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復(fù)習(xí):立體幾何
二. 高考要求:
了解:柱、錐、臺(tái)、球及其簡(jiǎn)單組合體;三視圖與直觀圖;柱、錐、臺(tái)、球的表面積和體積;平面及其基本性質(zhì);
理解:直線與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兩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
三. 基本內(nèi)容:
1、空間基本元素:直線與平面之間位置關(guān)系的小結(jié)。如下表:
條件
結(jié)論
線線平行
線面平行
面面平行
垂直關(guān)系
線線平行
如果a∥b,b∥c,那么a∥c
如果a∥α,a
β,β∩α=b,那么a∥b
如果α∥β,α∩γ=a,β∩γ=b,那么a∥b
如果a⊥α,b⊥α,那么a∥b
線面平行
如果a∥b,a
α,b
α,那么a∥α
——
如果α∥β,a
α,那么α∥β
——
面面平行
如果a
α,b
α,c
β,d
β,a∥c,b∥d,a∩b=P,那么α∥β
如果a
α,b
α,a∩b=P,a∥β,b∥β,那么α∥β
如果α∥β,β∥γ,那么α∥γ
如果a⊥α,a⊥β,那么α∥β
條件
結(jié)論
線線垂直
線面垂直
面面垂直
平行關(guān)系
線線垂直
三垂線定理及逆定理
如果a⊥α,b
α,那么a⊥b
如果三個(gè)平面兩兩垂直,那么它們的交線兩兩垂直
如果a∥b,a⊥c,那么b⊥c
線面垂直
如果a⊥b,a⊥c,b
α,c
α,b∩c=P,那么a⊥α
——
如果α⊥β,α∩β=b,a
α,a⊥b,那么a⊥β
如果a⊥α,b∥a,那么b⊥α
面面垂直
定義(二面角等于90°)
如果a⊥α,a
β,那么β⊥α
——
——
2、空間元素位置關(guān)系的度量
(1)角: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都化歸為平面幾何中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異面直線所成的角:通過平移的變換手段化歸,具體途徑有:中位線、補(bǔ)形法等。
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通過作直線射影的作圖法得到。
二面角:化歸為平面角的度量,化歸途徑有:定義法,三垂線定理法,棱的垂面法及面積射影法。
(2)距離:異面直線的距離,點(diǎn)面距離,線面距離及面面距離。
異面直線的距離:除求公垂線段長(zhǎng)度外,通常化歸為線面距離和面面距離。
線面距離,面面距離常化歸為點(diǎn)面距離。
3、棱柱、棱錐是常見的多面體。在正棱柱中特別要運(yùn)用側(cè)面與底面垂直的性質(zhì)解題,在正棱錐中,要熟記由高PO,斜高PM,側(cè)棱PA,底面外接圓半徑OA,底面內(nèi)切圓半徑OM,底面正多邊形半邊長(zhǎng)OM構(gòu)成的三棱錐,該三棱錐四個(gè)面均為直角三角形。
4、球是由曲面圍成的旋轉(zhuǎn)體。研究球,主要抓球心和半徑。
5、立體幾何的學(xué)習(xí),主要把握對(duì)圖形的識(shí)別及變換(分割,補(bǔ)形,旋轉(zhuǎn)等),因此,既要熟記基本圖形中元素的位置關(guān)系和度量關(guān)系,也要能在復(fù)雜背景圖形中“剝出”基本圖形。
【典型例題】
例1. 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G、H分別為棱BC、CC1、C1D1、AA1的中點(diǎn),O為AC與BD的交點(diǎn)(如圖),求證:(1)EG∥平面BB1D1D;(2)平面BDF∥平面B1D1H;(3)A1O⊥平面BDF;(4)平面BDF⊥平面AA1C。
