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28日,時年25歲的瑪格達·海靈格(Magda Hellinger)和另外一千個斯洛伐克年輕女性一起,被送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在此之前,她生活在米哈洛夫采一個友好的猶太社區(qū),父親是猶太史教師,家里有四個兄弟,善良的父母還收養(yǎng)了一個孤兒瑪爾塔。長大成人后,瑪格達在鎮(zhèn)上經(jīng)營著一家幼兒園。然而這平靜幸福的一切,都因斯洛伐克政府與納粹德國簽訂的綏靖協(xié)議改變了。作為協(xié)議的一部分,一些年輕的斯洛伐克猶太人被賣到了波蘭的集中營,瑪格達便是其中之一。
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
在集中營生存便意味著要被剝奪至“赤裸生命”的狀態(tài)。抵達集中營不久,年輕的猶太女犯人被勒令褪去所有衣物,以方便被“處理”(process)——一群拿著大剪刀的男人出現(xiàn)在她們面前,剃掉她們的頭發(fā)、腋毛和陰毛,然后讓她們進入“消毒”浴池中。之后,犯人們被派發(fā)統(tǒng)一的囚服,每個人的身上還被文上了囚犯編號,瑪格達是2318號。
居住環(huán)境很糟糕。營地像馬廄一樣被分成隔間,本應容納一匹馬的空間住著30個女人。僅有的光線來自一些沒有玻璃的小窗戶,以及傾斜屋頂與墻壁相接的縫隙,刺骨的寒風會從這些縫隙鉆進來。地上鋪著薄薄的草墊,10個人共蓋一條破毯子。一些新的營地沒有廁所,也沒有自來水。所謂的廁所只是地上一個蓋著木板的大坑,若身體失衡,人很容易掉進去。當有人不慎掉入,渾身糞便地在營地找水沖洗時,守衛(wèi)們便會選擇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開槍打死她。唯一能夠接觸到的水來自一口污井??诳蕰r,女犯人們會因爭搶水源而相互廝打,井底也早已沉著幾具不慎跌落的囚犯的尸體。
“勞動使人自由”,這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口號。女犯人們開始了她們的勞動生涯。盡管挨餓受凍,營養(yǎng)不良,每天應對早上和晚上都可能出現(xiàn)的幾個小時的戶外“點名”,犯人們?nèi)孕璨煌5貏谧鳎阂恍┤嗽谧鰯U大營地的建筑工作,一些人在做農(nóng)活,一些人在做縫紉,瑪格達則比較“幸運”,她被安排給女囚們組織和運送食物。
成為囚犯看守
隨著集中營囚犯人口的急劇膨脹,納粹們想出一個新的管理方法:讓囚犯管理囚犯。他們選出一些具有組織能力的囚犯,來負責集中營的日常運行。由于瑪格達之前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管理性質(zhì),她被“提升”為囚犯看守?,敻襁_深知這是一份苦差事,她既需要不激怒納粹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同時又要免于同胞們被送入毒氣室——她開始在刀刃上行走,她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除了“點名”,囚犯們也常常會面臨“挑選”:身體強壯、還能繼續(xù)干活兒的分為一類,身體太弱干不了活兒的被分為另外一類。后面一類將被送進毒氣室,“送上煙囪”。這種“挑選”是即興的,納粹軍官對這些情況有著絕對的掌控權(quán),誰生誰死就在他們的一念之間?,敻襁_并不能阻止這一切的發(fā)生,她只能讓強壯的女性站在更顯眼的位置,將身體虛弱的女性藏在中間。如果時機成熟,她還會將一些被選入“死亡隊列”的女性重新帶回來。她盡量為囚犯們多爭取食物;她和一些囚友從醫(yī)療營“組織”來一些藥物;為阻止瘧疾的發(fā)生,她設法重新粉刷了營房的內(nèi)墻——盡管面臨著處罰的危險,她以“阻止瘧疾在囚犯中肆虐就是阻止瘧疾在軍官中肆虐”為由,成功說服了納粹,讓他們支持了她的行動。
有段時間,瑪格達被調(diào)入10號試驗區(qū)當看守。這是一座醫(yī)療區(qū),一些女囚犯以研究樣本的身份被選入這座條件尚可、看似無害的營地。然而,所有人都想得太簡單了。當女性們從實驗室出來,一些人在嘔吐,一些在頭痛,一些人雙腿之間流著血。另一些則根本沒有出來。實際上,以沃斯醫(yī)生為首的黨衛(wèi)軍醫(yī)生,正是在猶太女性身上做絕育實驗:克勞伯格在探索如何使輸卵管發(fā)炎,從而阻止女性懷孕;舒曼則在探索用強力輻射的方式對生殖系統(tǒng)進行破壞;德林會在不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做卵巢切除實驗……畢竟,新的絕育手術將會和大屠殺一道,成為消滅猶太人的有效方式?,敻襁_無法阻止這一切的發(fā)生,但是,她和囚友們“發(fā)明”了一種苦中作樂的方式。每天晚上六點,10號區(qū)大樓的門會被鎖上(窗戶是一直被封著的),黨衛(wèi)軍守衛(wèi)返回自己的營房,這時,她們便迎來了難得的娛樂時光。米拉·波塔辛斯基(Mila Potashinski)是著名演員、舞蹈家和歌手,被選中做10號實驗區(qū)的護士。在瑪格達的組織下,10號區(qū)成立了一個歌舞團,米拉負責教女孩們唱歌跳舞,而當小提琴家阿爾瑪·羅斯(Alma Rosé)到來之后,瑪格達設法從存放沒收的囚犯的財務的“卡納達”(Kanada)找到一把小提琴,她們的表演又加入了伴奏。然而,總有東窗事發(fā)的一天——一名囚犯護士對某個醫(yī)生透露了消息。不過,情況并沒有十分糟糕,她們被“懲罰”的方式是在一群黨衛(wèi)軍軍官面前表演。野蠻了足夠久,他們似乎也在懷念有文化的生活。
