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兼演員的姜文,在外人看來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然而在最近一期的“十三邀”中,當許知遠問他,人生中有什么失敗感嗎?
姜文說有啊,我跟我媽的關系怎么都處不好。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姜文表示自己平時是很不自信的人,說起和母親的相處,姜文更多的是一種心酸、無奈和苦惱。
“別人掙錢了給自己父母買房,人家父母會覺得兒子越來越好了,我也給我媽買了房子,可我覺得我媽卻沒怎么高興,而且還不愿去住?!?div style="height:15px;">
“當我考上中戲,把通知單給她時,想著這次我媽總該高興了吧,她卻看了一眼,‘啪’把通知書扔一邊了,說你那還有一盆衣服沒洗呢,你別跟我聊這個”……
在姜文和母親的親子關系中,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讓母親高興,他曾經(jīng)做過很多努力,但從小到大卻始終得不到母親的認可和贊許,直到母親去世,這種關系也沒得到緩和。
這似乎成了姜文的心結,直到現(xiàn)在,他有時還在想,為什么他和母親就處不好?
其實在外人眼里再怎么成功,都不如父母眼里的成功!
為什么很多中國家長教育不出自信的孩子?
是他們原生家庭都沒有給孩子這樣的底氣和自信。
哪怕是自己有了博士學歷,哪怕父母是最底層的農(nóng)民。親生父母的認同與包容就是孩子的天。
一個孩子最大的自信源于父母的尊重和認可,源于父母的贊美和呵護。
有的人一生都活在父母給予的這種自卑里,一生都在證明自我。
心理學家李玫瑾認為:成年人今天的行為,都可以從他的幼年兒童成長經(jīng)歷中找到答案。
如果上面事例是一個結果的話,下面的事例就是親媽如何給孩子自卑的過程。
初一女生袁璟頤身上我們看到了全過程。
在湖南衛(wèi)視《少年說》勇氣臺上,吐槽媽媽經(jīng)常給她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來教育她,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傷害。她祈求媽媽能多看看自己孩子的努力,自己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希望媽媽不要總是打擊自己。然而大庭廣眾,媽媽不僅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反而為自己的做法進行系統(tǒng)的辯解。
”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么,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呢?”
媽媽:
“璟頤,其實我覺得你很棒,但是我認為我是屬于比較客觀的,我覺得你沒領悟到重點……“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
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里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但是你們從來沒有改過,每次考試成績一出來,都是先說我的差的?!?div style="height:15px;">
孩子最終沒聽完就哭著跑下了臺,媽媽以各種技巧贏得了最佳辯手的稱號,可孩子的傷心和哭泣,卻看哭了所有人。其實孩子要的只是媽媽的一個認可和贊許,然而母親的強勢和咄咄逼人,理性和冷靜,卻顯得那么的殘酷無情。
父母本意是想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勁頭,可孩子心內(nèi)卻逆反了,不愿意聽了,心理上關閉了和你溝通的大門,孩子在大眾場合鼓足了勇氣,都做不到,在他內(nèi)心就會認定這是一個死胡同,不是路,其危害和傷害可想而知。
傳統(tǒng)刻板的打擊教育,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對子女的傷害,不止是學習上工作上很受打擊,親子關系也會很僵,很可能是一生揮不去的困惑或噩夢,其傷害比打罵更嚴重。
“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jīng)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奉行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人,希望用打壓挑刺教育來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力,往往因為過度的關注,過度的愛,急切的愿望,希望孩子優(yōu)秀,讓母親首先選擇了挑刺,希望幫孩子趕緊改過來,完美起來,正是這樣一種急迫的心理,促使物極必反,反而傷害了孩子學習的動力,忽視了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毀掉了母子親情,真是過猶不及,事與愿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