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運動創(chuàng)傷康復訓練的目的和任務】
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目的是發(fā)展機體對創(chuàng)傷的正向適應,使傷病痊愈,功能恢復,或在傷病客觀存在的情況下也能訓練比賽。其任務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保持良好的訓練狀態(tài)。
2.預防停訓綜合征
3.預防因缺乏運動而產生的肌肉萎縮及攣縮。
4.消除因重復受傷動作而引起的再傷
5.防止體重增加。
6.改善組織代謝,促進組織化生與再生
7.直接作為治療手段。
【運動創(chuàng)傷康復訓練原則】
1.對癥治療
2.不停止訓練
3.康復訓練需個體化 SAID(specific adaptation to imposed demands)
4.全面訓練
5.循序漸進
6.大運動量和超量恢復。
【康復訓練的方法和手段】
1.主動運動
(1)等長收縮(isomatric contracture)或靜力練習(static exercise):其優(yōu)點是無關節(jié)活動,缺點是關節(jié)角度不同用力的肌肉也不同。當存在關節(jié)制動或關節(jié)面軟骨損傷時,可用該方法練習。
(2)動力練習(kinetic exercise)。
(3)等張運動(isotonic exercise):即運動中負荷不變而肌肉長度發(fā)生變化。
(4)漸進抗阻運動(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其方法是先測定肌肉作10次運動的最大負荷,即10RM。之后,用1/2RM,3/4RM及RM全量各作10次,為一組,共作3組,組間休息1分鐘,每天1次,1周后,再測RM并調整運動量。
(5)向心收縮(positive concentric contracture):即等張抗阻收縮。
(6)離心收縮(negative eccentric contracture):也屬于等張抗阻收縮。
(7)短促最大肌力收縮(brief maximal exercise,BME):是一種等長與等張收縮結合的訓練方法。
(8)等速練習(isokinetic exercise)。
(9)助力練習。
2.被動運動
3.傳遞神經(jīng)沖動的肌肉抽動
4.解痙運動
5.姿勢治療
6.反饋訓練
【功能評定的應用】
1.關節(jié)活動度的評定(range of motion,ROM)關節(jié)活動度的測量是評價肢體運動功能和關節(jié)柔韌性的指標之一,同時可以了解關節(jié)受限的程度和特點??刹捎闷胀拷瞧鳌⒎奖P量角器等進行測量。物理治療師應熟悉各關節(jié)的解剖和正常活動范圍,熟練掌握測量技術;應同時測量主動和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并進行左右對比。
2.肌力檢查
(1)徒手肌力檢查法:可將肌肉收縮情況按級別從0到5分為6級。該檢查法較粗略,但操作簡便,不需借助器具。
(2)器械肌力檢查法:當肌力達到3級以上時,可進行器械肌力檢查。該檢查法又可根據(jù)肌肉的收縮方式不同,分為等長肌力、等張肌力及等速肌力檢查。前兩種檢查較為多見,在這里我們著重介紹等速肌力檢查在運動創(chuàng)傷康復中的應用。
等速肌力檢查:即借助相應器械設備(如Cybex、Biodex等)通過等速運動的方式對肌力進行動態(tài)測試,了解最大肌力以及關節(jié)活動在不同角度時的力學參數(shù)。等速肌力測試通過所給的恒定速度和順應性阻力,可測試關節(jié)運動中任何一點的肌肉最大力矩值,彌補了等長和等張肌力測試的不足,同時還可獲得肌肉做功能力、爆發(fā)力、耐力等數(shù)據(jù),并在一次測試中可同時測得主動肌和拮抗肌兩組肌力,因而等速肌力測試優(yōu)于等長和等張肌力測試。
3.步態(tài)檢查
4.平衡功能評定
5.疼痛評定
(1)直接評痛法:讓受試者在一些描述疼痛程度的詞匯、數(shù)字或線條上做出選擇表示疼痛的程度。
(2)綜合評痛法:疼痛是一種復雜的體驗,因而多元化的評定更能反映實際情況。較常用的綜合評痛法為McGill疼痛評分調查表,包括感覺類、情感類、評價類和雜類共20項。
6.肌電圖
【常用物理療法在運動創(chuàng)傷中的應用】
1.高頻電療法
