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到十歲的時候,爸媽帶著我到祖籍、四川的一個鄉(xiāng)下的小鎮(zhèn)。在城里長大的我對鄉(xiāng)下的一切都異常興奮:樹上掛著青不溜秋的桃子;盤子里的青菜在地里居然開著花(在看物種日歷的同學們眼里:不過就是十字花科么驚訝個啥呢);院子里的母雞帶著小雞下午還在轉(zhuǎn)悠,晚上就上了桌子……
最有意思的就是村前的小水庫。我們這幫在淺處玩水的小屁孩們,是不會相信那一池碧水里面有二尺長的活魚的。看到老家的姑奶奶在飯桌上端出的一盤紅燒鰱魚,我才信了水庫里面的乾坤。
紅燒鰱魚。圖片:meichubang.com
后來農(nóng)家樂興盛了,開著私家車在農(nóng)村的池塘里垂釣一事也變得流行起來。這是城里人的娛樂項目,農(nóng)民們也知道你們不就圖個開心么。在池塘里撒點兒食,丟幾把鰱魚的魚苗,就夠這些城里人樂呵好久了。
至少,鰱魚這種刺兒稍微有點多、但不影響它成為簡單便宜家常美味的魚,是挺不錯的。先煎后燉出白湯,或者加了蔥姜蒜澆了醬油清蒸,還有四川人最擅長的用泡椒、豆瓣和干辣椒弄出一整鍋紅通通的麻辣,沒有太多講究,便宜的魚就該有家的味道。
青草鰱鳙,排第三的鰱魚和最末的鳙魚,實際上關系非常近,都是鯉型目、鯉科、鰱屬下的一種。這兩種魚長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眼睛在嘴尾連線的水平線之下,好像被翻過來了一樣。
還記得鳙魚么?忘了戳這里。圖片:gytwetland.com
也難怪,鰱屬Hypophthalmichthys的名字,來源于希臘語?π?(下)、?φθαλμ??(眼睛)和?χθ??(魚),非常直白地翻譯為“眼睛在下的魚”。不過,比起頭更大、一身還有著黑斑的丑丑的鳙魚,鰱魚頭身比例還過得去,一身雪銀也算是不錯,英文名Silver Corp(銀鯉魚)也恰如其分了。
要說到作為食物來源的養(yǎng)殖魚的身份,鰱魚的登場時間比鯉魚要晚好多。傳說戰(zhàn)國時期,士大夫范蠡就辭了官位,跑到齊國的陶山去養(yǎng)鯉魚(所謂陶朱說的就是他啦),還寫了一篇《養(yǎng)魚經(jīng)》——那可是2400年前了。《養(yǎng)魚經(jīng)》后來也沒人看到真容,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cite了一下,里面說,“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魚長三尺者四頭,以二月上庚日內(nèi)池中,……來年二月得魚一尺者一萬五千,三尺者…。至明年一尺者十萬枚,二尺者…留二尺者二千枚作種,所餘皆貨,得錢…俟明年,不可勝計?!?/p>
這簡直就是致富經(jīng)嘛。
鯉魚。圖片:web.forumacvarist.ro
而且他說的也是經(jīng)驗之談——那就是把正值產(chǎn)卵期的鯉魚抓到池塘里面,在合適的季節(jié)、合適的水體條件中,讓它們繁殖開來。到了唐代,各種各樣的養(yǎng)魚、育苗技術十分普及,甚至有專門賣魚苗的商人??上А磅帯焙吞瞥市铡袄睢敝C音,吃鯉魚成了犯上之事,人們便開始舉一反三,開發(fā)其它可以養(yǎng)殖的魚類。
喏,我們的鰱魚就這樣登場了。
晚唐一直到宋朝,長江流域的淡水養(yǎng)殖都非常發(fā)達,到了南宋末年,魚苗的捕獲、運輸、篩選、販賣已經(jīng)達到專業(yè)化程度。不僅如此,人們發(fā)現(xiàn),四大家魚可以混養(yǎng),彼此的水性和食性也能夠相互補充。比如草魚吃浮游植物和草,鳙魚吃浮游動物;重口一點的鰱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藻類、發(fā)酵的糟類來者不拒,還能吃草魚的排泄物;這樣一來,還能防止水質(zhì)變得糟糕。草魚配鰱魚,搭配其它各種魚,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講究。
四大家魚。圖片:linki
到了明清,這種互補甚至發(fā)展到了陸上,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里面就教了,「作羊圈於塘岸上,安羊,每早掃其糞於塘中,以飼草魚,而草魚之糞又可飼鰱魚,如是可以省人打草」。
這也算得上是農(nóng)耕民族的智慧啦。順便附上家庭作業(yè)一道,文科生們,聽過“基塘農(nóng)業(yè)”這個詞么?它廣泛分布與哪個地區(qū)?具體方法是什么?[注1]
到了上世紀5、60年代,養(yǎng)殖技術的發(fā)展,甚至解決了鰱魚不能在靜水中交配、產(chǎn)卵繁殖的問題[注2],鰱魚的產(chǎn)量也因此大大提升。人們也不用在春江水暖的時候,拿著筐子去河里撈魚苗了,進而還保持了自然生態(tài)的穩(wěn)定。
未成年的鰱魚。圖片: wikimedia