解析:(1)欲證EG∥平面BB1D1D,需在平面BB1D1D內(nèi)找一條與EG平行的直線,構(gòu)造輔助平面BEGO′及輔助直線BO′,顯然BO′即是。
(2)按線線平行
線面平行
面面平行的思路,在平面B1D1H內(nèi)尋找B1D1和O′H兩條關(guān)鍵的相交直線,轉(zhuǎn)化為證明:B1D1∥平面BDF,O′H∥平面BDF。
(3)為證A1O⊥平面BDF,由三垂線定理,易得BD⊥A1O,再尋A1O垂直于平面BDF內(nèi)的另一條直線。猜想A1O⊥OF。借助于正方體棱長(zhǎng)及有關(guān)線段的關(guān)系計(jì)算得:A1O2+OF2=A1F2
A1O⊥OF。
(4)∵ CC1⊥平面AC ∴ CC1⊥BD 又BD⊥AC ∴ BD⊥平面AA1C
又BD
平面BDF ∴ 平面BDF⊥平面AA1C
例2. 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為DD1中點(diǎn),O為底面ABCD的中心,P為棱A1B1上任意一點(diǎn),求直線OP與直線AM所成的角。
解析:取P點(diǎn)的特殊點(diǎn)A1,連OA1,在底面上過O作OE⊥AD于E,連A1E
∵ OE⊥平面ADD1A1,AM⊥A1E
根據(jù)三垂線定理,得:AM⊥OA1,故直線OP與直線AM所成的角為
評(píng)注:化“動(dòng)”為“定”是處理“動(dòng)”的思路
例3. 如圖,三棱錐D—ABC中,平面ABD、平面ABC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BAD=90°,其腰BC=a,且二面角D—AB—C=60°。
(1)求異面直線DA與BC所成的角的度數(shù);
(2)求異面直線BD與A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3)求D到BC的距離;
(4)求異面直線BD與AC的距離。
解析:(1)在平面ABC內(nèi)作AE∥BC,從而得∠DAE=60°
∴ DA與BC成60°角
(2)過B作BF∥AC,交EA延長(zhǎng)線于F,則∠DBF為BD與AC所成的角
由△DAF易得AF=a,DA=a,∠DAF=120°
∴ DF2=a2+a2-2a2·(
)=3a2 ∴ DF=
a
在△DBF中,BF=AC=
a∴ cos∠DBF=
∴ 異面直線BD與AC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3)∵ BA⊥平面ADE ∴ 平面DAE⊥平面ABC
故取AE中點(diǎn)M,則有DM⊥平面ABC;取BC中點(diǎn)N,有MN⊥BC,根據(jù)三垂線定理,DN⊥BC
∴DN是D到BC的距離,在△DMN中,DM=
a,MN=a,∴ DN=
a
(4)∵ BF
平面BDF,AC
平面BDF,AC∥BF
∴ AC∥平面BDF又BD
平面BDF
∴ AC與BD的距離即AC到平面BDF的距離
∵
,
∴
由
,即異面直線BD與AC的距離為
評(píng)注:三棱錐的等體積變換求高,也是求點(diǎn)到面距離的常用方法。
例4. 如圖,在60°的二面角α—CD—β中,AC
α,BD
β,且∠ACD=45°,tg∠BDC=2,CD=a,AC=
x,BD=
x,當(dāng)x為何值時(shí),A、B的距離最???并求此距離。
解析:作AE⊥CD于E,BF⊥CD于F,則EF為異面直線AE、BF的公垂線,AE與BF成60°角,可求得|AB|=
,當(dāng)x=
時(shí),|AB|有最小值
。
評(píng)注:轉(zhuǎn)化為求異面直線上兩點(diǎn)間距離的最小值。
例5. 如圖,斜三棱柱ABC—A′B′C′中,底面是邊長(zhǎng)為a的正三角形,側(cè)棱長(zhǎng)為b,側(cè)棱AA′與底面相鄰兩邊AB、AC都成45°角,求此三棱柱的側(cè)面積和體積。
解析:
