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y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復雜的,脈學共有27
種,但作為非專業(yè)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xiàn)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
命門 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 代表心脈正常 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xiàn)象左手關脈 正常為不強不弱 太強說明肝氣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
的病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 太弱為肺虛 一般有咳嗽現(xiàn)象 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 太弱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類 太強 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點心得,希望為大家指點方向,請深資中醫(yī),老中醫(yī)們不要把我批評的體完無膚。
戲說脈診
告訴你一個秘密,教你輕輕松松學中醫(yī),自自在在學脈診,也許,你從這里起步,開始了你的學習中
醫(yī)的生涯,成為一名上好的中醫(yī)大夫。一個好的中醫(yī)大夫就是一座醫(y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這
是西醫(y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閑話少敘,書回正傳:
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10
種,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的才10種,有否搞錯?錯不了!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點東
西,寫出來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脈大小。主管察氣。脈大氣旺,脈小氣虛。(看,多簡便呀?。?p style="COLOR: #000080">2、脈快慢。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現(xiàn)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太簡便了吧?)
4、脈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癥,脈沉里癥。(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
5、脈勻亂。主管察安危。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太直觀了?。?p style="COLOR: #000080">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套入脈理,則為精虧,氣虛,火多,里即
病在內臟,兩關微浮一些,為氣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戲為黃豆脈,一切癌癥艾滋病白血病均為黃豆
脈),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聲,我一看脈就能說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脈:大,浮,硬,快,套入脈理,為氣旺,病表(表即軀體感冒屬表癥)火多,精虧,看
到這樣的脈,你說你肚疼,那你在說謊,一摸你的脈,你體內隱藏的病,便無處躲藏,現(xiàn)形畢露,好玩
吧?只要你到了這種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當你學習實用脈診學好之后,你再繼續(xù)學習經典,學習李時珍的《李頻湖脈訣》,王叔和的《脈訣》,
大學教材《中醫(yī)診斷學》《難經》等,到那時你就是一個診脈高手,診病斷病如舉手之勞,爽吧!
歡迎光臨博客
的1、疔瘡先出血,內毒以寒瀉
2、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
3、肥人眩暈少氣多痰,瘦人眩暈少血多火.
4、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5、痢、痢無補法。
6、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7、養(yǎng)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
8、疹是太陰風熱。
9、癍是陽明火毒。
10、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p style="COLOR: #000080">11、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12、溫病憑脈傷寒憑癥。.
13、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14、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15、不懂何經何絡,開口動手便錯。
16、金水相生,子盜母氣。
17、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8、亢則害,承乃制。
19、暴聾屬實,久聾屬虛。
20、欲求南風,先開北窗。
21、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22、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23、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24、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
25、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內,治宜甘熱。
28、熱淫于內,治宜咸寒。
29、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30、導龍入海,引火歸淵。
31、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32、月滿勿補,月虧勿瀉。
33、肝膽之癥,以下為主。
34、清肝必須降火,清心必須豁痰。
35、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36、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37、克敵者存乎將,去邪者賴乎正.
38、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39、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經。
40、培之以黃芪,燥之以白術,補氣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42、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43、寧舍其穴,不舍其經。
44、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45、所為邪者,從虧而見。
46、濕熱毒火,首見肝經。
47、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48、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到血直須涼血散血。
52、內熱曰煩,外熱曰燥。;
53、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55、火動風生熱筋攣脈急,風扇火熾,而熾亂神迷,外竄經脈則成痙。
56、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57、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
58、火郁發(fā)之,木郁達之,金郁泄之,土郁奪之,水郁折之。
59、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
60、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62、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63、陽虛惡寒,陰虛惡熱。
64、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厘。
65、胃本不嘔,膽木克之則嘔。
66、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67、形寒飲冷傷肺。
68、木扣金鳴,土中瀉木。
116、晝則發(fā)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91、惡熱非熱明是虛癥。
93、久痛無寒,暴痛無熱。
83、辛開苦降,芳香開竅,淡滲利濕。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82、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95、牙痛長,腿痛短。
88、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
70、胃喜清涼,脾喜溫。
114、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87、手心熱來腹中熱,手心涼來腹中涼。
96、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118、晝則安靜,夜則發(fā)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名曰:熱如血室。
84、脈絡空虛賊邪不泄。
102、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
117、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99、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90、惡寒非寒明是熱癥。
111、一切血癥,日輕夜重,一切氣癥,日重夜輕。
74、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77、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89、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
69、耳聾宣肺。
79、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虛。
86、陰平陽泌精神乃滯。
71、脹在腹中痞在心下,脹有形,痞無形。
119、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
73、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112、一切火癥,心急潮熱,一切水癥,脅硬心下怔忡。
103、扎針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8、熱在上焦,氣傷則渴。
113、無陽則厥,無陰則嘔。
98、從陽化熱,從陰化寒。
85、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臟。
115、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121、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106、肝陽上亢,水不涵木。
76、淋屬肝膽,瀉屬脾胃。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熱。
110、血之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難,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78、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94、麻是氣虛,木是血虛。
104、中藥不效,炮制不到。
109、熱在下焦,血傷則不渴。
101、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80、足太陽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72、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75、少陽屬腎,腎上連肺。
81、內不堅則善病風。
120、晝則發(fā)熱、煩躁,夜則發(fā)熱、煩躁,是重陽無陰,急泄其陰峻補其陽。
107、氣癥飲水,血癥不飲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