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的幾個角度作者:連曉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膾炙人口的古代詩歌,不少人能倒背如流,其中的名句“白云生處有人家”、“霜葉紅于二月花”兩句,千百年傳誦。古代詩歌的美讓我們嘆服,古代詩歌的魅力讓我們神往,但也有同學疑惑:我能感受到古代詩歌的美,但說不出,不知道怎樣鑒賞。本文想就古代詩歌欣賞的角度作一些討論,試圖為同學學習古代詩歌打開一條通道:
一是鑒賞詩眼。
所謂詩眼,是詩句中最能形象生動地表情達意的詞語,它獨一無二,不可取代,大多是動詞或形容詞。鑒賞詩眼,首先要讀懂全詩,充分把握詩意,從中摳出“詩眼”來,進行聯(lián)想、想象、比較,玩味咀嚼,悟出它的意蘊。如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兩句,其中的“寒”、“老”兩字,原本是形容詞,此處當動詞用。飄入空際的炊煙,使橘柚罩著寒意;寂冷的秋色,使梧桐變得衰老。這里的“寒”、“老”兩字給一片清輝明麗的自然風光籠罩了一層凄寂的情調(diào),傳達出了作者孤獨苦悶的心境。
二是鑒賞手法。
大凡優(yōu)秀的詩作,或用典,或喻譬,或烘托,或象征,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虛實相生,或情景交融,或鋪陳起興。欣賞手法,重點是明白詩人運用這一手法的作用,從而深入理解詩心、詩情和詩理;欣賞手法,關(guān)鍵是將手法所在詩句和前后詩句聯(lián)系起來,上下貫通,理解這一運用的妙處。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將昔日的繁盛風光與今日的的稀疏落寞作鮮明的對比。這又是一首典型的借物喻人詩:句句詠柳而全篇不著一個“柳”字;句句寫景,卻又句句是情;句句詠物,卻又句句寫人。詩中經(jīng)歷昔盛今衰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三是鑒賞名句。一首古詩能流傳至今,一般總有一兩句名句,有時人們不知某首詩,卻知道某名句,可見名句的影響之大。抓住名句進行欣賞,能具體感受語言的深厚表現(xiàn)力,能深刻體味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如前所示的杜牧《山行》中的名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首先是表層意蘊,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比江南三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其次是深層意蘊,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出了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他沒有像那些悲秋的落魄文人那樣,面對秋景,哀傷嘆息,而是表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其三是聯(lián)想意蘊,它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歷程,體味到一個人邁入晚境的深沉內(nèi)涵:青春少年,如春花開放,鮮潤可愛,誠然是美的,但由于未經(jīng)磨練,終究“少年色嫩不堅牢”,待到飽經(jīng)世事,會有逾越風霜的成熟之美。
除上所講,還有別的鑒賞角度,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入手,都離不開讀。在讀中讓我們的思緒深入到詩人的情思中去,往返于詩句的美妙音韻,留連于詩中的優(yōu)美意境,不知不覺,解讀意象,領(lǐng)悟意境,品味詩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