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寫詩(十三)
表現(xiàn)手法(1)敘述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要強調(diào)一點:我漫談寫詩,往往要列舉詞作例子,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詞為詩余,本是一家”,詞是從詩發(fā)展變化而來的,它們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比如,格律詩要求平仄聲交替,詞也是;律詩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仗,許多詞牌也要求有對仗。
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與寫散文差不多,主要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但是,在一首詩詞里,往往是以一種手法為主,輔以其它手法。
寫事往往采用敘述手法,所作之詩多稱為敘事詩。用格律詩敘事的,我所見不多,約略記得幾首。比如,第· 篇里引用的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是其中的一例,寫得饒有風趣,只是說長久在京為官,偶爾回一次家,孩子們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來自異鄉(xiāng)的老客,并無深意存焉。但張籍的《秋思》則非同一般,請看——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里
,平平敘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游子情懷。秋風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詩人見到的多是這秋風帶來的凄涼搖落之景,于是勾起異鄉(xiāng)游子的孤獨落寞情懷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的“見”字,給予讀者多么豐富的想象??! 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只能修一封家書了??蓪懸环饧視瑏肀磉_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態(tài):心里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tài)描寫,使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xiāng)情有所體會了。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jīng)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言猶未盡,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詩人沒有寫修書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nèi)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fā)出時的這個細節(jié),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再看一首用七律敘事的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 ,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個浪頭。 第二聯(lián)以轉(zhuǎn)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當自己“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慘霧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zhuǎn)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一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天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還鄉(xiāng)”。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lián)寫“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xiāng)。驚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戛然而止。這一聯(lián),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通,又是活潑流暢的流水對。“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diào),迅疾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xiàn)了想象的飛馳,用字高度精準!
這首詩,第一句敘事點題,其余各句,都是借敘事(三四兩聯(lián)是意想中的事)抒發(fā)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后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下面這首先五言后七言的古體敘事詩,頗值得玩味:
節(jié)婦吟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翻譯如下:
你明知道我有了丈夫,還偏要送我一對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的紅羅短衫上。
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里值班。
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但我侍奉丈夫發(fā)誓要生死共患難。
歸還你雙明珠我淚漣漣,遺憾沒有遇見你在我未嫁之前。
“節(jié)婦”拒絕第三者求愛的故事,被廣為傳頌。但是,它并不是一首普通的閨情詩,而是一首政治詩。詩的附題為“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zhèn)之一的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等頭銜,炙手可熱 這首詩,作者以生動、鮮活的筆調(diào)描寫了一位 。為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他采取恩威并用等各種手段勾結(jié)、拉攏一些文人和中央官吏,為他的藩鎮(zhèn)割據(jù)效力。而張籍當時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員外郎,頗有詩名,也成為李師道準備拉攏的對象之一。但是,張籍一貫主張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分裂,對李師道的所作所為極為憤慨,不想與之為伍;面對軍閥的拉攏,張籍不能不講究回絕的方式,只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以拒絕。
了解了這一特定背景,我們再來品讀《節(jié)婦吟》就會真正讀出它的妙處來。全詩記敘了一位少婦遇上了第三者向她伸來了甜蜜的橄欖枝,經(jīng)過反復的思想斗爭而拒絕了第三者的“美意”。詩人運用比興手法,這里的“君”,喻指藩鎮(zhèn)李師道,“妾”以及文題上的“節(jié)婦”無疑是指作者自己。張籍以一個有夫之婦的身份,表明自己感謝李師道的知遇之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朝的志向不能更改。“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只有灑淚還珠,遺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未確立之前,你怎么沒有注意到我呢?此句委婉之至,成為傳誦不絕的名句,表達了某種困難的處境和矛盾心情。
綜觀全詩,構思精巧,開合有度,伸曲自如,曲盡其妙,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詩歌的形式敘事,詩人多采用樂府詩、歌行體。比如白居易的“新樂府”“秦中吟”,杜甫的“三吏三別”,我們上中學時,讀過的《賣炭翁》、《石壕吏》,都是從那里面選來的。
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一首漢樂府詩《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一段寫羅敷的美貌。首先寫環(huán)境美和器物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后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后通過側(cè)面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象。本段寫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 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后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坐”,“因為、由于”的意思;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共載”的無恥要求,寫使君的語言行為是步步深入的。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壓倒對方。本段全部由羅敷的答話構成,回應使君的調(diào)戲。斥責、嘲諷使君愚蠢,聲明自己的丈夫威儀赫赫、榮華富貴,仕途通達、青云直上,品貌兼優(yōu)、才華橫溢。羅敷的伶牙俐齒使自以為身份顯赫的使君只能自慚形穢,羅敷的不畏權勢、敢于與權勢斗爭的精神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表現(xiàn)了她的人格魅力。
對這首名詩深層次的評析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限于篇幅,不贅。
我的《捻須集》里有幾首歌行體敘事詩,如《文革臨死》、《曾為勇仔》、《一件小事》等,都比較長。依循慣例貼一首敘寫我親歷親為的比較短小的歌行體詩如下——
歌行憶往(之四):三致黃元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