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畫作《槐蔭消夏圖》,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夏日閑來焚香休憩的場景:
炎炎夏日的午后,槐樹下的臥榻上,躺著一位文人,半解著上衣,似睡非睡。榻邊條案上擺放著香爐、燭臺、書卷等物品??梢韵胍?,這位高士在一片陰涼下,時而讀書賞畫,時而仰臥休憩,伴著爐中升騰而起的裊裊煙氣,芬芳繚繞間,將人生況味幽幽釋放。
此番愜意的生活情態(tài),不僅令人神往,也向我們提示了香事對古人的重要。
中國香事,古已有之。
“夢斷午窗花影轉(zhuǎn),小爐猶有睡時煙?!睙o數(shù)個良辰美景里,人們都與縷縷香霧相依偎,燕居的詩意清境,雅集的風(fēng)流雅韻,都缺它不得。
無論服務(wù)于高堂禮制,還是應(yīng)用于市井生活、寺廟道場,乃至成為文人士大夫的文玩雅藏,焚香之事,都早已隨著飄渺煙靄,散進人世間每一個日常角落。
然而,與現(xiàn)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不同,中國傳統(tǒng)有“香事”,卻并無“香道”。中國人焚香,從來沒有故弄玄虛的儀式,也沒有僵硬繁雜的程序,它只是發(fā)生在身邊的生活情態(tài),是推向了極致的日常與詩意,雖然后世看得經(jīng)典風(fēng)雅,當初卻不過只是平常。
若不去追索中國香事的始末源流,中國人自己的香事,我們還解其中幾許真味呢?
人類對香氣的喜好,是天性使然。從《詩經(jīng)》的年代,中國人就開始了焚香。
今天我們在典籍中看到,先民熏燃草木和動物脂肪,借著飛升的煙氣與香氣,來祭祀祖先,溝通神靈。
《詩經(jīng)》中說:“取蕭祭脂”,“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可見,香事在那時已經(jīng)有了原型,盡管所用香料與后世有很大差別,但焚香作為一種嗅覺體驗,已經(jīng)成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活動。
先秦時期,人們已經(jīng)開始隨身使用香料,佩戴香囊?!抖Y記》中說,未成年人向長輩問安時,“皆佩容臭”,表明用香已經(jīng)上升到了禮儀和審美的高度。
秦漢時,大一統(tǒng)帝國疆土開闊,香料種類也大大增加。魏晉六朝時期,隨佛教東傳的種種香事,融入了中國本土固有的習(xí)俗,士人之間流行幽言玄談的氛圍,也令熏香大行其道,更衍生出了覆手香囊之類的物品。
《世說新語》中有則故事:淝水之戰(zhàn)的主帥謝玄年少時喜歡佩戴紫羅香囊,還經(jīng)常放進自己的手巾里,叔叔謝安覺得不妥,但又不好直說,就故意與他以香囊作賭,贏了之后,就立即丟入火中燒掉。雖然謝安可能覺得戴香囊有損男兒氣概,但那時在貴族階層中,用香已是風(fēng)氣使然,也不乏嗜香成癡的人。
書中還有一則故事:書生韓壽被賈充招為府掾,賈充的女兒對其芳心暗許;后來賈充在府中舉辦宴會,聞到韓壽身上有奇香,乃一種國外進貢的香料,當時晉武帝只賜給了賈充與陳騫兩人,賈充又給了女兒,因此賈充懷疑女兒與韓壽私下有來往,了解情況之后,招了韓壽為婿,成就一段佳話。可見那時香料產(chǎn)地來源之廣泛、日常使用之普遍。
在很長的時間里,中國人的香事大抵有兩條用途:或是祭祀敬神、供圣禮佛之儀式,或是熏衣佩戴、凈室祛穢之日用。
不過,生活的力量還是要勝過一切,從生活中來的,最終要回到生活中去扎根。焚香獻祭只是香料使用的一個方面,用香只有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普通而深情的日子里,才能夠真正表現(xiàn)出它的雅致非凡、精彩紛呈。當時光遠去,香的氣味早已消散,然而那些經(jīng)香熏染的人們,依然仿佛活色生香。
香事發(fā)展到極致,是在宋代。
陸游在《移花遇小雨喜甚為賦二十字》中寫道:“獨坐閑無事,燒香賦小詩。可憐清夜雨,及此種花時?!庇鲂∮辏e來無事,而焚香、賦詩、種花……閑情總與香事相伴相生。
“團扇興來閑弄筆,寒泉漱罷獨焚香?!笔瞧洹断娜铡分械木渥?,又有《假中閉戶終日偶得絕句》曰:“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彼坪?,陸游在心無掛礙時,無論準備干些什么,都喜歡焚上一爐香。
宋人焚香,已是蔚然成風(fēng)。蘇軾曾建“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還以奇石藏香,制作“云煙出岫”的清供,并寫下“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的句子。書法家徐鉉,每遇如水月夜,獨坐于中庭中,焚一爐佳香,美其名曰“伴月香”……如此美文美景,閑情雅致,香的精致浪漫可見一斑。
“紅塵一點不到處,只許爐香度帷箔。”慕容彥逢的這句詩,正切中了香的妙處。
紅塵不到處,香可透三界。一個理想的文人書房,必需的其實就那幾樣:“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香,不僅是營造氛圍之物,也是濡養(yǎng)性情之物。香,不僅用來陪伴文人觀書寫詩,而且多有醍醐灌頂、打通內(nèi)外世界之用,帶領(lǐng)人的靈魂進入另一重境界。
宋人開始重視沉香,和合眾香制作香餅,魏晉時隨佛教東傳而來的合香之法,到宋朝已經(jīng)完全本土化。