(1)作用: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可使血管擴張,組織的血氧含量和營養(yǎng)增加,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增強,白細胞核抗體增加,使病灶局限;②止痛,解痙: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致痛物質的排泄,使支配梭內肌的α纖維活動性減弱,緩解肌痙攣;③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局部組織營養(yǎng)增強,病理產物及代謝產物得以清除,使炎癥消散。
(2)適應證:軟組織扭挫傷、腱鞘炎、術后感染、關節(jié)周圍炎、血腫、肌筋膜炎、骨膜炎、滑囊炎、神經(jīng)炎、神經(jīng)痛等。
(3)禁忌證:惡性腫瘤(熱量短波、超短波治療與放療、化療聯(lián)合應用時除外)、活動性出血、局部金屬異物、植有心臟起搏器、心肺腎功能不全、顱內壓增高、青光眼、妊娠等。超短波療法慎用于結締組織增生疾病,如:凍結肩、瘢痕增生、軟組織粘連,以免刺激結締組織增生,不利于疾病康復。
2.干擾電療法
(1)作用:①鎮(zhèn)痛;②顯著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huán),促進滲出物及水腫吸收;③興奮運動神經(jīng)及肌肉組織,引起肌肉收縮;④促進骨折愈合。
(2)適應證:肌肉萎縮、軟組織損傷、肩周炎、腱鞘炎、骨折、創(chuàng)傷缺血所致肌痙攣、周圍神經(jīng)麻痹等。
(3)禁忌證:惡性腫瘤、急性炎癥、出血傾向、局部金屬異物、植有心臟起搏器、心區(qū)、孕婦下腹部、對電流不耐受者等。
3.超聲波療法
(1)作用:①鎮(zhèn)痛、解痙,可降低肌肉組織及周圍神經(jīng)興奮性,減慢神經(jīng)傳導速度;②軟化瘢痕、硬結,松解組織粘連;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促進水腫吸收、消除炎癥;④小劑量的超聲波可促進骨痂生長,加速骨折愈合。
(2)適應證:軟組織損傷、腱鞘炎、網(wǎng)球肘、滑囊炎、急性腰扭傷、半月板損傷、髕骨軟化癥、瘢痕及粘連、關節(jié)攣縮、神經(jīng)炎、神經(jīng)痛、骨折等。
(3)禁忌證:惡性腫瘤(高強度聚集超聲波治療腫瘤時例外)、急性全身性感染、高熱、活動性肺結核、出血傾向、嚴重支氣管擴張、孕婦腹部、兒童骨骺部、感覺神經(jīng)異常的局部。
4.石蠟療法
(1)作用:①溫熱作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使細胞的通透性加強,利于血腫吸收和水腫消散,解痙止痛;還可加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新陳代謝,消除炎癥;改善皮膚營養(yǎng)、刺激上皮組織生長、促進骨痂形成。②機械壓迫作用:促進滲出物的吸收,增加膠原纖維組織的延展性,軟化瘢痕和粘連。
(2)適應證:手術后粘連瘢痕攣縮、軟組織扭挫傷、肌痙攣、各種類型的關節(jié)炎、肌纖維組織炎、骨折、神經(jīng)炎、神經(jīng)痛、滑囊炎、腱鞘炎、骨膜炎、肌肉勞損等。
(3)禁忌證:高熱、昏迷、急性化膿性炎癥早期、風濕性關節(jié)炎活動期、結核、孕婦腰腹部、惡性腫瘤、出血傾向者。
5.激光療法
(1)作用:①消炎:刺激機體防御能力,表現(xiàn)為免疫功能增強,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病理炎性產物的吸收;②止痛:降低感覺神經(jīng)興奮性,提高痛閾;③促進組織生長修復:可使成纖維細胞增多,膠原纖維和毛細血管的再生能力加強,促進上皮生長,加速潰瘍創(chuàng)面的修復和愈合。
(2)適應證:急慢性軟組織損傷、扭挫傷、網(wǎng)球肘、腱鞘炎、周圍神經(jīng)炎、骨折等。
(3)禁忌證:惡性腫瘤、出血傾向、高血壓、植有心臟起搏器。
6.磁療
(1)作用:①止痛:降低感覺神經(jīng)末梢對外界刺激地反應,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降低致痛物質濃度,使炎性物質吸收消散加快;緩解平滑肌痙攣;②鎮(zhèn)靜:減低肌張力,緩解肌肉痙攣;③消炎:刺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病理炎性產物的吸收,提高局部組織抗炎修復能力,對部分細菌有抑菌、殺菌作用;④消腫:失血循環(huán)加快,促進滲出液吸收,改變滲透壓和通透性,降低組織間膠體滲透壓;⑤軟化瘢痕;⑥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骨折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營養(yǎng)和氧供,利于骨組織細胞新生和愈合,磁場產生的微電流對軟骨細胞和骨細胞有直接促進生長的作用。
