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道德經(jīng)》里的“上善若水”,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喜歡。但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把它當成“上德若水”來贊揚了?你知道老子在什么情形下贊揚水的“不爭之德”嗎?今天,我們來細讀《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把“善”和“德”分清楚,把“七善”還給圣人,明白“不爭之德”的重要性。
先看原文:
(第一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第二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第三段)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歷來,對水的極高贊揚,幾乎都來自這里。連篇累牘的對水的贊美,我大致是認同的,我就不湊這個熱鬧了。不過,我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是在一些重要概念不清晰的情況下,把“上善若水”當成“上德若水”來贊揚了,而且很嗨。從解讀和研究《道德經(jīng)》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對的。所以,對這一章的一些重點問題有辨析一下的必要。
1、“善”字,在整部《道德經(jīng)》里共出現(xiàn)51次,沒有“善良品性”方面的含義,除極個別是“善待”的意思外,絕大部分是一個基本含義,就是用于表示能力強,善于或者擅于的意思。其中,有以相對的詞組出現(xiàn)的,有“善與不善”、“善人與不善人”、“善者與不善者”,這是老子從“能力強弱”的角度對人的劃分,而不是從善惡的角度來判定人的。
2、這是讀《道德經(jīng)》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地方,老子沒有儒家式的或者一般的善惡觀念,在老子眼里,人沒有品性好壞之分,只有能力強弱之別。因為在老子的學說框架里,道是做事的終極依據(jù);各人是否能依道而行,就顯示出能力上的差別。圣人“常善救人”,不是因為那人是好人,而是因為圣人出于慈心,把能力差的“不善者”視若孩子,幫助他回歸于道。那老子就不講“善”了嗎?不是的,老子有大把的“善”,就在“德”里,比如“無私”、“慈”、“僉”、“不敢為天下先(不以個人利益為優(yōu)先)”、“不爭”、“外其身”,等等,都是合道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德行。而儒家或一般的良善觀是來自外在的社會規(guī)范和要求,或者是對別人的主觀判定,在老子看來,這是失道之后的東西,不但不可取,反而是要“損之又損”去掉的。
3、“上善若水”,只是強調(diào)水的能力極強,不是“上德若水”的意思。在第八章里,有9個“善”字,后面8個“善”字是“善于”的意思,應該沒問題。但是,很多人幾乎沒辨析清楚,就把“上善”當成“上德”來用了。其實,大家仔細體會全章的語意就會知道,最后一句是中心思想,強調(diào)“不爭”的重要性;而第一句是說水的能力極強,然后接著說,水的能力強到什么程度呢?是能“利萬物”的;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水是“不爭”的。這時候才說到水的值得贊譽的“上德”。
1、結(jié)合“上善若水”的句式和第三十八章“上德、下德”的說法,可以用“上德若水”來概括第一段的意思。第一段可以這樣翻譯:“水的能力是最強的。水最善于滋養(yǎng)和利益萬物,不僅從不爭利爭功,而且還總是處于眾人厭惡的地方。可以看出,水這樣的做法是接近于道的。”
2、什么是道家的德?道是終極的依歸,那么,人的所有言行就要合乎道。所以,合乎“道”的言行做法,就是德。比如,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成弗居,無為,慈,僉,不敢為天下先,守中,不言,不爭,柔弱,處下,等等。這些做法跟其他學派或者我們一般認知的道德品性(品德之善)是不一樣的。第八章著重談的就是“不爭之德”,而不是“能力之善”(下面說到“七善”時,再談能力之強)。
3、“不爭”,是有前提的。什么是“不爭”?就是一不爭名利,二不爭功勞。如果一個人能力低下,對事情的貢獻很小甚至沒有貢獻,然后他說他“不爭”,只能說,他的“不爭”的意義不大,甚至他沒有資格說“不爭”。相反,能力強的主體,做成了事情,說“不爭”,才有意義!才是值得特別贊譽和學習的地方!就水來說,不是能力一般的強(善),而是極強(上善),在這樣的前提下,水不是一般的“不爭”(善利萬物而不爭),而是極致的“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到了無法再低的低位,從而兩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樣的不爭之德,可以稱之為“上德若水”。