沉香可謂是中國人的重要發(fā)現(xiàn),對物性、氣性特別敏銳的中國人,在沉香那悠遠、疏淡、若有若無的香氣之外,發(fā)現(xiàn)它跟人體的經(jīng)脈氣機有著極不尋常的共振作用,因而沉香不僅成為入藥的材料,也成為修身養(yǎng)性的助緣。
合香中,花香型最受追捧,宋人喜歡“蒸沉”,常做“花蒸香”,即把沉香片與鮮花一起蒸透,調(diào)配出個性化的香氣,如柚花沉、玫瑰沉、桂花沉。在多識、格物的空氣里,“更將花譜通香譜”,是宋人香事的特色之一。
最極致的,是每逢一花盛放之季,宋人都會取其與沉香片密封在一起熏蒸,讓香片浸透四季花香。這樣,一旦這芳息堆疊之物熏燃于香爐內(nèi),一年四時的百花之香便紛紛升起,引人追憶逝去的時光。
宋人會根據(jù)生活場景的不同,時常切換香料的種類。不同原料、工藝、韻調(diào)的香品被心思巧密的宋人開發(fā)出來,用以映襯不同的生活場景:或熏燃,或懸佩,或涂敷,或印篆,或置于廟堂,或納于寢帳,乃至用以解酒、入藥、香口、計時、熟水……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有香處,不必是皇室權(quán)貴、佛道僧侶,尋常巷陌、平民百姓同樣廣泛浸淫其中。《清明上河圖》里,在東京街市上就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等多家香鋪,連酒樓里也有隨時給顧客供香的職業(yè)“香婆”。
由高堂禮儀向平民生活的全面轉(zhuǎn)向,也可謂香事在宋代的一個重大轉(zhuǎn)變。
中國香事的發(fā)展,與香料變化并行的另一條線索,是香具的演化。
盡管漢代就有了博山爐這類經(jīng)典器型,但是到了宋代時,品賞香爐之風(fēng),才真正盛行于朝野。那時候,香事被廣泛應(yīng)用于起居坐臥的方方面面,精巧素簡的香具也自然成為人生重要的布景道具,人們在爐香中安頓著生活,風(fēng)雅處處是平常。
宋代盛行清賞之風(fēng),因而宋人平常所用的香爐多質(zhì)樸清雅、溫潤寧靜,摒棄過多的斧鑿修飾痕跡。天青、翠青、梅子青、瓷白、黑等冷淡釉色成為主流,“開片”、“出筋”等工藝特點呈現(xiàn)出自然、內(nèi)斂、精致的美感,暗合宋人“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的審美理想。
宋人好古,上古時代的鼎、簋、樽、奩等器型,成為了仿古瓷爐的參考樣本,宋徽宗還為此編訂了一本《宣和博古圖》,也為我們今天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材料。官窯、龍泉窯制品,以通透輕巧的材質(zhì),脫去了古代銅器的沉重,又以極簡的曲線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奇巧。
宋代的香爐,可稱集大成者,傳統(tǒng)式樣在此時完成了最后的演變,新創(chuàng)的形制也構(gòu)建了后世發(fā)展的范本。在香的歷史上,宋人剛好站在承上啟下的位置上,在琳瑯滿目的精品香具中,我們看到的是宋人的雅韻風(fēng)流,也是現(xiàn)代生活中幾乎消失了的氣息。
元代出現(xiàn)線香之后,雖然沒有取代傳統(tǒng)的沉香、合香,但是除去宮廷貴胄,尋常所用的香,還是以線香為多,大眾化的佛事活動更是如此。
香事里出現(xiàn)了“快餐”文化,不過古法古意仍是不變的追求。焚香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可是生活中時時浸潤的香事清趣,卻漸漸不再是必需。到了晚清,隨著時局的動蕩、傳統(tǒng)觀念的嬗變,焚香悟道這等雅事更是漸趨衰落。
今天回想古人的用香習(xí)慣,可能遠遠超乎我們想象。畢竟,到了我們今日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除了祭祖拜佛的三炷香,多為香水和衣柜里的樟腦丸。
想來,過去的人一定是比我們嗅覺靈敏得多的人,他們能精確分辨和接受某種香氣在微妙區(qū)別中吐納出的、足以影響心靈細節(jié)的愉悅。如果我們沒有了那樣的能力,又如何能真正感受到那些活色生香的日子?
香事在現(xiàn)代社會里被遺忘了許久。而昔日傳入日本、長期保留并發(fā)展出的“香道”,雖仍有宋代遺風(fēng),但其內(nèi)涵已經(jīng)完全日本本土化,中國香事所沒有的儀式化成為了“香道”的主旋律。
近些年在中國興起的“香文化”熱潮中,尤以“香道”之名叫得響亮,也格外熱衷于各種繁復(fù)的儀式,卻忽略了中國香事最本真、最親切的一面,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曾經(jīng),中國人香爐里的青煙,追求的不是豪奢,也不只后世口中風(fēng)雅的點綴,更沒有儀式化的成分,而是作為案榻邊上養(yǎng)成的風(fēng)習(xí),保持著一種生活的情趣。
香事,關(guān)系著人們?nèi)谕ㄘS潤的文化趣味,亦關(guān)照著他們從容、放達的生活態(tài)度。在漫長時間里,香事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但是那種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風(fēng)雅始終如一。
當今的人,都怪社會喧囂而浮躁?;蛟S,解救的方法,可以此刻從焚一爐香開始吧……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