在側(cè)面AB′內(nèi)作BD⊥AA′于D,連結(jié)CD
∵ AC=AB,AD=AD,∠DAB=∠DAC=45° ∴ △DAB≌△DAC
∴ ∠CDA=∠BDA=90°,BD=CD,∴ BD⊥AA′,CD⊥AA′
∴ △DBC是斜三棱柱的直截面,在Rt△ADB中,BD=AB·sin45°=
∴ △DBC的周長(zhǎng)=BD+CD+BC=(
+1)a,△DBC的面積=
∴ S側(cè)=b(BD+DC+BC)=(
+1)ab, ∴ V=
·AA′=
評(píng)注:求斜棱柱的側(cè)面積有兩種方法,一是判斷各側(cè)面的形狀,求各側(cè)面的面積之和,二是求直截面的周長(zhǎng)與側(cè)棱的乘積,求體積時(shí)同樣可以利用直截面,即V=直截面面積×側(cè)棱長(zhǎng)。
例6. 在三棱錐P—ABC中,PC=16cm,AB=18cm,PA=PB=AC=BC=17cm,求三棱錐的體積VP-ABC。
解析:取PC和AB的中點(diǎn)M和N
∴
在△AMB中,AM2=BM2=172-82=25×9,
∴ AM=BM=15cm,MN2=152-92=24×6
∴ S△AMB=
×AB×MN=
×18×12=108(cm2),
∴ VP-ABC=
×16×108=576(cm3)
評(píng)注:把一個(gè)幾何體分割成若干個(gè)三棱錐的方法是一種用得較多的分割方法,這樣分割的結(jié)果,一方面便于求體積,另一方面便于利用體積的相關(guān)性質(zhì),如等底等高的錐體的體積相等,等底的兩個(gè)錐體的體積的比等于相應(yīng)高的比,等等。
例7.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90°,AB<CD,SD⊥平面ABCD,AB=AD=a,S D=
,在線段SA上取一點(diǎn)E(不含端點(diǎn))使EC=AC,截面CDE與SB交于點(diǎn)F。
(1)求證:四邊形EFCD為直角梯形;
(2)求二面角B-EF-C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3)設(shè)SB的中點(diǎn)為M,當(dāng)
的值是多少時(shí),能使△DMC為直角三角形?請(qǐng)給出證明。
解:(1)∵ CD∥AB,AB
平面SAB ∴CD∥平面SAB
面EFCD∩面SAB=EF,
∴CD∥EF ∵
又
面
∴
平面SAD,∴
又
為直角梯形
(2)
平面
∥
平面SAD
即為二面角B—EF—C的平面角
中
而
且
為等腰三角形,
(3)當(dāng)
時(shí),
為直角三角形。
,
平面
平面
。
在
中,
為SB中點(diǎn),
。
平面
平面
為直角三角形。
例8. 如圖,幾何體ABCDE中,△ABC是正三角形,EA和DC都垂直于平面ABC,且EA=AB=2a,DC=a,F(xiàn)、G分別為EB和AB的中點(diǎn)。
(1)求證:FD∥平面ABC;
(2)求證:AF⊥BD;
解:(1)∵F、G分別為EB、AB的中點(diǎn),
∴FG=
EA,又EA、DC都垂直于面ABC,F(xiàn)G=DC,
∴四邊形FGCD為平行四邊形,∴FD∥GC,又GC
面ABC,
∴FD∥面ABC。
(2)∵AB=EA,且F為EB中點(diǎn),∴AF⊥EB ① 又FG∥EA,EA⊥面ABC
∴FG⊥面ABC ∵G為等邊△ABC,AB邊的中點(diǎn),∴AG⊥GC。
∴AF⊥GC又FD∥GC,∴AF⊥FD ②
由①、②知AF⊥面EBD,又BD
面EBD,∴AF⊥BD。
例9. 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zhǎng)為1,P、Q分別是線段AD1和BD上的點(diǎn),且D1P∶PA=DQ∶QB=5∶12.
(1)求證PQ∥平面CDD
C
;
(2)求證PQ⊥AD;
(3)求線段PQ的長(zhǎng).
