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廷珍12歲時父親去世,加上家境困難,每遇災荒,母子二人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甚至整天吃不上飯。正因為如此,汪廷珍一心苦讀,經十年寒窗,得中舉人。后經會試中式,又在乾隆五十四年殿試考中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
乾隆五十六年,京官大考二等,升為侍讀。五月,又任國子監(jiān)祭酒之職。乾隆六十年,朝廷認為祭酒有作為士子表率,辦事不精,責怪汪廷珍太粗率,不能勝任,不稱乾隆帝心意,遂被降職為候補翰林院侍講。
嘉慶元年,嘉慶帝任命汪廷珍協(xié)助修撰起居注,在上書房值班。嘉慶三年,大考翰詹為二等,授為侍講學士,教習庶吉士。當年,因母喪丁憂。嘉慶六年,服孝期滿之后,官復原職,充日講起居注官。
嘉慶七年,汪廷珍以侍講學士提督安徽學政。任職期間,汪廷珍制定了《學約五則》:一是為辨清黑白。用“義”和“利”將人們區(qū)分開來,用“為人”還是“為己”將學術分別開來,有志之士要分辨清這“毫厘”及“千里”之間的差別。二是端正根本。學者居于農工商之前,所以要以天下事為份內事。各種官吏都是讀書人,所以要通古今、知變化以期獲得切合實際的學問。三是去偽存真。韓愈求文理順,汪廷珍評論文章要的只是真實。只有先有了真實而后才可分辨是非。朱熹也認為先有了實情而后才以文章推出,這全是主張真實。四是要有敬業(yè)精神。對那些以剽竊抄襲為業(yè)的來說,根本不能稱為做文章。即使是日常所用的小小短文,如序、表、傳、碑志等,也不可輕視。五是要自立。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墻頭草,隨風倒;或沾沾自喜模仿已經過時的舊觀點,是不能期望寫出新作品來的。汪廷珍堅持文以載道的觀點,在這五則中得以全面闡述。他用如同父親、兄弟一般的諄諄教誨,為學生求學、進取引導了方向。他以誠為本,還刊刻印制了試卷匯編,取名《立誠篇》;以后他所校刊的文章集子往往以“誠”取名。
汪廷珍任學政時,使文風大為改變。三年任滿回京。嘉慶十年,汪廷珍轉侍讀學士。嘉慶十一年,任太仆寺卿,在江西督管學政。嘉慶十二年,由巡撫會同汪廷珍籌議考試章程,復分棚童名額與士額,以息爭端。嘉慶十三年,汪廷珍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仍留學政。嘉慶十六年,任禮部侍郎出任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殿試讀卷官。教習庶吉士,升禮部右侍郎。嘉慶十七年,汪廷珍充任武英殿總裁,入值上書房。嘉慶十八年,充經筵講官。典浙江鄉(xiāng)試,不久,任浙江學政。轉禮部左侍郎。嘉慶二十二年,汪廷珍充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升左都御史。因奸商運米出城,蕭鎮(zhèn)貪婪得贓。巡城御史上奏,汪廷珍以沒有嚴厲參劾而失職,下部議處,降三級。嘉慶二十三年,汪廷珍升任禮部尚書。署吏部尚書。出任順天鄉(xiāng)試主考官。嘉慶帝特下旨任命汪廷珍為總師傅,教授皇子即后來的道光皇帝讀書。后來,又因取巧推諉降級。嘉慶二十四年,汪廷珍又因皇后忌辰身著常服而且不掛朝珠,降補禮部左侍郎。嘉慶二十五年,授左都御史,實錄館總裁。復授汪廷珍禮部尚書。
