全篇的藝術(shù)作用。如:
獨坐敬亭山
(唐代詩人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詩中的“眾鳥”對“孤云”;“高飛”對“獨去”;“盡”對“閑”。
八陣圖
(唐代詩人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詩中的“功蓋”對“名成”;“三分”對“八陣”;“國”對“圖”。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詩中的“山圍”對“潮打”;“故國”對“空城”;“周遭”對“寂寞”;“在”對“回”。
但偶有首句入韻而一、二句對仗的。不過句尾字都是平聲,那就不是嚴格意義的對仗了。如:
從軍行
(唐代詩人令狐楚)
胡風千里驚,漢月五更明。
縱有還家夢,猶聞出塞聲。
詩中的“驚”、“明”、“聲”押八庚部,為平起首句入韻式?!昂L”對“漢月”;“千里”對“五更”;“驚”對“明”?!绑@”與“明”同為平聲。
?。?/span>2)后二句對仗,即所謂“對結(jié)”。不論五絕、七絕,后二句對仗均少見,因為“對結(jié)”不容易結(jié),特別是并肩對(對仗出兩個意思不相貫通的句子),易給人以未終篇之感。所以末二句對仗的,多用流水對(一聯(lián)中的對仗兩句話,是一整句話分開來說的,意思如同流水般一氣穿下來。)如:
復(fù)愁十二首
(唐代詩人杜甫)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中的“欲窮千里目”和“更上一層樓”在意思是連貫的,一氣呵成。
(3)四句全對仗。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七絕更少。因為全篇既具嚴整對稱之美,又不失呆重或松散,實非易事。
對于律絕對仗,目前也有這樣的說法。這種說法是以律絕截律詩之半而確定的。所以,規(guī)定了律絕對仗的四種情況:(1)截取律詩首尾兩聯(lián),均不對仗;(2)截取律詩后半首,前兩句對仗;(3)截取律詩前半首,后兩句對仗;(4)截取律詩中二聯(lián),四句全對仗。
但不管采取哪種對仗方式,都要根據(jù)詩人的表達需要而定。在對仗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合掌”。所謂合掌,就是上下聯(lián)講的是同一個意思。在律絕的對仗句子里,僅僅有十個或十四個字,在字數(shù)不多的情況下,如果意思再重復(fù),就無法表達多少內(nèi)容了。如:
鳥語春光好,鶯歌柳色新。
這個上下兩句都說了一個意思。因為“鳥”是總概念,“鶯”是屬概念;而且“春光”已暗含了“柳色”,從意義上說是犯了“合掌”。
二、律絕的句法
律絕因為有字數(shù)、句數(shù)和平仄規(guī)則的制約,很容易使詩過于呆板。因此,句法上的多種變化不僅可以避免詩的呆板,而且還增加詩的活潑奔放的藝術(shù)效果。
1、省詞
省略主語或謂語、賓語是舊體詩中常見的句式。這樣可以使句子更加緊湊,容納更多的東西,引起更多的聯(lián)想。有時幾個名詞就能構(gòu)成一個句子。如“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句子中就根本沒有謂語,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jīng)完全表達出來了,而且形成了一種朦朧蒼茫,頗富情思和神韻的蒼涼意境。
2、調(diào)序
在舊體詩中,有時為了提高表現(xiàn)力,或者是適應(yīng)格律的要求,詩人們常把句子的正常語序顛倒敘述,這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 這種語序的對調(diào),在王維那里還不是特別常見,而發(fā)展到杜詩,就
很多了。一般而言,這種對調(diào)的句式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把你最想強調(diào)的東西放在最前面。如: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
(唐代詩人杜甫)
床上書連屋,階前樹拂云。
將軍不好武,稚子總能文。
醒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
絺衣掛蘿薜,涼月白紛紛。
詩中的“醒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钡恼UZ序應(yīng)該是“風入而酒醒,夜半猶聽詩”。詩人為了突出“醒酒”和“聽詩”,把這兩個詞提到了前面,起到了強調(diào)的效果。
3、變性
這里的變性指的是詞性活用。比如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往往產(chǎn)生很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如: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代詩人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詩中的“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春”字就是由名詞活用作了動詞,來與“過”字相對。春本來指的是春天,但是在這里卻有了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意思。
4、互文
唐代賈公彥《儀禮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句法關(guān)系,指在同一句或相鄰近的句中,兩個詞語互相補充,互相輝映,從而收到意義全面而行文簡潔的效果。如:
出塞
(唐代詩人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有兩層意思,前一層“秦時明月”省去了“漢”,后一層“漢時關(guān)”省去了“秦”。其實,這一句話中的“秦”與“漢”是互相補充的,意思是“明月”是秦漢時代一樣的“明月”,“關(guān)”是秦漢時代一樣的“關(guān)塞”。如果把“秦”、“漢”兩個字孤立地理解,那“月”似乎專屬秦代,“關(guān)”專屬漢代,就無法理解全詩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