(2)適應證: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扭挫傷、腱鞘囊腫、肩周炎、靜脈炎、肋軟骨炎、頸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瘢痕等。
(3)禁忌證:白細胞總數(shù)4000以下、重?;颊撸ù蟪鲅?、心梗、急腹癥等)、體質極度衰弱、高熱、不能耐受磁場副作用者、孕婦下腹部、體內心臟起搏器者。
7.水療
(1)作用:①溫度作用:溫熱刺激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肌肉韌帶緊張度降低,解痙、鎮(zhèn)痛、消炎;寒冷刺激可鎮(zhèn)痛、使血管收縮;②機械作用;③化學作用。
(2)分類:①按溫度:冷水浴、低溫水浴、溫水浴、熱水浴等;②按作用方式:擦浴、沖洗浴、浸浴等;③按成分:淡水浴、藥浴等;④按作用部位:全身浴、局部?。虎莅催\動形式:泳浴、各種水中運動訓練。
(2)適應證:①冷水?。杭∪馀⒀[、急性炎癥等;②熱水?。和鈧笾w功能障礙、關節(jié)強直、大面積瘢痕攣縮;③水中運動:關節(jié)手術后,關節(jié)功能障礙,骨折后遺癥,軟組織扭傷等。
(3)禁忌證:重癥動脈硬化、心腎功能代償不全、活動性肺結核、惡性腫瘤、惡病質、身體極度衰弱、各種出血傾向。
【運動創(chuàng)傷康復工作的特點】
運動員運動創(chuàng)傷的高患病率決定了他們對運動康復的高依存性。
除各種運動創(chuàng)傷的患病率遠遠高于普通人群外,運動員與普通人群的不同之處事,他們在承受一種或多種創(chuàng)傷困擾時,還要盡可能堅持正常訓練和比賽,因此簡單化的休息和手術對運動員并不合適,因此,康復治療和功能恢復對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此外,在重大賽事和高強度訓練前,高質量的運動康復也可保證許多傷病運動員進行正常訓練和比賽。
普通人群運動創(chuàng)傷的發(fā)病率也決定了其對運動創(chuàng)傷康復的需求。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群眾體育的開展越來越普及,運動水平也越來越高,因而運動創(chuàng)傷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比如,足球運動的廣泛參與帶來了從前較少見的膝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增多;而滑雪場的不斷建設和滑雪運動的普及則導致膝關節(jié)符合損傷發(fā)病率的增高。對于普通人群來說,康復治療仍然很重要,它不僅可以促進運動創(chuàng)傷的快速恢復,減少痛苦,而且可以使患者早日回歸工作和社會。
運動創(chuàng)傷康復需要個別對待。
第二節(jié)
一、肩關節(jié)康復方案
肩關節(jié)是上肢重要關節(jié),也是人體活動方向最多和最不穩(wěn)定的關節(jié)。肩關節(jié)不穩(wěn)定是常見的損傷,除了早期適度練習活動度不對手術部位牽拉外,之后的肌力也應注意循序漸進,早期進行靜力性訓練,逐漸進行動力性訓練,同時應以穩(wěn)定肌群訓練為主。
【肩關節(jié)不穩(wěn)定鏡下重建Bankart術后康復】
1.術后第3周:三角肌等長收縮:頂墻(正對、側對、背對);聳肩;肩臂吊帶,訓練時解除。
2.術后第6周:屈:仰臥上舉,限制在90?~100?;外旋:被動練習,限制在0?~10?;內收;外展;后伸;原三角肌、聳肩訓練繼續(xù);解除肩臂吊帶固定。
3.術后第7周:屈:限制在120?內;外旋:限制在20?~30?。
4.術后第8周:屈:增至140?;外旋:增至40?~50?。
開始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①屈,上舉;②后伸。
增加彈力帶訓練,彈力帶由細變粗:①外旋;②內旋;③后伸。
5.術后第9周:屈:無限制;外旋:無限制。
6.術后第10周:開始爬墻訓練:①屈;②外展;③后伸。加內旋;開展外展外旋練習。
7.術后第11周:所有關節(jié)活動范圍均到位。
【肩袖損傷術后康復】
(1)術后第1天:進行手、腕關節(jié)活動,做握拳、伸指、對指主動練習。
(2)術后3天:聳肩練習,肘關節(jié)屈伸練習。
(3)術后1周:鐘擺練習;肩被動活動度練習,不做外展。
(4)術后2~3周,肩等長肌力練習;逐漸增加被動活動角度。聳肩練習手中可提啞鈴。
2.術后3~6周
(1)繼續(xù)強化以上訓練。
(2)逐漸增加肩被動活動度,開始被動肩外展練習,小于45?