道光帝登基。汪廷珍署任吏部尚書。道光二年,他受命主持禮部會試。教習庶吉士。署戶部尚書兼署掌院學士,兼管國子監(jiān)事務,署左都御史。道光三年,道光帝臨幸辟雍,眷懷舊學,當時朱筆御諭“師道臣道可謂兼?zhèn)洌煺Z煌煌可見所學之正。啟沃圣心,用成仁孝,可與古大臣爭烈矣。”親自加封汪廷珍太子太保銜。這一年,汪廷珍再次主持禮部會試。道光四年,任禮部尚書管國子監(jiān)事。奏請頒發(fā)御集,以皇恩惠及藝林。得旨,將《養(yǎng)正書屋全集》武英殿裝印三十部,分貯于國子監(jiān)。將《仁宗實錄》刊刻,分賜皇子、皇孫,以及官吏、舉人。南河高堰潰決,朝廷命汪廷珍,偕同尚書文孚前往勘察。汪廷珍參劾河督張文浩、總督孫玉庭,二人均遭譴責,貶黜調任,另有差遣。道光五年,汪廷珍回京復任協(xié)辦大學士,玉牒館副總裁。道光六年,為汪廷珍壽辰,嘉慶帝御書“耆宿承恩”匾、“福壽”字,賜如意。道光七年,汪廷珍因病乞休。又被賜予太子太師銜、協(xié)辦大學士、賜紫禁城騎馬。由于他有病,命太醫(yī)診視并賞賜人參。七月,汪廷珍去世,享年71歲,道光帝親臨祭奠。又命大阿哥賜奠,賜銀千兩治喪。贈太子太師。賜謚號文端,入祀賢良祠。江蘇當?shù)卣埩㈧糇鳛猷l(xiāng)賢,道光帝特下詔批準。
汪廷珍為官一身正氣。自幼受母親教誨,服用儉樸。釋褐后,在朝中從來沒什么攀附親厚。他官風嚴峻,同僚見到他,無不肅然起敬。汪廷珍自己說他生平盡力戒刻薄,凡貪污、諂媚、阿諛等惡習從心中就反感而以這種作法為恥。他服用樸儉,有的人用公孫弘比擬。他笑著說:“大丈夫不以曲學阿世為恥,而徒畏布被之諷乎?”他的屬官中,有依例要任職御史的,汪廷珍堅持說不可以。他說:“此人華而不實,何以立朝?”后果然被他說中了,人們都嘆服他精于鑒別,善于識人。在他去世后,嘉慶帝諭稱“汪廷珍人品端正,學問淵博”。
汪廷珍典試科考,選拔人才二十余年,他的學行文章受到天下仰慕。但是,并非沒有對他非異的說詞。據(jù)傳,嘉慶年間,儒林中以博學強記而名聞一時的,北方有張穆,南方有俞正燮。俞正燮鄉(xiāng)試中舉,但會試屢試不中。一年會試,由阮元主持典試,汪廷珍任副考官,王藻為同考官。一天,王藻批到一份考卷,驚喜地說:“此卷非俞正燮不能作成!”便極力舉薦。這天,阮元由于困倦,沒有閱卷。副總裁汪廷珍為學,一向注重從宋代興起的理學,認為起于漢代的訓詁學不中取。汪廷珍拿到王藻舉薦的卷子后,表面上加以欣賞,等到王藻一離去,就將卷子鎖入箱內,也不說什么。即將發(fā)榜,阮元整理試卷,驚詫地問:“為什么不見俞正燮的卷子?”讓各房考官在未錄取的試卷中搜索,王藻上前報告:“一天,我批得一卷,必定是由俞正燮所作,我已把它推薦給汪公。”阮元轉問汪廷珍,汪廷珍一再聲稱不知此事。阮元也沒有辦法,只是長嘆而已。發(fā)榜后,俞正燮去拜謁王藻,王藻拉著他大聲痛哭,不以老師自居,以朋友之禮相待,而且贈俞正燮詩四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冥鴻已分翔寥廓,暮雨蕭蕭識此心?!北硎舅顬橛嵴扑鶅A倒!俞正燮著書,初名為《米鹽錄》,王藻親自為此集資,刊刻并改名為《癸巳類稿》。
著有《實事求是齋詩遺文集》、《均課士錄》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