解:(1)在平面AD
內(nèi),作PP
∥AD與DD
交于點(diǎn)P
,在平面AC內(nèi),作QQ1∥BC交CD于點(diǎn)Q
,連結(jié)P
Q
。
,PP1
QQ
。
由四邊形PQQ
P
為平行四邊形,知PQ∥P
Q
,而P
Q
平面CDD
C
,
所以PQ∥平面CDD
C
(2)
AD⊥平面D
DCC
,∴AD⊥P
Q
,又∵PQ∥P
Q
,∴AD⊥PQ。
(3)由(1)知P
Q
PQ,
,而棱長(zhǎng)CD=1?!郉Q
=
。 同理可求得 P
D=
。
在Rt△P
DQ
中,應(yīng)用勾股定理,
得P1Q1=
。
作為本題的深化,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P,Q分別是BD,
上的動(dòng)點(diǎn),試求
的最小值,請(qǐng)應(yīng)用函數(shù)方法計(jì)算,并與如下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作一對(duì)照,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例10. 如圖,正方形ABCD、ABEF的邊長(zhǎng)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點(diǎn)M在AC上移動(dòng),點(diǎn)N在BF上移動(dòng),若CM=BN=
,
。
(1)求MN的長(zhǎng);
(2)當(dāng)
為何值時(shí),MN的長(zhǎng)最?。?div style="height:15px;">
(3)當(dāng)MN長(zhǎng)最小時(shí),求面MNA與面MNB所成的二面角
的余弦值。
解析:立體幾何知識(shí)是復(fù)習(xí)耗時(shí)較多,而考試得分偏低的題型。只有放低起點(diǎn),依據(jù)課本,熟化知識(shí),構(gòu)建空間思維網(wǎng)絡(luò),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工具,嚴(yán)密規(guī)范表述,才能突破解答立幾考題的道道難關(guān)。
解:(1)作
∥
交
于點(diǎn)
,
∥
交
于點(diǎn)
,連結(jié)
,依題意可得
∥
,且
,即
是平行四邊形。
∴
由已知
,
∴
,
(2)由(1)
所以,當(dāng)
時(shí),
即當(dāng)
、
分別為
、
的中點(diǎn)時(shí),
的長(zhǎng)最小,最小值為
(3)取
的中點(diǎn)
,連結(jié)
、
,
∵
,
為
的中點(diǎn)
∴
,即
即為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
,所以,由余弦定理有,
故所求二面角
的余弦值為
例11. 在邊長(zhǎng)為a的正三角形的三個(gè)角處各剪去一個(gè)四邊形。這個(gè)四邊形是由兩個(gè)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組成的,并且這三個(gè)四邊形也全等,如圖①。若用剩下的部分折成一個(gè)無蓋的正三棱柱形容器,如圖②。則當(dāng)容器的高為多少時(shí),可使這個(gè)容器的容積最大,并求出容積的最大值。
圖① 圖②
解:設(shè)容器的高為x。則容器底面正三角形的邊長(zhǎng)為
,
。
當(dāng)且僅當(dāng)
。
故當(dāng)容器的高為
時(shí),容器的容積最大,其最大容積為
三角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用導(dǎo)數(shù)求解最方便,不妨一試. 另外,本題的深化似乎與2002年全國高考文科數(shù)學(xué)壓軸題有關(guān). 類似的問題是:
某企業(yè)設(shè)計(jì)一個(gè)容積為V的密閉容器,下部是圓柱形,上部是半球形,當(dāng)圓柱的底面半徑r和圓柱的高h(yuǎn)為何值時(shí),制造這個(gè)密閉容器的用料最省(即容器的表面積最?。?。
例12. 如圖所示,等腰
的底邊
,高
,點(diǎn)
是線段
上異于點(diǎn)
的動(dòng)點(diǎn),點(diǎn)
在
邊上,且
,現(xiàn)沿
將
折起到
的位置,使
,記
,
表示四棱錐
的體積.
(1)求
的表達(dá)式;
(2)當(dāng)
為何值時(shí),
取得最大值?
(3)當(dāng)
取得最大值時(shí),求異面直線
與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1)由折起的過程可知,PE⊥平面ABC,
,
V(x)=
(
)
(2)
,所以
時(shí),
,V(x)單調(diào)遞增;
時(shí),
,V(x)單調(diào)遞減;因此x=6時(shí),V(x)取得最大值
;
(3)過F作MF//AC交AD于M,則
,PM=
,
,
在△PFM中,
,∴異面直線AC與PF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
【模擬試題】
1. 如下圖中“斜二測(cè)”直觀圖所示的平面圖形是
2. 設(shè)
,
,
均為直線,其中
,
在平面
內(nèi),“
”是“
”且“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條件。
3. 設(shè)
表示三條直線,
表示三個(gè)平面,給出下列四個(gè)命題,其中真命題是___________。
①若
,則
; ②若
是
在
內(nèi)的射影,
,則
;
③若
,則
; ④若
,則
.