(3)肩外展45?位,內外旋練習。
(4)臂貼近體側時,彈力帶肩內外旋抗阻練習。
3.術后7~12周
(1)術后7~10周:主動主力活動度練習,前屈到170?~180?,肩被動外展至90?;肩外展90?位時,外旋到75?~90?,內旋到75?~85?。
(2)術后8周開始主動肩外展練習。
(3)術后10~12周,各方向被動活動度應達正常范圍。強化肌力訓練(三角肌、岡上肌、肘屈肌、肩胛肌等)。
4.術后13~26周
(1)強化肌力練習:中等負荷,“飛鳥”、“俯式飛鳥”、俯臥肩前平舉
(2)術后18~21周,開始嘗試間斷體力勞動及體育活動。
(3)術后21~26周,繼續(xù)力量練習及靈活性練習。復查肌力及關節(jié)活動正常后,恢復訓練。
【肩關節(jié)SLAP損傷術后康復】
1.Ⅱ型和Ⅳ型SLAP損傷
(1)術后3周內,患肢吊帶保護,可進行手、腕關節(jié)活動;在4周內,肘關節(jié)活動應避免主動屈肘使肱二頭肌緊張收縮。
(2)術后第4周,去除吊帶,進行小范圍鐘擺練習。應注意,外旋不能超過中立位,肘關節(jié)伸直時不能將上肢伸至身體后方。
(3)術后第5周,在保護肱二頭肌情況下,逐漸增加練習強度,術后3個月內不能進行肱二頭肌抗阻。
2.Ⅰ型和Ⅲ型SLAP損傷
(1)術后將患肢吊帶保護。
(2)術后1周內進行早期活動。練習中注意事項,同Ⅱ型和Ⅳ型SLAP損傷。
【陳舊性肩鎖關節(jié)脫位術后康復】
1.術后1~6周
(1)患肢吊帶固定,可進行手、腕、肘關節(jié)活動。
(2)術中如三角肌曾行剝離和劈開,則三角肌和斜方肌修復部分應保護4~6周。
(3)開始肩關節(jié)前屈、外旋練習,術后早期肩前屈應限制在90?以內。內外旋練習時,上肢應緊貼體側,并限制在90?以內。限制在90?以內。
2.術后6~8周:待三角肌和喙鎖韌帶愈合牢固后,開始三角肌和肩袖肌群等長收縮練習。逐漸過渡至抗阻練習。肩前屈逐漸增至180?
3.術后8~12周:增加斜方肌和肩胛固定肌(菱形肌、前鋸肌、肩胛提?。┝α烤毩?。
二、肘關節(jié)康復方案
肘關節(jié)是異位骨化的好發(fā)部位,其康復訓練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這點,訓練過程中和后要時刻關注皮膚溫度,及時冰敷,在進行被動訓練時手法要輕柔,不暴力操作,尤其是在練習伸展時,不能采用手持重物或外力下壓的手法練習,而應盡量讓患者主動練習。
【肘關節(jié)游離體取出術后康復】
1.術前: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表;測量肘關節(jié)活動度(屈、伸、旋前、旋后);測量上臂及前臂圍度。
2.手術日:活動手指及握拳;肩關節(jié)活動訓練(如繞環(huán)、外展等);活動腕關節(jié)。
3.術后3天:開始肘關節(jié)被動活動訓練(包括CPM和關節(jié)松動術),活動時間由短漸長,經(jīng)常檢查肘關節(jié)皮膚溫度,訓練后馬上冰敷。
4.術后1周:如肘關節(jié)無腫脹及發(fā)熱,可增加被動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逐漸開始主動訓練;進行肩周肌肉抗阻訓練。
5.術后2周:進行腕部肌肉抗阻訓練。
6.術后4周: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基本到位;開始肘關節(jié)抗阻肌力訓練。
7.術后6周:增加肘關節(jié)抗阻訓練強度(如時間、次數(shù)和負荷)。
8.術后8周:逐漸開始增強式訓練,同時加強肩周肌肉穩(wěn)定性訓練。
9.術后2個月:逐漸恢復專項訓練。
【肘關節(jié)內側副韌帶損傷術后康復】
1.術后0~3周:屈肘40?石膏固定,進行肩、腕、手活動。
(1)肩活動度練習:在健側肢體輔助下進行肩前屈、后伸、外展、水平內收、水平內收、水平外展等各方向運動。在術后第2天就開始,數(shù)量不限。
(2)肩部周圍肌力練習:主動肩前屈、后伸、外展、水平內收、水平外展等各方向活動,可使用彈力帶提供阻力。
(3)伸指、握拳練習,腕部各方向活動練習。
2.術后4~12周:去除石膏固定,逐步恢復肘關節(jié)功能訓練。
(1)被動屈伸肘練習,可配合采用肘關節(jié)CPM。應避免過于暴力導致骨化性肌炎及骨折等繼發(fā)損傷。練習后應以冰敷10分鐘。屈伸肘練習應間隔1~2小時進行。
(2)靜力性肌力練習
3.術后3個月
(1)被動及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逐漸恢復正常關節(jié)活動度。
(2)強化肌力練習。
