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識系列
【第一類:典籍及名句】
第四部典籍:《中庸》
《禮記》篇名。舊說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所作,然而文中卻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至少經(jīng)過秦統(tǒng)一以后思孟學派的補充加工。'中庸'的字面含義是折中平常的意思,又叫'中和'。文章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人們應該按照中庸的原則恰當?shù)靥幚砭?、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系,對雙方都提出了規(guī)范性要求。文章把'誠'看成人類的本性,先天的原則,甚至世界的本源。又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這些對于后世都有重大影響。南宋以后,朱熹等人把《中庸》抽出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成為官方規(guī)定的必讀教材?!吨杏埂肪浞ㄝ^暢達,但概念頗奧晦,文體呈現(xiàn)出從語錄體向?qū)U擉w過渡的趨勢。
(出自《中國文學大辭典》
名句(選講)及譯文:
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要廣泛地學習,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最后要切實地去實行。
名句: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譯文:孔子說:'好學習的人接近于智,努力實踐的人接近于仁,知廉恥的人接近于勇。明白了這三條,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國家的方法了。'
名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使萬物處在一個合理的、原本應當在的位置上,各在其位,各安其位,這樣,才能最終求得萬物的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
名句: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譯文:君子做人,看來平淡卻并不會使人厭惡,看來簡素卻又有文采,看來溫和卻能明辨是非。知遠事之近因,知風之來處,見微知著。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進入道德之門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