4. 已知某個(gè)幾何體的三視圖如下(主視圖的弧線是半圓),根據(jù)圖中標(biāo)出的尺寸(單位:cm),可得這個(gè)幾何體的體積是 cm3.
5. 已知
正方形
所在的平面,垂足為
,連結(jié)
,則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對(duì)。
6. 下列命題中正確的個(gè)數(shù)有
(1)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個(gè)平面平行;
(2)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兩個(gè)平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
(4)垂直于同一平面的兩直線平行.
7. 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中,對(duì)角線BD1與過A1、D、C1的平面交于點(diǎn)M,則BM:MD1=________________.
8. 直三棱柱ABC—A1B1C1的體積為V,點(diǎn)P、Q分別在側(cè)棱AA和CC1上,AP=C1Q,則四棱錐B—APQC的體積為
9. 下面命題中,正確結(jié)論有
①如果一個(gè)角的兩邊與另一個(gè)角的兩邊分別平行,那么這兩個(gè)角相等;
②如果兩條相交直線和另兩條相交直線分別平行,那么這兩組直線所成的銳角(或直角)相等;
③如果一個(gè)角的兩邊和另一個(gè)角的兩邊分別垂直,那么這兩個(gè)角相等或互補(bǔ);
④如果兩條直線同時(shí)平行于第三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10. 下面條件中,能判定直線
的有
①
與平面
內(nèi)的兩條直線垂直
②
與平面
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垂直
③
與平面
內(nèi)的某一條直線垂直
④
與平面
內(nèi)的任意一條直線垂直
11. 在正四面體P—ABC中,D,E,F(xiàn)分別是AB,BC,CA的中點(diǎn),下面四個(gè)結(jié)論中不成立的有
①BC//平面PDF ②DF⊥PAE
③平面PDF⊥平面ABC ④平面PAE⊥平面ABC
12. 如圖,在正方形SG1G2G3中,E,F(xiàn)分別是G1G2,G2G3的中點(diǎn),D是EF的中點(diǎn),現(xiàn)沿SE,SF及EF把這個(gè)正方形折成一個(gè)幾何體,使G1,G2,G3三點(diǎn)重合于點(diǎn)G,這樣,有下列五個(gè)結(jié)論:
(1)SG
平面EFG;(2)SD
平面EFG;(3)GF
平面SEF;
(4)EF
平面GSD;(5)GD
平面SEF。
正確的有
13. 如圖,
矩形
所在平面,
分別是
和
的中點(diǎn).
(1)求證:
平面
(2)求證:
(3)若
,求證:
平面
14. 已知△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別是AC、AD上的動(dòng)點(diǎn),且
(Ⅰ)求證:不論λ為何值,總有平面BEF⊥平面ABC;
(Ⅱ)當(dāng)λ為何值時(shí),平面BEF⊥平面ACD?
【試題答案】
1. 直角梯形
2. 充分不必要
3. ①②
4.
5. 7
6. 2
7. 2∶1
8.
9. ②③④
10. ④
11. ③
12. ①④
13. (1)證明:取PD中點(diǎn)E,連結(jié)AE,NE,則
∥
,
∥
,
∴
∥
,
=
,∴四邊形AMNE為平行四邊形,故
∥
,又
(3)當(dāng)
時(shí),則
14. (Ⅰ)證明,∵AB⊥平面BCD,∴AB⊥CD,又∠BCD=90°∴CD⊥面ABC,
∴EF⊥面ABC,∴平面BEF⊥平面ABC。
(Ⅱ)當(dāng)
時(shí),平面BEF⊥平面ACD。
∵△BCD中,∠BCD=90°,BC=CD=1,∴
,又∠ADB=60°,AB⊥平面BCD
,又
,
∽
∴BE⊥AC,又EF⊥面ABC,BE⊥EF,∴BE⊥面ABC,∴平面BEF⊥平面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