黨衛(wèi)軍厄瑪·格雷斯
厄瑪·格雷斯(Irma Grese)或許是戰(zhàn)后最臭名遠揚的黨衛(wèi)軍女守衛(wèi)了。她年輕貌美,因與多人有染和心狠手辣而聞名。1945年貝爾森審判期間,格雷斯在眾多的戰(zhàn)爭犯中“一枝獨秀”,成為媒體們爭相關注的焦點,將她稱作“美麗的野獸”。她被判處絞刑時只有22歲。在之后的幾年里,人們對格雷斯的關注度還在增長,很多人認為她只有邪惡這一副面孔。然而,瑪格達所認識的格雷斯,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的,她的確是一個邪惡且有著強烈施虐欲的人,但她也是一個被傷害過的年輕人。表象之下,她也有著脆弱和敏感的一面。
在剛來到集中營的幾個月內(nèi),瑪格達還在負責囚犯的食物時,就認識了格雷斯。彼時,后者還是低級守衛(wèi),正在集中營的面包房值班??赡苁桥c其他黨衛(wèi)軍女守衛(wèi)關系不好,當周圍沒有其他人時,格雷斯就會來找她說話,二人還以姓名相稱。她將瑪格達看作姐姐,甚至會告訴瑪格達一些她聽到的納粹內(nèi)部消息。之后,格雷斯調(diào)任,二者有一段時間沒有見面。后來,當瑪格達當上C營的囚犯看守后,厄瑪·格雷斯也作為營地的指揮官來到這里。盡管已經(jīng)是中高級的黨衛(wèi)軍指揮官了,但格雷斯仍舊會每天找瑪格達聊一次天。她跟瑪格達聊起自己的身世:她有四個兄弟姐妹,父親是農(nóng)民,母親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就死了。她曾加入納粹組織德國女青年聯(lián)盟,并對此非常自豪。不過,這個行為讓她虔誠保守的父親十分不滿,特別是當她后來加入黨衛(wèi)軍時,她的父親更加生氣了。父女二人最終決裂。
但是,她對其他囚犯則是另一幅面孔,因此得名“奧斯維辛的鬣狗”。她經(jīng)常用鞭子將女囚們打得皮開肉綻,并在點名時折磨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的囚犯。但是,只要瑪格達在周圍,她就會收斂一些?,敻襁_還利用她對她的信任,保護了一些因感染瘧疾而本應被送進毒氣室的女性。
推薦閱讀
以上內(nèi)容皆來自《納粹知道我的名字》這本書。當然,還有很多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未被詳細講述:瑪格達如何在集中營中保護自己的表親們,如何與黨衛(wèi)軍總司令約瑟夫·克萊默(Josef Kramer)周旋,如何被集中營之外的猶太人嘗試營救,甚至如何與一名男囚犯產(chǎn)生了愛情……這些殘酷而充滿戲劇性的情節(jié),真真實實地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如果你想了解這個在夾縫中生存的高貴靈魂的心路歷程,以及集中營女囚犯的真實處境,不妨打開《納粹知道我的名字》,細品湮沒在大屠殺歷史中的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
瑪格達·海靈格(Magda Hellinger),回憶錄主人公。1942年3月,25歲的斯洛伐克公民瑪格達·海靈格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第二批抵達集中營的猶太人。她是在集中營生存了三年以上的極少數(shù)囚犯之一。在關押于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期間,她擔任過各種囚犯職務,并與主要的黨衛(wèi)軍官員有直接接觸。她在崗位上挽救了數(shù)百人的生命。
瑪雅·李(Maya Lee),瑪格達·海靈格的女兒。她是一位成功的女商人、多個非營利組織的資金籌集人。在與她身為大屠殺幸存者的丈夫戴斯·李合寫了自傳之后,她鼓勵母親寫下自己的故事。隨后,瑪雅廣泛收集資料,完善了母親的故事。
大衛(wèi)·布魯斯特(David Brewster),墨爾本自由作家,傳記故事執(zhí)筆人。作品包括與索西拉·贊賈尼(Sohila Zanjani)合著的《散落的珍珠》(Scattered Pearls)和彼得·紐林茲(Peter Newlinds)合著的《運動場上》(Around the Grounds)。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