4.術后5個月:關節(jié)活動度及肌力全面恢復后,開始對抗及專項運動訓練。循序漸進,避免暴力。
【肘關節(jié)脫位康復】
1.閉合復位后,肘部穩(wěn)定
(1)長臂石膏托固定屈肘90?位。
(2)傷后2~3周,開始主動功能訓練。
2.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
(1)長臂石膏托固定屈肘90?位。
(2)術后2~3周,在限制伸直的支具控制下,開始主動活動練習。
(3)配合采用肘關節(jié)CPM進行活動度訓練。
(4)避免過于暴力導致骨化性肌炎及骨折等繼發(fā)損傷。
【肱骨外上髁炎(網(wǎng)球肘)康復】
1.急性期:腫痛局部冰敷,停訓。
2.慢性期:沿前臂伸肌做支持帶保護,保護下可做正拍打球或扣球,但應避免反拍扣球。
3.加強伸肌柔韌性練習??勺髑氨凵旒∪籂坷?。
4.可在支持帶保護下,加強肌力訓練
(1)伸腕肌等長肌力訓練
(2)持1~2kg啞鈴做腕部肌肉向心及離心收縮。
三、腕關節(jié)康復方案
【腕舟狀骨骨折康復】
1.傷后0~3個月,骨折固定期。
(1)外固定或術后第1天,開始肩、肘各方向全范圍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主動肩前屈、后伸、外展、水平內收、水平外展等各方向活動,可使用彈力帶提供阻力。主動屈伸肘。
(2)手部在固定穩(wěn)固,疼痛可耐受情況下,做握拳、伸指、對指主動練習。
2.3個月后,骨折愈合,去除外固定
(1)繼續(xù)肩、肘活動度練習,開始腕、手部被動及主動活動度練習。腕背伸、掌屈、尺橈側偏,手部握拳、伸指、對指、對掌練習。
(2)繼續(xù)肩、肘肌力練習,開始腕、手部肌力練習??墒褂脧椓峁┳枇?。
(3)腕手部靈活性練習:擰毛巾、擰杯蓋、撿豆等。
【月骨脫位康復】
1.復位后石膏固定于腕掌屈45?位1周,再更換中立位固定2周。在固定穩(wěn)固,疼痛可耐受情況下,做屈伸指、對指等主動練習。
2.去除石膏后,康復方案同腕舟骨骨折拆石膏后訓練方案。
【腕三角軟骨盤損傷康復】
1.急性期:
(1)石膏或夾板固定腕部。
(2)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腫。
(3)握拳、伸指、對指、對掌練習。
2.慢性期:
(1)去除夾板或石膏固定。
(2)腕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旋前、旋后、掌屈、背伸練習,避免過多尺偏誘發(fā)癥狀。
(3)手法松解腕部肌腱粘連。
(4)肌力訓練:增強屈腕肌和伸腕肌肌力練習。
四、膝關節(jié)康復方案
膝關節(jié)是人體重要的關節(jié),它由靜力性穩(wěn)定結構(骨性輪廓、關節(jié)囊、半月板、韌帶等)和動力性穩(wěn)定結構(關節(jié)周圍肌肉)組成。當其中某一個結構損傷或手術后,需要通過康復訓練幫助患者進一步完成功能的重建。而對于關節(jié)來說,最重要的功能莫過于活動度和力量,因而這也是康復訓練的重點。除了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功能外,康復訓練中還應注意保護手術的成果,不過度訓練以至再次損傷,所以膝關節(jié)的康復同樣要循序漸進。我們在學習先進理念和技術并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康復訓練方案。
【膝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后康復】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jié)內的穩(wěn)定結構,它的重建手術及術后康復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開展最快、傳播最廣同時也是受爭議最多的。除了練習肌力和活動度外,早期更應考慮過度屈曲和開鏈訓練是否會帶來遠期的韌帶松弛問題,同時應盡量避免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如腫脹、疼痛和肌肉萎縮。一切訓練都應避免造成移植物的牽拉,如:不過早進行股四頭肌的開鏈訓練、提踵改為坐位訓練等。
1.術前:Lysholm評分表格;測量腿圍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Biodex等速肌力測試;Biodex動態(tài)平衡檢查;Vicon三維步態(tài)分析。練習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學習扶拐行走和使用支具.