總之,源于江河的鰱魚和它的小伙伴們,被人們撈進了池塘,繼而端上了餐桌,成為了河網(wǎng)地區(qū)重要的蛋白質(zhì)來源。現(xiàn)在你去菜市場逛一逛,鰱魚依然是最價廉物美的那一種,隨意撿個一條三斤重十來塊錢,讓師傅收拾干凈了,再去早市撈幾把新鮮蔬菜,一路盤算著做法回家就開鍋。
想看它們生活的地方,也不用走太遠。魚肥之季,坐上一趟去上海的高鐵,透過窗看看那綿延好遠的水網(wǎng)池塘,忽然也感覺離餐桌很近了。
如果鰱魚們的這一生,就在煙雨蒙蒙的江南度過,逡巡在池塘和飯桌上,那也沒什么。但是偏偏,鰱魚跑到了別的地方,而它的存在也不僅僅是飯桌珍饈那么簡單的問題了。
一個物種離開熟悉的家,要不然在思鄉(xiāng)中枯萎,要不然就……在遺忘中肆虐。鰱魚無疑屬于后者。它也不需要遺忘什么,但當身邊的水土改變,它忽然感覺世界寬廣了起來,然后就像《養(yǎng)魚經(jīng)》里面那樣,“不可勝計”了。
環(huán)境合適,數(shù)量一下子就多起來。圖片:commons.wikimedia.org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從中國引入了愛吃浮藻的鰱魚,想要凈化受富營養(yǎng)污染困擾的人工湖和池塘。哪知一場洪水,池塘里的鰱魚漫進了密西西比河,在寬廣深邃、水草豐美的大河里,它們完全沒有捕食者、也沒有捕撈者,其它小魚在鰱魚的體格下也成了戰(zhàn)五渣,于是鰱魚們(還有其它的一些家魚,被美國人統(tǒng)稱為“亞洲鯉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繁殖,占領了密西西比流域,朝著美加邊境的五大湖進軍。
巨大的鰱魚。圖片: bencantrellfish.blogspot.com
在密西西比的鰱魚,通常能夠長到非常大,原本應該三五斤的魚,長到二尺長、十多斤也不鮮見。橫掃一切之勢的“亞洲鯉魚”種群,甚至一度占了整個密西西比魚種的90%!而它們?nèi)羰且宦费刂芪魑鞅群酉虮?,溜進連接密西西比和五大湖之間的運河、開進五大湖,那么五大湖獨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極有可能在這一群恐怖的大魚面前轟然崩塌。這個調(diào)控著美洲大陸氣候、供給著美加飲用水、甚至養(yǎng)育著芝加哥、匹茲堡、多倫多等大城市的水體,若是變成了鰱魚的巨大池塘,后果簡直難以想象。
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撈,是撈不完的;投藥,那會污染水體,而且很多時候毒死的根本不是鰱魚,而是本地的魚種。于是人們架設電網(wǎng),通上高壓電,滿河滿塘的鰱魚紛紛越出水面,銀色鱗片呼啦啦地發(fā)光,簡直可怕極了。
Carpocalypse。這是他們發(fā)明的詞,Carp+Apocalypse,鯉魚大災變。
鯉魚能躍龍門,同為鯉科的鰱魚絲毫不落下風。美國人們駕上突突作響的摩托艇,拿著網(wǎng)、標槍、十字弓,去河里捕魚,甚至還能拿著木棒敲。伊利諾伊州每年都有捕魚大賽,號召美國人民花式虐魚,不過撈到的魚只能扔掉。
因為美國人不吃“亞洲鯉魚”。
天朝的吃貨們盡管可以嘲笑美國人不懂美味,但是往回頭看,從第一筐被投下池塘的親魚和魚苗,兩千多年以來,池塘、魚、與我們的餐桌,早已成為了一體。我們熟練地用筷子撥開被燒透、蒸透的魚肉,熟練地挑出肌間刺,或者喝下鮮美的豆腐魚湯,這些我們仿若天生的技能,卻也是幾千年的習慣。
你喊著要讓吃貨拯救美利堅,但拿著刀叉對著魚發(fā)呆的美國人又怎么想?難不成像薯條一樣丟進油鍋炸?
它可不太適合刀叉。圖片:sbs.com.au
等到我們把天朝吃貨經(jīng)驗和文化傳遞過去、再花時間讓美國人民養(yǎng)成習慣,或許已經(jīng)太晚了。即使是有把入侵物種小龍蝦吃成野外瀕危的記錄,人類犯下的錯,還是遠遠比小聰明的彌補要多太多。況且,還有那么多東西,你吃不了呢。
吃就能解決問題么?圖片:freep.com
鰱魚本來屬于東亞的江河,人們把它帶進了池塘,和平共處、共同生長,成為了物美價廉的家常菜。然而當它走出池塘,只需要一個不小心,就能完全變了面貌。自然就是這樣,透著無常,又總教給我們不變的規(guī)律,而我們,也得以能在餐桌上思考更多來龍去脈,誰屬于哪里,我們又該如何對待。
(所以,不要輕信那些借著不殺生的名吃素、回頭就把各種牛鬼蛇神“放生”、卻殺了更多生的幺蛾子啦。)
注1:基塘農(nóng)業(yè)多見于珠江三角地區(qū),在低洼地帶挖池塘,淤泥堆積成“基”,在塘基上種植桑樹養(yǎng)蠶,蠶沙投入池塘中養(yǎng)魚。(來自一個文綜260+的傲嬌作者)
注2:家魚人工繁殖的問題,是鐘麟先生帶領研究并攻克的。他發(fā)現(xiàn),雌魚的卵巢發(fā)育,需要自然條件的配合——“清明”“谷雨”左右的降水增加導致的河流流速增加、形成湍流,刺激神經(jīng)中樞,進而才能交配產(chǎn)卵。后來人們在池塘中使用新鮮流水和催產(chǎn)激素來解決這個問題。
聯(lián)系客服