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布:“吾意已決,今歲必征大明國!”,四月十三日遂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努爾哈赤所說的第一恨,就是明朝無故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和祖父。
這既是事實,但又不完全準確。一來,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確實是死于明兵之手,但是在戰(zhàn)亂中被誤殺,不是蓄意殺害。二來,明軍是為了懲戒掠邊“夷首”阿臺,這才出邊攻打的古勒城,并非“無故生釁于邊外”,殺其父、祖。三來,事后大明也承認是誤殺,不但送還了遺體,而且還給予了敕書三十道,使得努爾哈赤承襲祖職,為都指揮,后來又以其父祖有“殉國忠”,晉為都督僉事。
第二恨是說明朝違背誓言出邊,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這個也有些強詞奪理,難以成立。當時建州和明朝遼東守臣的立碑刻誓,僅僅是指雙方不要越界,以免因采參伐木引起爭端,并非規(guī)定明軍不能逾越邊境,不能出邊。
要知道,努爾哈赤所管轄的建州地界,也是屬于明朝的轄區(qū),女真各衛(wèi)都督、都指揮,都是明朝的臣子,其地皆為國土,明朝廷當然可以派兵進入女真地區(qū),調(diào)解糾紛,懲治違法之人。再說了,明廷為何要出兵邊外援助葉赫,努爾哈赤自己難道不清楚嗎?
第三恨是說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范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這事確實曲在明朝,有點欺人太甚,說是大恨不為過。
第四恨是說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這是指公元1614年四月明朝使者入境一事,《武皇帝實錄》和《滿文老檔》都有記載。說當時萬歷皇帝派守備肖伯芝錢來,“詐稱大臣,乘八抬轎,作威勢,強令拜旨,述書中古今興廢之故種種不善之言”。
這件事在后來的兵部復遼東巡撫郭光復奏疏時也有陳述,說:“今日籌遼,必以救北關(guān)為主。惟是奴酋反覆靡常,頃撫臣提兵出塞,遣羈酋佟修養(yǎng)性為間諜,遣備御肖伯芝為宣諭,諭之退地則退地,諭之罷兵則罷兵?!?/span>
看來,這所謂的“不善之言”,可能是肖伯芝在宣諭撫臣意旨時,責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墾哈達之地,不要攻打葉赫。
努爾哈赤將此事列為明朝對他欺凌侮辱的深仇大恨,理由似乎有些牽強了。
第五恨是說葉赫由于得道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zhuǎn)嫁蒙古。
公元1593年,葉赫布寨、納林布祿貝勒等九部聯(lián)軍,被建州大敗后,第五年,他們共同派人請求結(jié)親,愿以布寨之女布揚古貝勒之妹許給努爾哈赤,以納林布祿之弟金臺石之女許與代善,努爾哈赤遂備聘禮,又殺牛設宴,與他們歃血為盟。
但不久后,納林布祿又違背誓約,將金臺石之女嫁給了蒙古喀爾喀部齋賽貝勒,將布揚古之妹另許他人。先是許給了哈達蒙格布祿,后又改許給了輝發(fā)拜音達禮貝勒,接著又許給了烏拉布占泰貝勒,最后改許給了蒙古喀爾喀部巴哈達爾漢貝勒之子莽古爾岱臺吉。
布揚古之妹,艷麗多姿,可惜的紅顏薄命,因為政治的角逐,才十五歲就被許給了人家,中途又多次該聘,一直到三十三歲,都未婚娶,成為老女。最后才嫁與蒙古,可惜只一年就死了,著實可悲。
已聘之女,而且還是位異常漂亮的美女,最后卻不能迎娶回家,這對努爾哈赤來說自然是一大恨事,可是這能怪明朝嗎?當時明朝不但沒援助葉赫,反而還因為葉赫數(shù)次入侵哈達而訓斥他。所以說,這第五大恨,根據(jù)不足,也是難以成立的。
第六恨是明朝逼迫自己退出已墾種的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獲莊稼。
這和事實出入也很大。當時所謂的柴河等地,原來都是哈達王臺、孟格布祿的轄區(qū),努爾哈赤在滅了他們之后,就派人大量耕種這些地方。但是明朝不承認建州滅哈達的行動,認為這是謀逆的行為,而且因為這些地方鄰近葉赫,威脅葉赫安全,也威脅明朝的安全,所以一直不允許建州人在此居住和收割。
當時大家都說的很明白,努爾哈赤也一再上奏表明立場,還立碑于石,保證不來耕種??墒钦f歸說,做歸做,不管是當初的是誓言,還是立過的碑石,都不好使,努爾哈赤依舊每年派人侵墾收獲。
所以說這第六恨,又是強詞奪理,缺乏依據(jù),難以成立。
第七恨是說明朝責令建州退還哈達,恢復其國,褊袒葉赫。
這個前面我們都說過了,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恨。
綜上所述,努爾哈赤所謂的這“七大恨”,也就只有第三恨,明朝是全無道理的,是成立的。第一恨,明朝是應該負責,可是是誤殺,而且明朝也承認其過了,還給了撫恤和封賞。至于另外的五恨,理由都不充足,很難成立。
所以說,這 “七大恨”的政治性要遠遠大于感情性,意圖就在于挑起女真內(nèi)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