2.手術當日~第2天:踝泵:15/h;股四頭肌等長收縮:15/h;直腿抬高,間斷練習,在疼痛可耐受范圍內越多越好;患肢抬高:除夜間始終維持。
3.術后第3天:開始練習滑板并屈曲至60?扶拐部分負重行走;開始側臥位和俯臥位的直腿抬高及俯臥伸展膝關節(jié)的訓練。
4.術后1周:可被動屈曲至90?,以后每周增加15?;扶拐全負重行走;開始練習站立位移動重心,并逐漸過渡至單腳站;開始練習腘繩肌等長收縮;開始坐位提踵訓練。
5.術后2周:去拐正常行走;開始腘繩肌主動練習,膝關節(jié)應可完全伸展。
6.術后4周:如無膝關節(jié)腫脹,開始功率自行車訓練和水中訓練;可去掉支具睡覺。
7.術后6周:開始練習靜蹲;屈曲應大于120?;開始平衡訓練;利用減重裝置練習下肢協(xié)調性。
8.術后8周:關節(jié)活動范圍應達到正常;膝關節(jié)閉鏈訓練并逐漸加大強度,可過渡至抗阻訓練。
9.術后10周:增加下肢負重練習;進行快走訓練。
10.術后3個月:加大閉合鏈抗阻訓練強度(如進行蹬伸練習和杠鈴負重靜蹲或微蹲練習);可逐漸開始游蛙泳;可開始進行等速肌力測試或訓練。
11.術后4個月:嘗試慢跑、縱跳、前跳;逐漸開始增強式訓練。
12.術后半年:經(jīng)醫(yī)生檢查及功能測試合格后可開始對抗運動和訓練。
【膝關節(jié)鏡下后交叉韌帶(PCL)重建術后康復計劃】
1.術前:Lysholm評分表格;測量腿圍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Biodex等速肌力測試;Biodex動態(tài)平衡檢查;Vicon三維步態(tài)分析。
練習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學習扶拐行走和使用支具。
2.手術當日~第2天:踝泵:15/h;股四頭肌等長收縮:15/h;直腿抬高(圖7-2):間斷練習,在疼痛可耐受范圍內越多越好;抬高患肢時,腘窩部不可懸空,應墊軟枕。?;贾Ь??固定,但小腿后墊棉墊防止脛骨后移。
3.術后第3天:扶拐患肢不負重行走;開始側臥位的直腿抬高及俯臥伸展膝關節(jié)的訓練。(不進行俯臥位直腿抬高訓練等腘繩肌及臀肌訓練)
4.術后2周:扶拐部分負重行走,膝關節(jié)應可完全伸展。
5.術后4周:開始膝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被動屈曲至40?(訓練時小腿后方墊軟枕或棉墊,防止脛骨后移,不可進行滑板);以后每周增加10?,不進行主動活動度訓練。
6.術后8周:屈曲應達90?;開始練習腘繩肌等長收縮;如無膝關節(jié)腫脹,可去拐行走。
7.術后3個月:被動關節(jié)活動范圍應達到屈120?;開始主動活動度訓練;開始練習靜蹲;膝關節(jié)閉鏈訓練并逐漸加大強度,可過渡至抗阻訓練。
8.術后4個月:利用減重裝置練習下肢協(xié)調性。
9.術后5~6個月:開始平衡訓練;嘗試慢跑、縱跳、前跳;逐漸開始增強式訓練。
【膝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修整術后康復】
術前:Lysholm評分表格;測量腿圍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練習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學習扶拐行走。
1.手術當日: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患肢抬高及過伸訓練。
2.術后第1天:直腿抬高(四個方向);扶拐部分負重行走。
3.術后第3天:開始屈膝訓練,如膝關節(jié)無腫脹盡可能屈至最大角度;扶拐全負重行走。
4.術后1周:屈膝角度達到正常;去拐行走;開始練習雙腳移動重心和單腳站。
5.術后2周:步態(tài)正常;加大肌肉力量訓練強度,如沙袋或彈力帶抗阻訓練
6.術后3周:開始功率自行車及靜蹲訓練。
7.術后4周:開始動態(tài)平衡訓練
8.術后8周:逐漸開始等速運動訓練。
9.術后2個月后:經(jīng)醫(yī)生檢查許可后,可開始慢跑及恢復性訓練。
【膝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縫合術后康復】
術后康復需要考慮半月板愈合問題,過度訓練可造成半月板縫合部位不愈合,甚至再次損傷。因此,我們要求患者6周內屈曲不超過90?,半年內不作深蹲動作,因為過屈會使膝關節(jié)間隙變窄,因而擠壓到半月板,同時避免過早的下肢負重練習,減少股脛骨間的撞擊。
1.術前:同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修復術后康復。
2.手術當日: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患肢抬高及過伸訓練。
3.術后第1天:直腿抬高(四個方向);扶拐無負重行走;支具鎖定于0?位。
4.術后第3天:開始屈膝訓練,可屈至60?。