4、但也有人對“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以為然。他們說,水害大著呢!水怎么會不爭呢?大洪水一來,堤壩、農(nóng)田甚至房屋就被沖毀,水可不是什么善茬!有什么值得老子這樣吹捧的?其實,這些人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說“水善利萬物”,只是相對于它的“不爭”來說的而已。水有“利萬物”的地方,也有“害萬物”的地方;老子僅就水的“善利萬物”的超強能力和極大功勞來贊譽水的“不爭”之德,沒有說水不害萬物。如果不理解水的“善利與不爭”的對應關系,就會貿(mào)然地用“水之害”去反駁和否定“水不爭之德”,這是讀書不得要領的表現(xiàn)。其實,“上德若水”只是老子的一種比擬的說法而已,而真正的水是自然的(自己然),加入了人的角度,才有所謂“水利”與“水害”。所以,人要把握水之道,趨利而避害。這是超出本章主旨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按第八章原文,你有沒有覺得“七善”的出現(xiàn),顯得很突兀?于是,很多人把它理解為水的“七善”。
1、但是,“七善”的主體不是水。我們看第二段,說的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庇腥税阉斫鉃槭窃谡f水的七種“能力”,我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政善治”,怎么能說“水在為政方面善于治理”呢?我就看到有專家這樣翻譯的:“從政時,如水一樣有條理,善于理政治國。”這不是硬拗出來的嗎?仔細地看,“七善”說的都是“人事”層面的問題。
2、“七善”的主體是圣人?!捌呱啤辈粌H涉及的是人事層面的事,更準確地說是涉及國家治理層面的事,所以,“七善”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特指得道的圣人。
水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利”,可以理解為善于滋養(yǎng)萬物的生命。而得道圣人在國家治理方面,有七種超強能力,翻譯下來就是:“圣人與百姓互動時,善于處在相對的低位;為百姓著想時,善于作深遠的思考;給予百姓時,善于表達真切的仁愛之情;對百姓言教時,善于表達自己的誠信;施政時,善于治理;做事時,善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行動時,善于把握時機?!贝蠹铱梢詮闹畜w會“善”是用來修飾“能力”的,是“善于”的意思,不是指“善良品性”。
3、除了知道“七善”涉及治國層面的事外,我們還要明白《道德經(jīng)》的定位,是老子講給侯王聽的“治國守則”。文中老子經(jīng)常以天地、水、江河、山谷等這些自然主體為例,同時也以得道的圣人為榜樣,說明治國的道理和做法。我們知道這個要點后,一是從語意上依據(jù)第一段對水的描述,二是從內(nèi)容上依據(jù)全書的主旨,對本章做一些補全的工作,使其段落完整、邏輯嚴密、中心思想明確。補全和分段后,是這樣的:
(第一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第二段)上善若圣人。圣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圣人善治天下而不爭,后其身而身前,外其身而身存,亦幾于道。
(第三段)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意譯】
水的能力是最強的。水最善于滋養(yǎng)和利益萬物,不僅從不爭利爭功,而且還總是處于眾人厭惡的地方。可以看出,水這樣的做法是接近于道的。
圣人的能力也是最強的。圣人與百姓互動時,善于處在相對的低位;為百姓著想時,善于作深遠的思考;給予百姓時,善于表達真切的仁愛之情;對眾說話時,善于表達自己的誠信;施政時,善于治理;做事時,善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行動時,善于把握時機。圣人就是這樣善于治理和利益天下,卻總是后其身而不爭利,外其身而不爭功,這種合道的做法讓圣人總是處于前導的上位,而且能長久保全自己。
從水和圣人的例子可以看出,就算能力高強,只要抱持不爭的德,就不會有對自己不利的過失。
1、“無尤”對自己而言,就是沒有過失,沒有危險,可以保全自身的意思。自身得到保全的表現(xiàn),是“長生久視”和“死而不亡”。
2、如何保全自身?是老子最關注的問題,是其對諸侯級別統(tǒng)治者諄諄教導的重點,全書有大量的論述。簡而言之,天地是“不自生”的,也就是無私的,總是默默付出,卻從不爭利爭功,反而“天下莫能與之爭”,自身得到了保全。
3、本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侯王以具足超強能力的水和圣人為榜樣,學習其善于付出和相應的“不爭之上德”,從而免除自身的過失和危險,有利于保全自身。
這種翻譯特別流行
《道德經(jīng)》的解讀,普遍存在對概念不做嚴謹辨析的情況,然后隨意主觀發(fā)揮;在第八章,很多人甚至以為只要大力贊揚水,總是不會錯的。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不負現(xiàn)任的表現(xiàn)。以至于有關“上善若水”的理解,出現(xiàn)了以訛傳訛的嚴重問題,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已經(jīng)把它當成“上德若水”來使用了。從好的一面來看,“上善若水”就是一個出自《道德經(jīng)》的充滿人生智慧的常用成語了。我只能無奈地說,大眾認同和贊譽的學術思想,不是老子的,而是自己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