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漫筆
一條清碧亮麗的浣花溪環(huán)繞著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潤得花草蔥郁而林木茂盛,彌散出雅逸的氛圍和盎然的生機。我們這代人對于杜甫大都懷有特殊的情結(jié),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們最初的文學記憶。對于杜甫的出生或終老之地,大多數(shù)人也許并不清楚,然而這“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草堂,卻是令人向往的“詩圣”居棲之地。
秋陽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層亮麗的金黃色光澤,使絲絲茅草顯得富有質(zhì)感。翠竹芭蕉依偎著土墻竹窗,留下了滿壁綠蔭,過濾了塵世的喧囂。寂靜的庭院中,隨意地安放著粗糙而結(jié)實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溫馨的鄉(xiāng)居氣息。那矮矮的竹籬上爬滿了藤蘿和雜花,在秋風中作著憶念故人的絮語。記得詩人在《
堂成》中曾寫道:“榿林礙日吟風川,籠竹和煙滴露梢?!币淮笤娙说陌采砹⒚?,竟是如此簡陋而淳樸。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長存民間、情系桑梓、永駐青史。而多少華堂豪宮在當時是多么的風光張揚,而后卻在歷史的煙雨中泯滅。
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輕了腳步,唯恐驚擾了老杜的“詩思”。是呵,詩人一生窮困,懷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歲末,為避安史之亂,飽經(jīng)離亂之苦的杜甫帶著妻兒由隴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處古寺借住,靠舊友、時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適接濟。760年桃紅柳綠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邊為他覓得了一處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時已一貧如洗,其表弟王十五司馬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資助。為此,詩人在《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貲》一詩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說:“客里何遷次,
江邊正寂寥??蟻韺ひ焕?,愁破是今朝。憂我營茅棟,
攜錢過野橋。
他鄉(xiāng)唯表弟,還往莫辭勞。”
“半生落魄已成翁”的詩人,總算有了一處可以遮風避雨、屬于自己的暖巢。盡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詩人卻十分滿足與自賞,“背郭堂成蔭白茅”,“野老墻低還是家”。為此,詩人在草堂內(nèi)外作了詩化的安排經(jīng)營,開辟了花圃、菜圃、藥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還掘井挖塘,頗具鄉(xiāng)村田園的秀麗風光,成為詩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園。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時間,并創(chuàng)作了240多首詩,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成為憂國憂民、博愛大同的千古絕唱。
泥地泥墻的書房中那張寬約一尺、長約三尺的矮小詩桌,上面放著一副筆墨和詩箋。一抹秋陽投射在硯池上,氤氳出縷縷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還留著一些殘酒。老杜在《
寄題江外草堂》的詩中曾心情坦然地說:“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本驮谶@張最普通的雜木詩桌上,老杜卻創(chuàng)作出了中國文學史上那么輝煌的詩篇。遙想在那霞涌紅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蟲鳴唱的夜半,詩人與桌為伴,筆歌墨舞,詩箋上留下了多少華章佳作。難怪唐人韓愈在《
調(diào)張籍》中直言不諱地講:“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nbsp;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