5.術后1周:加大直腿抬高強度,屈膝到70?左右,扶拐部分負重行走;可在減重狀態(tài)下練習正常行走。
6.術后2周:屈至80?;支具鎖定在0~30?,以后每周屈曲增加15?;扶拐全負重行走。
7.術后3周:屈至90?,但不超過90?;去拐行走;開始練習雙腳移動重心和單腳站;開始腘繩肌主動訓練,但注意屈膝盡量不超過60?。
8.術后4周:步態(tài)正常。
9.術后6周:屈膝可超過90?,以后每周增加10?~15?;增加膝周肌力訓練強度,可逐漸過渡至抗阻訓練,但須注意下肢蹬伸訓練(Leg Press)及踢腿訓練時,屈膝不超過90?;去支具睡覺。
10.術后10周:屈膝可超過120?;逐漸去掉支具行走。
11.術后3個月:屈曲角度應達到正常;嘗試慢跑。
12.術后6個月:可以深蹲,并逐漸恢復訓練。
【膝關節(jié)內側副韌帶(MCL)縫合術后康復】
1.術前:同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修復術后康復。
2.手術當日:進行股四頭肌鍛煉。
3.術后第2天:固定下直腿承重。
4.術后第3周:30?內屈膝練習。
5.術后第4周:開始60?內練習。
6.術后第6周:去固定完全承重行。
7.術后第6~8周:開始恢復體育訓練。
【膝關節(jié)外側副韌帶(LCL)縫合術后康復】
1.術前:同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修復術后康復。
2.手術當日:股四頭肌鍛煉(制動3周)。
3.術后第2天:固定下直腿承重。
4.術后第3周:30?內屈膝練習。
5.術后第4周:開始60?內練習。
6.術后第6周:去固定完全承重行走。
7.術后第6~8周:開始恢復體育訓練。
【髕骨脫位術后康復(內側支持帶緊縮、外側支持帶松解)】
1.手術當日: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患肢抬高及過伸訓練。
2.術后第1天:直腿抬高;扶拐無負重行走;支具鎖定于0?位。
3.術后1周:扶拐部分負重行走
4.術后2周:開始屈膝訓練,屈至30?;以后每周屈曲增加15?。
5.術后4周:加膝周肌力訓練強度,可逐漸過渡至抗阻訓練;去拐行走。伸直達正常范圍。
6.術后8周:去掉支具;但不可負重下蹲屈過90?
7.術后3個月:非負重位屈膝達正常范圍。
8.術后4個月:可負重下蹲屈過90?。嘗試慢跑。
【髕骨骨折術后康復】
1.術前:同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修復術后康復。
2.手術日:踝泵。
3.術后第1周:制動下直腿承重行走。
4.術后3周內:股四頭肌收縮練習。
5.術后3周后:直抬腿練習(不負重)。屈膝練習:3~4周30?,6周達60?,8周90?,9周>100?。一般半年至1年去內固定(視骨折愈合情況)。去內固定后開始訓練。
【膝軟骨損傷微骨折術后康復】
1.手術當日: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患肢抬高及過伸訓練。
2.術后第1天:直腿抬高;扶拐無負重行走。
3.術后1周:術區(qū)在髕股關節(jié)軟骨者,可扶拐部分負重行走,但仍不可進行活動度練習。術區(qū)在股骨髁負重區(qū)者,可開始活動度練習,注意屈膝時以閉鏈方式進行,足跟不可離開床面。
4.術后2周:術區(qū)在髕股關節(jié)軟骨者,開始屈膝訓練,注意屈膝時以閉鏈方式進行,足跟不可離開床面。術區(qū)在股骨髁負重區(qū)者,可扶拐部分負重行走。
5.術后4周:加膝周肌力訓練強度,可逐漸過渡至抗阻訓練,但以閉鏈訓練為主。非負重位屈伸可達正常范圍。
6.術后6周:術區(qū)在髕股關節(jié)軟骨者,可去拐行走。術區(qū)在股骨髁負重區(qū)和脛骨平臺者,仍需扶拐行走,但可在減重裝置下減重(10%~15%)進行行走訓練。
7.術后8周:術區(qū)在股骨髁負重區(qū)和脛骨平臺者,可去拐行走。
8.術后3個月:恢復地面行走和慢跑。
9.術后4個月:可開始器械抗阻練習。
10.術后6個月:開始跳躍、急轉急停等劇烈運動。
五、踝關節(jié)康復方案
踝關節(jié)是下肢最遠端的關節(jié),因而它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負重。在踝關節(jié)損傷或術后早期,尤其是存在軟骨損傷時,不應急于進行負重練習,避免刺激損傷部位而引起創(chuàng)傷性滑膜炎,所以踝關節(jié)術后的患者可能扶拐的時間要稍長些。在活動度和肌力訓練時也應多加留意,嚴格控制關節(jié)腫脹。對于伴有嚴重軟骨損傷的患者來說,除了訓練,還應對一些日常生活細節(jié)有所關注,如穿著舒適鞋子,避免參與易造成踝關節(jié)損傷的體育運動(爬山、踢球等),量身定做鞋墊等。
【跟腱斷裂術后康復】
