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嘹亮蒼涼而又悠遠的笛聲,在我們的心頭縈繞的一千二百多年,只要涼州詞的誦讀聲響起,我們立即就會想起古絲綢之路上,那恍如昨日的青春暢想曲—《涼州詞》,真正的千古絕唱,它是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的代表,它以一座雄關(guān)和一座古城,把我們領(lǐng)入了一種寧靜蒼茫的神秘境地,在這種神秘的境地,一曲笛聲有天外隱約傳來,悠遠,迷人,一滴淚珠由臉頰悄然滑落。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黃河遠上白云間”,詩句首句即神采飛揚,氣象萬千,洶涌澎湃。源遠流長的黃河,由近及遠,滾滾滔滔流過大漠荒原,奔向白云飄渺的地方,這是何等廣漠壯闊的境界。詩人以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展現(xiàn)了邊塞地區(qū)壯闊荒涼的景色。
“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白云,青山萬仞,是這座塞外孤城的美學(xué)背景。遠川,高山,益見孤城,一片的險要孤單。背景的遼闊,更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
“羌笛何須怨楊柳”,不經(jīng)意間詩人已經(jīng)悄悄切入戍邊征夫的里瞅悲緒了,此時,羌笛一曲由天外傳來,響徹大漠孤城,響徹戈壁荒原......那笛聲分明是戍邊征夫最熟悉的《折楊柳》,悲壯,哀怨,悠遠,蒼涼。一曲《折楊柳》觸動著戍邊者的離愁別恨,所以詩人不說“聞?wù)哿?,而說“怨楊柳”,表達委婉深厚。
唐朝盛行折柳贈別,玉門關(guān)外春風(fēng)不度,楊柳晚青,離人想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可能,真比折柳贈別更難堪,而詩人卻以“何須怨”,給人寬解,委婉深沉耐人尋味,充滿濃濃的詩意,詩意濃郁中,一句絕唱油然而生“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何必總是吹奏那曲哀怨的《折楊柳》?何處又見楊柳青青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本來就是春風(fēng)吹不到的地方??!
王之渙的《涼州詞》由悲壯蒼涼,透出超越時空的豁達,豪邁,那是個人的胸襟,也是時代的產(chǎn)物,唐朝盛世王朝,滋潤了盛唐文化,為詩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曲笛聲寄托了中華民族一段不可復(fù)制的自信與美學(xué)精神。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fēng)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tǒng)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陵,今山西新絳縣人,曾經(jīng)漫游黃河南北,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性格豪放,名動一時。七絕《涼州詞》,五絕《登鸛雀樓》被傳頌千古,也是唐詩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