跟腱斷裂是目前的多發(fā)運動損傷,且二次斷裂的發(fā)生機率也在擴大,因此我們一般在拆除長腿石膏(4~6周)時才開始訓練踝關節(jié)的活動度,當活動度達到背屈100?左右時,不再練習背屈,以避免過分拉長跟腱;當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至一定程度時,如可正常行走后,往往會放松警惕,而此時也是二次斷裂的多發(fā)時段,因而我們從術前即提醒患者3個月內避免跌倒、騎自行車和打保齡球,同時不過早練習提踵。通過學習和觀察,我們注意到下肢作為一條完整的運動鏈,光注重踝關節(jié)的局部訓練是不夠的,增加臀中肌的訓練往往可以促進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
1.術后6周內,短腿石膏固定于跖屈30?位。
(1)活動足趾,抬高患肢,防止腫脹。
(2)扶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
(3)練習股四頭肌靜力收縮,每次收縮6秒,盡可能多做;直腿抬高(各個方向),每日2~3次。
(4)練習上肢肌力。
2.術后6周后,可在康復訓練時間去掉支具或石膏進行踝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
(1)主動伸屈關節(jié),幅度適當。
(2)滾筒練習。
(3)雙腳間放一軟枕,腳尖用力向內夾枕。
(4)腳尖劃三角練習。
(5)踝關節(jié)矯正板練習。
(6)訓練后冰敷。
3.術后7~8周,以可調節(jié)跟腱靴將踝關節(jié)固定在跖屈15?位。
(1)術后第7周可以鞋底觸地,扶拐行走。
(2)術后第8周可前腳負重扶拐行走。
(3)可練習坐位提踵,逐漸過渡至在大腿上放置沙袋,重量適當。
4.術后9~10周,以可調節(jié)跟腱靴將踝關節(jié)固定在0?位。
(1)術后第9周全負重扶拐行走。
(2)術后第10周可去拐行走。
5.術后10~12周,可將以可調節(jié)跟腱靴調至行走位(10?-0?-10?)。
(如無跟腱靴,術后8周開始去石膏墊足跟墊,扶拐行走。5~6層硅膠足跟墊,每層0.7cm,每5天去除一層,直至完全去除,逐漸去拐。)
6.術后12周后,去掉踝關節(jié)支具及其他固定。行走,由慢走過度到快走。開始練習站立位雙足提踵,室內自行車練習。
7.術后4個月后,開始練習持啞鈴雙足提踵,逐漸過渡至單腳提踵,由室內自行車逐漸過渡至室外自行車,開始練習慢跑,逐漸過渡至快跑
8.術后6個月可開始恢復性訓練。
【踝關節(jié)鏡下關節(jié)清理、游離體取出術后康復】
1.術前:踝關節(jié)功能評分表;小腿圍測量;踝關節(jié)活動范圍測量(背屈、跖屈、內翻、外翻);學習扶拐行走。
2.術后第1天:足趾活動;直推抬高;患肢抬高;扶拐無負重行走。
3.術后第3天:扶拐部分負重行走;開始踝關節(jié)活動度被動訓練(包括CPM和關節(jié)松動術)
4.術后1周:踝關節(jié)活動度被動及主動訓練適當延長負重活動時間。
5.術后2周:扶拐全負重行走;逐漸開始小腿肌肉力量訓練。
6.術后4周:踝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達到正常;去拐行走。逐漸開始左右移動中心和單腳站訓練;增加肌力訓練量(如個數(shù)、組數(shù))
7.術后6周:可正常行走;主動活動度達到正常;逐步開始動態(tài)平衡訓練;逐漸開始肌力抗阻訓練(如彈力帶、部分自體重量或專項器械)可練習提踵或提腳尖行走。
8.術后8周:開始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訓練及增強是訓練。
9.術后2個月后:嘗試慢跑和恢復性訓練。
【踝關節(jié)鏡下軟骨微骨折術后康復】
1.術后2周:開始應用CPM進行慢速踝關節(jié)被動活動練習。
2.術后4周: 可非負重位主動踝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逐漸開始小腿肌肉力量訓練。
3.術后8周:扶拐部分負重行走。繼續(xù)加強踝周及小腿肌肉力量練習。踝關節(jié)活動度應達正常范圍。開始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訓練
5.術后10周:扶拐全負重行走??稍跍p重裝置幫助下練習正常行走。開始單足站、站立重心轉移等本體感覺訓練。
6.術后3個月:去拐行走,繼續(xù)加強踝周及小腿肌肉力量練習。加強本體感覺訓練。
7.術后4~6個月后逐漸開始慢跑,恢復訓練。
【外踝韌帶重建術后康復】
1.術后0~4周,踝關節(jié)石膏中立位固定。
2.術后5周:去除石膏,開始踝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逐漸開始小腿肌肉力量訓練。
3.術后6周:扶拐部分負重行走。繼續(xù)加強踝周及小腿肌肉力量練習。
4.術后8~10周:逐漸去拐行走,繼續(xù)加強踝周及小腿肌肉力量練習。開始單足站、站立重心轉移等本體感覺訓練。
5.術后3~4個月:恢復正常行走及日常生活。
6.術后6個月,逐漸開始慢跑,恢復訓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